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复苏”确立 “保八”无忧
2009-10-25 09:57:26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华PE:将近一年前中国种下“4万亿”投资计划,如今收获了全年经济“保八”无悬念的果实在前三季度7.7%的GDP增长中,投资和消费的贡献分别占7.3和4个百
分点汪时锋 将近一年前中国种下“4万亿”投资计划,如今收获了全年经济“保八”无悬念的果实。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受邀介绍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李晓超以颇有诗意的比
喻开头:“去年第四季度中央及时果断实施了一揽子计划,一粒粒的种子随之播下……一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种子的发芽、盛开的春天,走过了不断成长的夏
天。在一年后的秋天,这一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收获是显而易见的——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
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这个7.7%可以说为实现全年8%的目标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实现全年8%的目标是有把
握的,是没有悬念的。”李晓超说。
不过,在“急救式”的投资带动增长完成后,如何激发经济内生性的增长,并解决掩盖在经济复苏中的体制性问题,将成为未来政策的焦点。这不仅包括继续
调整结构,也包括国务院新近提出的“管理通胀预期”,以及对外部经济条件好转的漫长等待。
两驾马车保增长
目前的增长呈现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投资的贡献一家独大,消费次之,而出口的贡献依然为负。
李晓超昨日表示,今年经济出现企稳回升,内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一季度到三季度,资本形成对GDP增速的贡献稳定在6.3~7.3个百分点左右,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在3.8~4.0个百分点之间,而净出口作为经济负增长因素,对GDP的贡献维持在-2.9~-4.2个百分点之间。这种情况预计在四季度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驻北京的经济学家孟原认为,由于大批项目逐步到位,中国似乎已经越过了财政投资所带来的增长高峰期。
“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加快增长的速度可能不是很大,尽管房地产投资在快速增长,但非房地产的投资实际上在逐步回落。消费的情况也是。我们对当前增长保持较为中性的判断。”孟原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说。
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效果毕竟只能使经济波动更为平滑,中国政府当然对此十分清楚。事实上,政府的前期投资除了“急救”之外,更多着眼于为未来增长奠定框架。
李晓超昨日强调说,前三季度投资虽然增长快,但是投资的重点都投放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包括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
问题犹存
目前的增长背后依然存有一些隐忧。其中之一是:前三季度,第二产业投资的增速是26.9%,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第三产业中更多涉及政府拉动的交通及房地产投资,而第二产业则更多表现为企业自生投资,实际上企业内生性扩张在前三季度显得较为疲软。
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跌幅在8.1%左右,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购进价格跌幅为10.1%左右,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局面并没有消退。塔塔集团中国区相关人士对CBN表示,他们在中国的轧钢厂生产情况良好,但却需要面对钢铁价格持续低迷的现实。
同样受产能过剩影响的是企业利润。这在企业三季度报告中将给出答案。
上述因素,也许就是决策层近日频频强调回升基础不稳,需要继续实施结构调整的内在原因。
更为切近的问题则是通货膨胀预期。
李晓超透露,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CPI环比7月份由下降转为持平,8、9月份分别上涨0.5%和0.4%。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
格同比下降6.5%,截至9月份环比连续六个月上涨,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6%。
此外,除了房地产价格上升外,从年初至昨日收盘,上证综指的涨幅达67.59%。而美元的下滑使得投资者转向美元套利交易,加大了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风
险,也会增强中国通胀的输入性风险。
在接受CBN访问时,李晓超直言中国通胀问题的复杂性,“中国的通胀形势既取决于国内经济,也取决于国际市场包括美元变化的影响,不确定的因素太多。”
政策未变调
来自各方的声音显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不过市场还是感觉到了可能趋紧的压力。
在今年下半年,中国政府通过发行央票等手段,回收了一部分流动性,并成功地将银行间利率抬升,目前一年期的SHIBOR已经上升至2.2204%。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但考虑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信号意义,国家可能会采取有区别性的政策,比如进一步提高票据的比例,引导市
场的利率上升,同时银监会会落实对银行拔备和准备金的要求,政府的货币紧缩可能会更多地通过银监会的管制来体现。”孟原说。
至于利率的调整,由于中国对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效果要好于通过利率的间接调控,野村证券亚洲区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政府政策没有立即紧缩的迹象,至
少在2010年3月份之前,不会采取大的紧缩措施,例如加息。但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和前期房地产的刺激政策,行政审批紧缩和前期优惠政策逐步退出,可能是
调整结构的方向之一。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