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投资PE细则将出 保险巨头已做好准备
2009-10-19 14:12:17 作者:linna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华PE:投资比例上限或为总资产的5%,
业内期盼已久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非上市公司股权(PE)的细则有望近期出台。
在10月16日保监会召开的三季度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明确指出,四季度保监会将制定保险资产配置通则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适时开展投资股权和不动产试点。
而国内保险巨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早已递交成立PE公司申请。有报道指出,保险资金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比例上限将为总资产的5%。
保险PE开闸在即
保险资金投资PE开闸,是今年保监会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重任之一。伴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险资金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和不动产已经有法可依。目前所缺的只是更细致的明文规定。而保监会早前亦公开表示,伴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公司股权的细则最迟10月底出台。
记者了解到,目前保险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PE)实施细则草拟完毕,这一细则将紧随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出台而推出。据部分媒体透露,首批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比例上限为总资产的5%,将来视情况可能扩展至8%左右,不排除再修改的可能。
险企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试点初期,保险公司只能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投连、万能险等产品账户将不允许动用。吴定富还强调,保监会亦会健全保险机构投资能力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投资能力有序开放投资领域。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的保险公司均能介入PE领域。据悉由于资金投资经验的匮乏,为防止潜在的风险,试点机构需达到一定资产规模。
国寿、平安摩拳擦掌
据媒体报道,细则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费增长、利润考核都有严格的限制,规定首次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必须用自有资本金来投资。所以一些尚未盈利或者利润很低的中小保险公司暂时无缘PE领域。
而国内保险巨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已递交成立PE公司的申请。此前中国平安已借道平安信托捷足先登,利用先前通过平安信托设立的PE平台———平安创新资本,与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在PE投资业务上进行集中操作。
目前平安创新资本已经储备和投资了大量项目。平安集团一位高管表示,信托平台为PE投资积攒了经验,可以说流程和人员配备都已经准备好,只等细则出台了。平安证券亦在辅助创业板上市企业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源和经验。
国寿此前已经为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早在2006年,国寿就收购了南方电网32%的股份,随后又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认购中信证券。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寿的这些投资为PE的开闸做好了准备,使其有一定的经验去面对P E投资高风险的特点。
据了解,上海市政府已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建议在上海浦东新区启动一个旨在为境外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筹集人民币资金和在华投资提供便利试点项目,同时,上海市已向外管局提交申请,建议取消对在浦东新区注册成立的外资PE资金的使用限制,并将那些主要在中国融资的于本地注册成立的PE公司划分为境内投资者。
“我们反复考虑、咨询了政策后,成立了股权投资公司,准备先用自己的5个亿人民币自有资金进行直投,探探市场。”上海汇通天下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冰告诉《环球企业家》,目前,其直投资金全部要从公司总部香港结汇过来,“1亿美金以内问题都不大,已经开始办验资了。”这家公司在黄浦区拿到第一张外资PE牌照后注册成立的外资PE公司,其注册资本金只有1亿人民币。
实际上,多数外资PE仍然处于谨慎的试水阶段,而其关注的投资机会则多集中于新能源、基础建设和消费行业。如果计算一下募资和投资期,即便是最为大胆的第一东方,仍然有4至5年的时间可以等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2006年前,以红筹方式到境外上市渠道畅通,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绝大多数通过将所投企业运作到境外上市实现资本退出。但是,由于担心红筹上市会产生优质企业资源流失、税收损失等负面影响,2006年,商务部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境外投资者参股或收购中方股权的行为进行规范,并规定由商务部牵头进行审批,对以红筹形式境外上市需由商务部和证监会双重批准,并设定一年的上市期限,这使得外资PE无法以红筹模式境外上市。而在2007年国内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外资PE的确在中国度过了一个相当难熬的冬天。
如今,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和人民币基金的设立,外资PE显然更容易直接从中国市场获得收益。继去年中石油回归A股,近日中国建筑在A股成功IPO也被业内认为属于小红筹回归,一场红筹回归大戏的序幕已经拉开。一旦外资PE在国内设立管理公司,能够从红筹回归中分得一杯羹的机会会更大。此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海油、中国网通等企业也纷纷表示有意回归A股市场,这对无疑对外资PE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更何况,目前海外上市估值不高,国内股市市盈率更高,而刚刚开出的创业板也为外资PE提供了另一条退出方式。
不过对于大多数外资PE来说,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依然相当困难,而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根本性障碍在于外管局以及发改委的产业投资政策。即便是作为上海市金融办主任的方星海也承认,“PE行业在中国刚刚开始,接下来还很难说。”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