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七周微调宣告结束!
2009-08-19 10:59:29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华PE: “1.7605%”,昨天上午公开市场操作结果显示,一年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定格在上周的水平,宣告历时7周的公开市场微调结束。自消息发布后,银行间债券市场主动买盘立刻增加。
昨天,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了450亿元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与前一周相同,从而结束了连续7周的升势,发出公开市场微调结束的信号。与此同时,28天正回购收益率也与上周持平,为1.18%。
银行体系信贷增长速度放缓,是央行暂停在公开市场继续进行微调的原因。7月,整个银行的信贷增长速度放缓,由6月份的34.44%下降至33.9%,表明公开市场的微调对银行放贷行为已经产生间接影响,并收到成效。
同时,目前市场资金收益率水平回升至银行资金成本线以上,扭转了资金成本与市场收益率倒挂的现象,达到了央行抑制银行盲目放贷的目的。经过7周微调,货币市场整体利率水平大幅度攀升:与恢复发行前比对,一年央票的收益率水平已累计上升了36个基点。货币市场定价中枢的上移,令整个货币市场价格全线攀升,28天正回购和3个月央行票据分别上行了28和36个基点,至1.18%和1.32%。
由于央票发行利率企稳,昨天银行间市场短期债券买盘踊跃。1至2年间的央票收益率整体下行了2个基点。同时短期融资券市场买盘增多,收益率普遍下行,个别短期品种甚至达到9个基点。
从资金层面上看,尽管公开市场微调造成市场资金成本上升,但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并不大。目前,一年央票利率为1.7605%,仍处在历史低位水平。(上海证券报)
央行发行450亿元一年期央票 利率首次企稳
昨日,央行发行了450亿元一年期央票,中标利率为1.7605%,与上周持平。这是一年期央票重启后,利率首次企稳。但业内人士认为,央票利率只是阶段性企稳,两三个月后可能还将上行。
今年6月底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开始打破一年多的平静,持续上行。为增强微调力度,央行于7月8日重启了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为1.5022%。此后,利率一路上涨,从1.5022%升至1.7605%。
事实上,近两期的一年期央票利率涨幅收窄已经提前预告了“企稳”的到来。
同日,央行还发行了500亿元28天正回购协议,中标利率为1.18%,与上周持平,也结束了长达两个月的升势,累计上涨28个基点。
据Wind资讯统计,本周到期的央票和正回购总计1320亿元。市场人士预计央行本周将小幅回笼货币。(北京商报)
高盛:央行行动对A股市场至关重要
高盛中国首席策略师邓体顺18日发布报告,维持对H股市场的乐观看法,同时认为央行的行动对A股市场至关重要。
近期A股和H股市场的跌幅分别达到17%和8%。邓体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中国流动性趋势的担忧。在市场下挫后,恒生国企指数 (HSCEI) 和沪深300 指数的12 个月预期市盈率分别为13.6倍和20.3 倍。
邓体顺认为,导致市场疲弱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资者对中国流动性趋势的担忧、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上市公司中期业绩平淡、估值合理但不具吸引力、投资者获利回吐压力上升等。
对于H股市场,邓体顺再次重申对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2009年年底达到13200点的预测。按照8月17日的收盘点位计算,高盛的预测隐含着15.8%的上涨空间。
邓体顺表示,继续看好长期增长潜力可观的互联网媒体股、部分消费股等,并建议通过银行、保险和房地产等顺周期行业中的落后股票获得超额收益。在题材方面,邓体顺建议,关注流动性好的能够从A股上市题材中受益的H股大盘股。
对于A股市场,当前沪深300 指数接近高盛此前预计的2009年底目标3200点。邓体顺表示, 的确对于A股市场年初以来迅速而强劲的涨势感到意外,而高盛预测的价格回报和已实现市场回报之间的主要差别就来自于强于预期的政府刺激政策。
邓体顺认为,短期市场价格走势似乎取决于中国金融状况的变化,特别是新增贷款。市场可能出现盘整,但高于预期的新增贷款增长可能会使市场再次上行。目前由于A股估值已经超过了周期中值水平,鉴于估值的杠杆效应,中国的流动性状况将继续主导短期内的股价回报走势。此外,虽然高盛对于今年年底A股指数目标意味着A 股市场可能会在当前水平进行盘整,但政府继续实施的货币/流动性刺激政策可能会扭转近期跌势、并使A股市场保持活跃。
邓体顺建议,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继续持有某些消费股、券商、银行和房地产股;增持高质量的落后股,以降低投资组合的贝塔值和价格下行的波动性;从估值较高的原材料股转向保险股。(上海证券报)
沈联涛:央行一放松货币政策 股市肯定得意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货币政策可以控制的是CPI,而不应该关注资产价格。我曾在中央银行工作过,对此不敢苟同,因为这二者是有关联的。
银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曾经用猴子和香蕉来解释为什么金融危机会发生。他在《看清猴子的嘴脸》中写道,一只名叫"阿猿"的猴子用香蕉叶来代替香蕉,作为流通货币,同时还创造了将坏香蕉和好香蕉一起打包的产品--香蕉抵押债券(BDO),造就了庞大的香蕉违约掉期市场和香蕉期货市场,但随着香蕉病虫害的爆发,BDO被卖空,香蕉市场也土崩瓦解。
沈联涛得出的结论是:永远不要让猴子照看香蕉。言下之意就是需要外管,自我监管远远是不够的。
昨天,记者有幸与这位监管者和学者探讨了关于货币金融领域的一些问题。
监管者身份就像教练
NBD:都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你过去在香港证监会做过多年的工作,是否认为指数是反映经济的先行指标?
