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少了“揽储利器”年末银行热情不再 利率4%以上大额存单已罕见

2021-12-21 10:24:29 作者: 来源:证券日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每逢年末节点,银行往往都会开展“花式营销”来进行揽储,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银行网点却相对“冷清”,揽储热情有所退却。《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后发现,银行年末高息揽储的现象寥寥无几,甚至存款送礼等活动也难以遇到。

  多家银行客户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今年来存款产品利率开始普遍下调,同时监管层对理财产品的管理不断规范化,过去依靠高息来揽储已经行不通了。未来或许只有依靠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够增加客户的粘性和存款热情。

  高息揽储逐渐消失

  虽然现在已临近年尾,但《证券日报》记者通过查阅部分银行线上渠道及实地走访后发现,在此节点大多数银行的存款收益率并未进行调整,基本与年内利率持平。

  过去作为银行“揽储利器”的大额存单在此时也显得“暗淡无光”,并未有高利率产品推出。以国有大行为例,记者在国有大行的官网搜索发现,在大额存单方面,国有大行的3年期产品利率并未有超过3.5%的,这一利率相比去年底今年初的3.9%左右有明显的下降。

  “过去3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利率普遍高于4%。但今年下半年以来最高利率的大额存单也只有3.5%左右,很多客户都嫌利率太低。但如果现在不下手抢购的话,未来可能利率更低。”某股份行客户经理对记者坦言。

  不过,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了罕见的利率4%以上的大额存单产品。某城商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该行有5年期,20万元起存,年利率4.05%的大额存单。并告诉记者该产品额度有限,仅在年尾节点推出。

  记者了解到,存款类产品的利率下降与今年6月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调整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不无关系。因此,自今年6月份以来各银行存款产品利率开始下调,传导作用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走访过程中,并未有客户经理主动向记者推荐结构性存款产品。这也反映出监管对结构性存款产品压降显称效。

  同时,某大型股份行的客户经理对记者透露,目前银行已经开始由过去的大力揽储方式开始转向激活存量客户以及增加银行中间业务的方向发展。

  “以前可能我们会更关注吸收到了多少存款,但现在更关注的是维系住了多少高质量客户。有不少优质客户都是因为我们的高质量服务,从普通客户提升到了我行VIP客户,而这也正成为我们新的业务考核方式。”某股份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

  面对揽储压力

  银行需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今年银行“花式揽储”行为消失的背后,是政策“发威”的结果。今年6月份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不得采取七种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其中包括了“银行不得违规返利吸存,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这也给银行的揽储方式带来了一定限制。

  另外,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人员黄秋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市场流动性充足;另一方面是受监管政策影响,存款利率上限降低,对储户的吸引力降低,吸储难度加大。对银行而言,资金的获取和输出难度都在提升,获利空间在缩小,所以银行揽储热情自然减少。

  那么伴随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监管不断趋严,揽储压力较大的银行未来将如何应对?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就存款经营而言,大的方向是要推动费用驱动型存款、成本驱动型存款向结算驱动型、业务驱动型存款转型,其实质是从存款经营与管理转变为客户的经营与管理。一是面向资产业务客户,通过结算控制、交叉营销等手段,提高资金归行率,促进资金沉淀。二是在开放银行和数字银行演进过程中,争取成为对公客户的资金归集行,成为零售客户数字生活的圆心。从账户结构、账户行为分析入手,采取精准营销措施,提升账户的活跃度,增加资金沉淀。三是强化被动负债的主动引导和主动管理。通过产品的设计安排存款产品与理财产品及其他产品之间的合理转换。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