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国债“入摩”让中国资本市场更国际化

2019-09-27 10:20:57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高盛预计在纳入该指数后,中国债市将有望每月吸引30亿美元资金进入。

作为全球规模第二大债券发行国,中国债市再迎里程碑。美国摩根大通近日宣布,2020年2月28日起将把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旗下受到广泛追踪的指数,9只期限为5至10年的中国国债纳入旗下多项指数的工作将在10个月内分步完成。受影响最大的将是该行新兴市场指数,如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政府债券指数。据估计,追踪该指数的投资者总计管理着2020亿美元资金。中国在该指数中的权重将在10个月时间里最终达到10%的最高权重,届时将与巴西持平,属于新兴市场国家最大的纳入之一。这些指数是全球众多重量级基金,尤其是主权基金必须参考的重要指数,这意味着有大量资金将主动或者被动配置中国国债。高盛预计在纳入该指数后,中国债市将有望每月吸引30亿美元资金进入。

其实这已经是年内中国国债第二次被正式纳入国际主流债券指数。今年4月1日,彭博将超过350只中国国债、政策性银行债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据悉在被纳入该指数后,“效果”显著,人民币债券成交有同比增长超过30%的放量。当然,这当中也有自2017年7月推出的 “债券通”这一渠道的功劳,在“债券通”出现之前,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市的途径极其有限,只有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RQFII),银行间市场直接入市(CIBM Direct Access)两种“hard”模式,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不足1万亿,两年多后,这个数字已升至超过2万亿,翻了一番多。

联系不久前发行的负利率德国国债,中国国债对于境外投资者的“魔力”不言而喻;而将规模全球第二的债市主权国纳入,也是该指数更具证明力的应有之义,摩根大通此举可谓又得“里子”又得“面子”。虽然相对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逾90万亿元人民币(约13万亿美元)的规模,摩根大通这一次10%的最高权重带来的新增资金并不能算多,但对于正处于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有序对外开放进程当中的中国来说,更具不可多得的现实意义与示范效应。此举可以增强境外投资者对持有人民币债券的信心,是将债券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共同推进之举,有望促进在岸债券市场与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战略协调推进,相辅相成。更为要紧的是,外来“金主”带来的先进债市治理理念,将显著增强内地债券市场改革的紧迫感。

对于当前国内债市的参与者来说,包括国债在内的债券流动性、交易习惯、配套制度建设、转托管限制、税收规则、做市门槛、债券评级标准、违约处置、债权保障、跨市场套利等多方面存在不少提升的空间。可以预见,随着境外投资者在我国债市的交易更趋活跃,持有境内债券的规模亦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提升空间有望在参考国际债市先进规则后,逐一化身为中国版本落地,并有望推动我国债市的进一步“入世”。

有趣的是,相比A股被MSCI明晟和富时罗素等著名全球指数机构纳入相关指数时吸引的社会关注度,债券入“指”显然要“落寞”不少。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个人投资者对于固定收益市场并没有对股票市场那样“热衷”。对不少个人投资者而言,往往喜欢在股票二级市场与银行存款两个“极端”之间游走,对固定收益市场的收益率觉得“乏味”与“鸡肋”,这属于一个容易产生也易于理解的误解。当然,这也与目前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这两大主要固定收益市场更多的面向银行、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投资者开放有关,即便有“懂行”的散户对地方债等债券品种看好,但可谓只能临渊羡鱼,却不得结网。不过今年初,第一批在银行柜台销售的地方债面世,立马遭“哄抢”一空,有望开启散户参与固定收益市场的新阶段。后续试点各地银行柜台仍将延续这一地方债“脱销”热潮,并没有太大意外。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