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实探火箭“独角兽”落户苏州

2023-11-22 11:04:33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前不久,由北京天兵航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天兵科技”)研制的“天龙二号”遥二全箭从天津运抵苏州张家港,开启总装阶段。早在2023年4月2日,箭体印有“张家港”城市名的“天龙二号”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并将一枚遥感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由此开创了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独立研发制造液体火箭“送星上天”的历史。

  11月20日,据天兵科技最新消息,一年后天兵科技旗下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天龙三号”直接对标美国Space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也将在张家港完成总装运往海南文昌进行发射。

  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展如何?天兵科技为何将生产基地落户张家港?企业的技术、资金、供应链如何保障?近日,上证报记者走进苏州张家港一探究竟。

张家港基地计划年产30发液体运载火箭

  冬日暖阳中,记者来到地处苏州张家港经济开发区西北部的天兵科技张家港智能制造基地。近日,“天龙二号”遥二全箭从天津顺利运抵苏州张家港,这标志着天兵科技张家港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投入使用,天兵科技“天龙”系列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进入最后紧锣密鼓的研制阶段,计划明年执行发射任务。

  “张家港基地2021年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2月底全面交付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厂房设备的最后安装调试。”天兵科技张家港智能基地总经理田伟枫介绍,该基地全部投产后,计划年产30发液体运载火箭和500台火箭发动机。“假设每颗卫星约重100千克,那么我们的火箭一次至少能提供10颗卫星的发射服务,也就是一箭多星。”田伟枫说。

  天兵科技技术人员介绍,“天龙二号”火箭采用的是“三平一垂”测发模式,以液氧煤油为推进剂,整体具有车载机动发射、槽车自动化加注、自带导流发射装置的优势,可在简易水泥场坪上实施火箭发射。

  “航天发射只有0和1,只要有一处出错了,其他都要归零,所以计算、设计、生产从0开始。”从事航天技术研发工作近20年的田伟枫说,火箭制造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掌握高精尖核心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全流程的生产工艺,这对火箭制造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火箭制造不仅技术准入门槛高,还需要“烧钱”。据悉,成立近五年的时间里,天兵科技完成了12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30亿元人民币,2023年位列中国“独角兽”企业。

  上证报记者了解到,天兵科技今年就完成了3轮,第12轮融资由中信建投投资领投,央视基金、德岳投资、鸿富资产、苏州资管、首发展创投等机构跟投,公司被机构估值约180亿元。

长三角供应链集聚,航空产业等“风”来

  为何选择张家港?得从2021年前说起。成立于2019年的天兵科技,在北京设立科研总部,在天津设立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在全国寻找供应链厂家。

  2021年,天兵科技研发团队来张家港考察地面撬装设备和气压阀门厂家,机缘巧合与张家港经开区招商部门取得联系,由此结缘。张家港经开区国资平台迅速成立招商小组,规划土地、代建厂房、成立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对天兵科技进行重点招商服务。

  除了当地政策优势,天兵科技更看重的是,方圆百里就有一批配套成熟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可以作为火箭生产制造的供应链。

  截至2022年,苏州已经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重点企业303家,产值规模预计达到410亿元,集聚了长风航空电子、吉太航空、华易航、迈信林等优秀内资以及通用电气航空、新宇航空、赛峰等外资航空航天零部件企业。

  此外,张家港是长江天然良港,便于火箭等大件产品的出海运输和发射实施,火箭可通过长江至海运,运至海南文昌发射场,地理优势明显。“这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天兵科技张家港智能生产基地未来将串联起航天器制造上下游,推动产业链水平有效提升。”田伟枫说。

星多箭少,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正逐年增长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2019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各地鼓励商用运载火箭健康有序发展。由此,中国商用运载火箭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期。

  今年4月,“天龙二号”火箭的一飞冲天,更是助推我国商用运载火箭业务的大发展,开创了商业液体火箭的新纪元,也让天兵科技迎来公司发展的新高度。“今年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沟通协商卫星发射服务。”田伟枫说,现在市场仍处于“星多箭少”的阶段,火箭制造与发射正进入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

  据悉,不同类型卫星可提供通讯、导航、遥感等服务,而单颗卫星往往带宽有限,服务人数有限,无法支持流畅的全球服务。在此情况下,就需要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卫星来提供组合服务。前不久,吉利控股集团就计划在2025年完成72颗低轨道卫星组网,让吉利银河智驾实现全球无盲区的定位能力。华为也曾宣布,将建立自己的卫星通讯和导航系统,发射卫星的商业火箭则“重任在肩”,供不应求。

  实际上,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被“星链”所验证,星地融合的新一代通信系统时代即将来临。全球范围内的卫星通信竞争激烈,各国推动本国航天航空企业进一步迈向卫星互联网,抢占未来产业商机。中国也是如此,目前相关发展计划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支持下稳步推进。

  上证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中国航天产业向民间资本打开大门,商业航天迎来快速发展期。有行业研究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达10202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两万亿元大关。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商业航天融资37起,总额64.5亿元。到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已有21家商业航天企业宣布获得融资,金额总量突破37.3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参与商业航天领域相关投资的VC/PE机构已超100家。国内资本仍然十分青睐初创企业,尤其是火箭、卫星的发射研制企业。

  当下,液体运载火箭的可复用技术,再次推动了发射成本数量级降低。“预计到2026年左右,我们也将落实火箭回收相关工作。”天兵科技田伟枫透露。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