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二级市场 馅饼还是陷阱?
2009-11-26 14:08:4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华PE:近日在采访中,数位保险系资产管理公司经理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谈到,现在资本市场上私募股权的二级市场有望成为一个热点。据记者了解,国内保险资金在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上已有所动作。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金融领域内的流动性下降、资不抵债、现金流断裂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造成了金融业正常运转的停滞和衰退。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不得不出售其部分甚至全部资产来缓解资金压力,这就为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交易机会。
事实上,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算不上什么新概念,早在1982年,国外就出现过交易私募股权基金份额的案例。1998年至2007年,国际上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规模实现了14倍以上的快速增长,使得二级市场从一个较小的特殊领域演变成为私募股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募股权是相对于公募股权(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私募债券(包括银行贷款等)而言,主要包括创业投资和杠杆收购、并购。私募股权投资意味着对未上市企业进行非公开的募集,而建立私募股权的二级市场,就是为了增加私募股权基金的流动性,使现有投资人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向其他投资人转让其在私募股权基金中所持有的份额。
其实,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就曾一度风生水起——发生于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就使得那些无力再向私募股权基金履行投资承诺的投资人,被迫选择到二级市场上出售其在私募股权基金中的份额,由此这一市场出现了“卖方比买方暴涨9倍”的红火场面,许多世界大型金融机构如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都以买家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
相比而言,此次金融危机无论是在影响范围还是在危害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互联网泡沫时期,这无疑使得更多私募股权投资人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其中很多投资人只能在二级市场上清理资产。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上再次出现卖家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很有可能带来这一市场的再度繁荣。
日前在一次国内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举办的研讨会中,受邀而来的美国着名投行高盛集团的全球大宗商品策略研究部主管表示,此前高盛已为一只基金筹资55亿美元,专门用于购买折价出让的私募股权份额。与此同时,摩根大通也发起了一只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据媒体报道目前已吸引了5亿美元的认购。
而据记者所知,高盛55亿美元之巨的融资规模,打破了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纪录。由此看来,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很可能成为目前萧条市场中一块不可多得的大馅饼。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对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跃跃欲试。
但值得注意的是,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萧条的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大环境中,私募股权基金同样有可能成为令投资者进出两难的陷阱。来自华信惠悦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整个私募产业都将面临杠杆率下降、退出通道受阻以及战略走向模糊等不利因素。
进入这一市场的投资者面临的更大挑战是,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管理人收取的费用相当高。他们收取的费用通常包括业绩费用,占总投资收益的10%至20%,以及占投入资本1.0%至1.5%的管理费;有些管理人还在整个基金存续期内对投入资本收取管理费。这些费用都不包含在直接基金管理人费用之内,而是另外收取的。此外,在二级市场基金存续期的晚期,二级市场管理人收取的费用甚至会超过直接管理人收取的费用。这一点对于投资者来说显然难以承受。
在市场中价格高就应该质量高,但目前国内的境况不容乐观。尽管近期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出现过度活跃的迹象,但进入这个市场的投资者还是应该小心谨慎,将可运用资金委托给那些具有更高专业技能、且严格自律的二级市场管理人,虽然目前国内这样的优秀管理人并不多。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