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后浪”汹涌“前浪”退潮 基金清盘各有盘算

2020-06-10 10:44:37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6月8日发行的南方成长先锋混合基金又成为市场爆款。

  2020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中,公募基金频频在市场上揽入重金,成就各类爆款。但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也有30余只基金宣布清盘,仅在近日就有交银施罗德基金、新华基金等公告旗下产品清盘。
新基金“后浪”汹涌,存量基金却黯然退场,背后是基金公司怎样的考虑?基金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基金公司对部分产品进行清盘处理,可以让基金经理聚焦投资主业,是一种顺势调整的举措;另一些基金公司则面临基金产品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产品迷你化、僵尸化之后,基金公司也回天乏术,只能清盘了事。

  30余只产品清盘

  6月6日,新华基金公告称,根据基金合同等有关规定,鉴于新华高端制造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已出现基金合同自动终止事由,该基金将于6月15日进入清算程序。公告显示,截至6月5日,该基金已出现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已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合同终止条款。

  6月4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告称,交银施罗德致远量化智投策略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已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并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该基金以封闭期和开放期滚动的方式运作,第二个开放期的时间为5月27日至6月2日。6月3日登记机构完成开放期最后一日(即6月2日)申购、赎回业务申请的确认后,基金已出现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因此基金将进行基金财产清算。该基金规定的清盘情形为:在任一开放期最后一日日终,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当日基金资产净值加上当日净申购金额或者减去当日净赎回金额后低于5000万元。

  事实上,今年有不少基金公司陆续清盘了旗下的基金产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30余只基金产品宣布清盘,涉及的基金公司既有中小型机构,也有头部公司。

  迷你基金成“弃子”

  基金公司听任旗下基金产品走向清盘的情形,是近几年的事。以往,基金公司会千方百计为迷你化的基金产品带来规模,以期起死回生。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此前基金公司会通过寻找救急资金等方式避免让基金产品走向迷你化或触发清盘条款。“动用公司的相关资源,组织资金进场,避免基金产品连续出现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至于持有人数量,则比较好处理,可以发动员工及其亲友等购买。”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介绍。至于这部分资金的“对价”,该人士则表示,需要具体谈判,并综合考虑合作双方的情况。

  对迷你基金不愿放手清盘的情形,此前一度演化到极致。“休说5000万元以下,即便是1000万元规模的基金,也会进行运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巧妙地将产品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背后其实是基金公司对基金‘壳资源’的贪婪,不愿放手。”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门负责人表示。

  而近年来,基金公司对于基金“壳资源”的痴迷正在淡化。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基金产品品类繁多、基金申报畅通无阻的情况下,基金的“壳资源”显得太过鸡肋,已经少有基金公司在它们身上打算盘。

  认输还是聚焦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部分基金火爆大卖,一边是部分产品黯然退场。对于这种情况,市场上有多种解读。

  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清盘一些基金产品,反映了公司在产品布局、投研能力方面的短板。“比如近期几家公司清盘的产品,凸显基金公司在布局时缺乏深远的考虑,仅仅是跟风布局,以至于在实际运行中,遭遇市场用脚投票,最终惨淡收场。”

  也有人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华宝证券基金分析人士认为,基金产品有序进退,是行业发展渐趋成熟的表现。“市场不能只有新基金不断成立,而没有老基金清盘退出。一些基金公司可以借助老基金的清盘聚焦投研、渠道等资源,投向更为优势和有前景的产品。不过,在基金清盘时一定要注意对持有人权益的保障,不能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弃如敝履,让他们成为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投研建设上的试验品。”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