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解剖”2.9万亿银信资金流:超5000亿进入房市

2010-07-27 09:35:56 作者: 来源:和讯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中华PE: “解剖”被叫停2.9万亿银信资金流:超5000亿进入房市

  信托业仿佛被附上了魔咒,始终逃不出治乱的怪圈。第六次信托大整顿正拉开帷幕。

  此次信托整顿源于上半年高达2.9万亿元的银信理财产品的井喷,并令信贷调控失真。在自2009年末以来数次下文无效之后,银监会月初实行了全面叫停银信合作的断臂疗法。

  然而被搅乱了的信贷调控,更关注的是,在银信牵手的背后,这2.9万亿资金流入何方。

  组合投资潮起

  1月份不少银行的信贷新增有个有趣的现象。如光大、中信、华夏3家银行月中贷款分别新增973亿元、802亿元、517亿元,月底新增贷款却减少近半。个中巧妙在于信贷资产转让,最终使得各银行信贷规模实现了实质的增长和名义的减少。

  其中的操盘手就是信托公司。经过信托公司发行银信理财产品的腾挪术,银行在信贷调控方面达标了,信托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纵观上半年的银信合作,去年火热的信贷资产转让如今已成强弩之末,受2009年底银监会两个规范信贷资产类产品文件的出台的影响,信贷资产类产品大幅减少,迅速取代其地位的是信托贷款。

  以上半年共有56家银行和53家信托公司参与2421款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的数据统计(数据口径下同)显示,上半年信贷资产类产品131只,数量占比5.41%,发行数量比去年减少了64%,发行规模246亿元,规模占比0.83%。毕竟信贷资产转让只是让信贷资金在银行间流转,信托公司收益年化只有1‰,而信托贷款却由1‰飙升到3‰。

  一份来自某信托公司的信托投资类单一资金信托计划项目尽职调查显示,该项目资金10亿元,期限不超过6个月,贷款利率4.374%(半年基准下浮10%),信托报酬为3‰/年,贷款风险可控,且为信用担保。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发行信托贷款类产品886只,数量占比36.6%,发行规模5075.44亿元,规模占比17.2%,平均年化收益率3.6%。

  但是,信托贷款类产品今年上半年的发行规模已经赶上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这样大规模的发行与国家今年收缩信贷调整结构的政策相悖,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在这种情势下,组合投资类产品异军突起,它避开监管,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信托贷款,并由此保证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而信托贷款类产品由于政策限制,一部分化整为零,散入组合投资类产品中。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发行组合投资类产品1134只,数量占比46.84%,发行规模22952亿元,规模占比77.79%,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41%。

  事实上,组合投资类产品已经成为银信合作的主流产品,不少银行据此建立了资金池项目。不过,有的银行资金池采取资金项目一一匹配措施,有的银行则没有做到匹配,后者的风险加大。

  总的来看,上半年组合投资类产品和信托贷款类产品合计2020款,占比84%,组合投资类产品和信托贷款类产品合计28027.7亿元,占比94.99%。而2009年全年所有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合计只有17899.93亿元。

  从发行银行来看,银信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最多的5家银行是:交通银行(552款)、工商银行(324款)、民生银行(307款)、中信银行(176款)和光大银行(164款)。

  受通货膨胀和加息预期的共同影响,理财产品期限呈短期化,而收益则稳步上升。统计数据显示,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平均期限由年初的161天下将到6月的146天,而平均年化收益率则由年初的2.99%上涨到6月份的3.04%。

 超5000亿入房市

  信托公司的产品投向是按照银监会的表格填报的。按照这个表格,投向金融的为24374亿元,占比78.72%,投向工商企业的为3551亿元,占比14.97%,投向基础设施的为1316亿元,占比5.66%,投向房地产的为181亿元,占比0.62%。