沈联涛:我在香港证监会的时候,基本不担忧指数的高低。香港证监会的任务是监管行业。只要证券行业是稳的,只要没有不当行为,例如内幕交易,就可以了。但如果要关注指数的话,就没那么容易了。监管机构要调整市场是很难的。
我们要做大量的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可以正确地理解监管层的信号。让投资者理解这样一点:作为监管者是不能左右指数的走势的,不能让指数涨还是跌。否则就变成了政府指导的指数,而不是市场导向了。
投资一定要反周期,逆向投资。在新兴市场股市投资的一个大趋势,是流动量推动。但是大家看法都相同,你也跟着这么看,以为可以最快走出去,很可能你就是最后那个接盘的人。作为监管者,身份就像教练一样,教别人怎么去赛跑,但最后怎么跑还是要看各人。
货币政策跟资产价格有关联
NBD:你怎么看待现在A股市场的大起大落?
沈联涛:我个人觉得股市肯定有大起大落。在股市里面有经验的人,基本上是看两样东西,一个是投资标的的内在价值,还有一个就是流动量问题。在我的新书《十年轮回》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全球的资金好像一大桶水,由不同的大象在推,其中一只大象就是央行。央行推得越猛,这个桶就往哪个方向倒,资金就朝哪个方向流。所以看问题,就是看央行做什么。央行只要一放松货币政策的话,股市肯定就得意的;一旦收紧银根,股市就会跌。
新兴市场有一个特点,大家都是跟风的。散户是跟风的,如果机构投资者也跟风的话,就会加剧市场的波动。
我从来不预测股市,股市就是在贪婪跟恐惧之间博弈。我一直都在说,你知不知道买的是什么?风险有多大?你可以承担多大的风险?所以"买者自负"这个原则很重要,最后钱是自己的,教训也还是自己的。要做一个很明智的长期投资者,把握自己不要失控。
NBD:以你的监管经验来看,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货币政策的执行到底应该不应该关注资产价格?
沈联涛: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达成共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意思是,货币政策可以控制的是CPI,而不应该关注资产价格。我曾在中央银行工作过,对此不敢苟同,因为这二者是有关联的。格林斯潘贯彻的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思维,假定信贷风险跟流动风险是可分割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危机来到,这是分不开的。最基本的假定错了,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衡量风险的模型也是不对的。
沈联涛简介
银监会首席顾问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召集人,中国投资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马来西亚总统经济顾问。曾于1998年10月到2005年9月连续三届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并在2003年到2005年间担任国际证监会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1993年到1998年间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目前,他主持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亚洲资本市场论坛。(每日经济新闻)
摩根斯坦利王庆:紧缩政策开始未必意味牛市结束
我们认为一些市场参与者混淆了“宽松政策的终结”与“紧缩政策的开始”这两个概念,这反映了投资者对政府可能过早出台的重大政策调整的恐惧。“宽松政策的终结”可能已经开始,但是在真正的“紧缩政策开始”之前可能还有10个月的缓冲期。
具体而言,我们预期政策将会逐渐调整:目前的政策立场应当会在今年年末以前大体保持不变,并在2010年初随着信贷增速的正常化而转为中性;明年年中之前,不大可能出台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政策。有必要指出的是,根据美国以及中国以往的经验,“紧缩政策的开始”也未必意味着牛市结束。
宽松结束不意味紧缩开始
我们认为,“宽松政策的终结”可能已经开始,但是在以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真正开始执行紧缩政策之前可能还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期。
首先,尽管最近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的上升可能意味着“宽松政策的终结”,而其他主要利率(如基准利率央行一年期票据利率)的走势还尚未发出相似的政策信号;其次,目前的利率远低于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再次,货币流通额(如M2、银行信贷)的增速则远高于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当前货币政策仍旧相当宽松,转向紧缩尚需时日,除非出现重大政策调整。
一些投资者似乎将“宽松政策的终结”与“紧缩政策的开始”混为一谈的另外一个原因并非他们无法区分这两种政策,而是他们担心政策制定者可能利用生硬的政策工具实施重大的政策调整,过早转向紧缩。