  如果据此推算,投向房地产的只有区区不到200亿元,而据本报记者了解,仅是某家信托公司,其投向地产的就高达近百亿元。个中的微妙在于这份银监会的表格。

  所谓投向房地产是信托公司直接为地产公司融资的项目统计,而信托公司用于购买银行信贷、票据产品的均属于投向金融。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些投向金融的背后,银行信贷又投在了哪里,并没有列入。

  “投向金融的背后,还是银行资金流向到地产领域。”某位信托公司负责人称,比如一家银行找到他们发行信托计划购买贷款资产,私下里都知道贷款是投给一家大型地产公司的,但表现在他们填报给银监会的表格上,却只填写投向金融。

  而从集合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上,或许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43家信托公司发行158个贷款类信托产品,发行规模211.63亿元,其中投向房地产的产品数量为49个,规模为94.18亿元,平均预期年收益率8.75%居首位。上半年共有36家信托公司发行125个股权投资类信托产品,发行规模348.03亿元,其中投向房地产的产品数量为77个,规模为269.53亿元,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9.23%居首位。上半年共有44家公司发行了184个权益投资类信托产品,发行规模315.79亿元,其中投向房地产的产品数量为56个,规模为127.77亿元,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8.47%居首位。上半年共有14家公司发行了53个组合运用类信托产品,发行规模219.05亿元,其中投向房地产的产品数量为24个,规模为158.67亿元,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8.68%居首位。

  由此合计,上半年投向房地产的集合信托产品累计发行206只,数量占比26.93%,发行规模648.45亿元,规模占比49.39%,单只平均规模3.15亿元,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8.84%。

  然而,这只是集合信托部分,尚不是银信合作的全部。相较于上半年银信合作理财产品2.9万亿元的井喷数据,有银行业界人士称,5000亿元投向地产领域应是个保守的数据。

  “就信托公司而言,银信合作主要是银行资金、银行项目,投向哪里、投多少、如何投,信托公司实际上是没有多大话语权的。”前述信托公司负责人称,在银信合作中,信托更多扮演着银行工具的角色,相反也都承担了不小的风险。“只不过因为有钱赚,虽然是小钱,冲量也就是大钱。再说,谁敢得罪银行?”

  银信合作叫停后,信托公司除地产信托外,目前更多回归主业,维持在股权类、权益类等基本业务上。接下来更为担心的是如何大整顿。1999年的第五次大整顿让信托公司从239家减少到50余家,近年再次鹊起的信托业的结局如何尚难预料。(21世纪经济报道)

 千万身家信托经理曝灰色内幕:对倒买票 跟单一米长

  “一个信托计划两三天就搞定了,做久了你会觉得钱咬手。”3年前步入信托业的陈路(化名)如今已有千万身家,谈及银信叫停,他说已经疯狂过了,接下来会考虑转型。

  事实上,以叫停银信合作开启的信托业第六次整顿的大幕确实让不少信托人士患得患失,因为不知道后续如何,走与不走顿有鸡肋之感。

  银行、信托以及地产商之间短期内勾勒的利益链条,除地产信托还在残喘外,正在面临全线崩溃的边缘,并对各类资金掮客失去了应有的资金魔力。

  灰色利益链

  “我的个人账户上昨天又进了30万,我正头疼着如何转出来处理。”一个小圈子饭局上,某银行同业部的一位人士如此“抱怨”。

  去年以来的银信合作井喷,让不少银行、信托业人士赚得盆满钵满。

  得益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的信贷规模飙升至9万多亿元,至当年下半年,不少银行信贷规模用紧张,信贷资产转让成风。

  “做信托之前,我是做银行的,做信贷资产转让得心应手,这是我掘到的第一桶金。”陈路称,逻辑很简单,银行信贷规模用完后,为了当年增加放贷,就把信贷资产打包卖给信托公司,这样信贷规模就清零了,再用完再卖,游戏不断持续。

  从信托公司综合获取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11月,银信合作发行信贷资产类产品1806只,在信托投资方式中排名前列,规模达6000余亿元,按照信托公司收益率1‰计算,可以获得收益6亿余元。

  “银监会去年底叫停银行自发理财产品后,我们又配合银行开始方式变通。”陈路称,信贷资产转让以前主要是银信合作,后来增加了银银合作,如两家银行互相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买对方的信贷资产,这种对倒方式让信托公司多赚了一笔钱。

  不过,信贷资产转让今年上半年发行数量不及去年,代之的是信托贷款。其中信托公司可收到信托贷款规模3‰左右的收益。以上半年信托贷款规模5075亿元计,可获利超过15亿元。

  “对那些不够信贷规模,但有客户强势需要的,我们也可发行集合信托,信托公司收益率从3‰到5‰再到10‰不等。”陈路称,按照上半年50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1320亿元计算,又是数亿元收入。

  发行这些信托计划很简单,往往是银行有需求,两三天内就可以完成一个信托计划。当然,获利是双方的,银行的人也会拿一份。

  本报获取的一份信托贷款资金信托合同显示,列入信托费用7大类中,信托报酬约按信托资金的0.1%/年计,支付给银行项目推荐费约按0.5%/年计。此外,在其他费用项以及附加的财务顾问协议中,属于银行推介的项目,银行办事人员也会有其他隐形报酬,获利的渠道很多,这也是前述银行人士账户上突然进了30万元的原因。

  对于灰色收入这一潜规则,陈路比较担心,“附加的补充协议,既不归银行的档案,也不归信托公司的档案,这些补充协议对利益分配进行了划分,收入可以入银行账户,也可以入个人账户,资金流向五花八门。做多了,也直接了,和谁做都可以,就是个利益分配问题。”

  “调控之下,有资金饥渴的一方,有资金充裕的一方,你只要掌握信息,做好资金掮客就行了。当然,尤其是银行有需求,我们愿意当银行的工具。不当不行,否则没银行愿意和我们合作了。”陈路称。

  他继称,“后来,我们担心信托贷款也有风险,就做组合投资类产品,帮银行搞资金池项目。今年上半年发行了2.3万亿元。收益低些,但关键是量做起来了。”

  银监会叫停银信合作后,陈路所在的信托公司在做由银行代销信托计划项目。“银行代销信托计划纳不纳入银信合作范畴是有争议的,因为这种代销计划与利用银行资金与否无法完全切割,是在打擦边球,毕竟银行也可以收到佣金。”他说。

  票据理财:跟单贴到一米长

  如果说在银行工具论下,微利冲量就有大钱赚是信托公司参与银信合作的不二法门,那么地产信托项目则可让信托公司赚到更多的钱。

  宏观调控下,地产公司对资金异常饥渴,信托公司的话语权会加大。上半年,地产融资撑起信托业的半壁江山。

  公开资料统计,2010年上半年共有50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了765个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1320.19亿元,其中,投向地产的为648.45亿元,占比约49%,平均预期年收益率8.84%。

  “做地产类贷款有风险,但收益大,我们的尽职调查几乎和银行一样,包括融资人资信、项目建设情况、项目市场情况、项目财务效益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等。”陈路称,地产商从银行已无法直接获取资金,信托公司就有了话语权,当然,信托公司不一定需要地产项目“四证”齐全。

  陈路称,“提交尽职调查时,工作人员要签署一个声明。其实这都是个形式,只要拿到地,坚持住这段调控时间,还愁将来赚不钱吗?当然,我们也会遇到坏项目,资金被转移了,只有通过诉讼渠道,这样的毕竟不多。”

  然而,由于银信合作、地产信托项目的大多结束期尚未到来(比如不少地产贷款是3年或5年的),随着2.9亿万元银信规模可能转入银行信贷表内,将来的风险殊难估量,而地产信托在地产调控持续期内,行业风险也会波及到信托业本身。