不过,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政策失误的可能性较小。具体而言,由于目前的强劲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刺激推动的,而全球经济的前景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在强劲的有机自发增长尚未形成、通胀风险尚未出现之前,政府不大可能做出重大的政策调整,转向紧缩。任何实质性的紧缩政策都将建立在充分的可持续、自发需求的基础之上。我们预计贷款发放将逐月正常化,但这不应视为政策的收紧。因此,全年新增贷款总量可能不会低于10万亿元。此外,2009年年底之前,基准存贷款利率将会保持不变。随着银行贷款增速的正常化,政策立场可能在2010年初转为中性,以首次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为标志的“紧缩政策的开始”在明年年中前不会出现。
具体而言,我们预计,银行新增贷款的发放速度将会从今年异乎寻常的高位上有所减缓,从而使2010年全年贷款增幅达到15-17%,低于2009年的30%;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10年上半年实施更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同时在下半年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帮助实现贷款增长目标;2010年上半年基准利率将上调25-50个基点,从而与美国同步开始新一轮的加息周期,我们的美国经济学家Richard Berner和DavidGreenlaw预计,美联储目标利率的加息周期在2010年中期之前不会出现;4万亿开支计划第二部分实施将不受影响。
同样,尽管最近房贷标准有所收紧,我们认为在这方面也不会出现重大的政策调整。房地产市场是中国有机增长最重要的来源,而前几年的经验教训也表明:稳定的政策环境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房地产行业对于支撑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任何有关政策变化可能造成对这一行业的伤害的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完全有理由选择严格执行现有规定,以防过度投机。我们认为这样做非但不会改变房地产行业的大方向——我们反复强调,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仍然十分坚实——反而有助于这一行业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我们建议密切关注CPI和出口增长这两个关键指标的变化,以便准确把握未来政策措施的拐点。我们对于明年中期出现“紧缩政策的开始”的判断基于对出口及CPI增长的预测。
CPI增长由负转正(我们预计具体时间将在今年年底)将触发政策立场的正常化。此外,若CPI同比增幅达到2.5%,再加上出口增长达到5%-10%之间(我们预计将会在明年中期出现),则将会加速“紧缩政策的开始”。
政策姿态转变不影响经济活力
长远来看,政策姿态从“宽松政策的终结”向“紧缩政策的开始”转变不大可能明显影响实体经济活力。这一转变过程中最大变化将会是银行信贷增长正常化。银行信贷总量增长的正常化将不可避免,同时信贷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短期贷款(尤其是票据贴现融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同时中长期贷款将继续保持扩张,以确保经济刺激计划中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供给。
不过,在投资者充分认识到“宽松政策的终结”与“紧缩政策的开始”之间存在一个缓冲期之前,同时认识到任何政策调整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股票市场的情绪将会不稳定。此外,根据美国股市的历史以及中国股市2005-2007年间的经历,“紧缩政策的开始”未必意味着牛市的结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在2005-2007年间的经历,当时积极的紧缩货币政策的出台适逢一场罕见牛市。在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连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积极紧缩货币政策的作用因流动性被动增加而被抵消。这一流动性的被动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由持续的大规模外部收支盈余所导致的。
我们预期当前人民币与美元准挂钩的汇率制度在2009年年底以及此后的1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会保持不变。不过,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压力以及市场升值预期最早可能在今年年底再度出现。届时,中国将再度面临2005-2007年的情况,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热钱大量流入,充沛的外生性流动性过剩(与此相对,目前的大量盈余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以及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
我们认为,在此情况下一个重要的政策含义是,除了权衡“宽松政策终结”以及“紧缩政策开始”的时机之外,政府在国内政策方面可能会提前采取措施,以避免2005-2007年艰难局面的重演。就此而言,进一步开放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失为一个理想选择。www.zhonghua-pe.com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