  陈称,“现在,我们在做票据理财,今年票据利率节节走高,银票居多,商票收益更好,A、B银行同样通过信托公司来对倒买票,数天就可募集数十亿元,有的票据跟单可以贴到一米多长,信托公司收益率大概有1.8‰。如果继续信贷规模调控,下半年票据理财可能会走强。”

  不过,如今已是某信托公司部门副总的陈路,在挣到了个人的千万身家后,已经开始思谋转型。“看惯了太多的资金游戏。10年前的信托整顿是信托和股市捆绑,这次是信托和银行捆绑,信托的依附性太强,持久下去难免见怪不怪了。”(21世纪经济报道)


  防范房地产信托风险 信托公司上报压力测试结果

  记者从多家信托公司获悉,按照监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各信托公司此前对房地产信托业务启动了压力测试,目前各家信托公司自查阶段基本结束,相关信托公司已相继将压力测试结果上报到监管部门。

  “压力测试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目前我们已经把材料报给监管部门了。”上海某大型信托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他表示,公司已于6月30日将压力测试的相关材料上交到监管部门。“压力测试主要是对房地产信托涉及到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对相关指标进行调整,并将材料上报到监管部门。”这位人士表示。

  这位人士透露,此次压力测试根据假定条件下房价下跌程度(10%—50%)的不同分为三种情况:即低(0—10%)、中(10%—30%)、重(30%—50%),在这三种情况下考察房地产信托项目的风险状况。“在这些材料上报到监管部门之后,监管部门有可能会对相关项目进行进一步评估,之后可能还会组织现场检查。”这位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银监会还没有派工作组到公司进行检查,我们的房地产信托业务还在正常开展。”新华信托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位人士表示,由于近期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公司的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政信合作项目、银信合作项目都不能做了,只有房地产信托业务还在正常开展。”

  上述新华信托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近期银信合作业务受限,房地产信托也有收紧之声,由于担忧该业务也将受到限制,很多房地产企业因此抢时间上门要求合作。根据普益财富日前发布的《2010年6月信托产品报告》,6月共有21家信托公司39款房地产领域信托产品发行,创下信托新政以来最高纪录。其中,中融国信以7款的发行数位居行业之首,新华信托以4款的数量位居第2。房地产信托在信托业大发展与房地产开发商融资需求凸显的共同作用下,业务规模高速膨胀。

  同时,房地产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有走高的趋势。“前期我们发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8%—10%之间,而近期发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10%以上。”上述新华信托人士表示。由于产品收益率走高,这类产品也颇受投资者欢迎。“投资者对产品的认购很踊跃,目前只有房地产信托业务能做一做了。”

  在收紧预期中,日前上海银监局召开的2010年年中工作会议传来的一则消息让信托公司人士稍稍安心,在此次会议上,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在强调要继续严控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同时,鼓励辖内信托公司积极探索房地产信托投资。“现在我们不清楚监管部门的态度。如果真的紧起来,今年信托公司的日子可能会很难过。”上海另一家信托公司负责人表示。(上海证券报)

  “银信”理财叫停 银行理财产品格局悄变

  七月初,银监局窗口指导要求信托公司暂停一切与银行理财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产品,银行理财市场产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和信托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锐减情况相反的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并未减少。记者在中信银行网点看到,有不少以前产品到期的投资者在询问近期发布的“假日赢”、“期期赢”等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打算继续坚守银行理财这块阵地。而这些投资者大都属于比较注重收益的稳定性和资金的安全的稳健型投资者。

  据了解,中信银行“期期赢”和“假日赢”两个系列产品均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是6个月美元LIBOR利率。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可以获取浮动收益。不同的是“假日赢”系列产品主要是针对在股市休市的节假日期间有投资需求的客户打造的,而 “期期赢”系列产品投资期限更为丰富,现阶段有8天、14天和28天三种选择,满足了客户短期理财产品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高的需求。两款产品都能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为投资人提供获得远高于银行活期储蓄利率的机会,并且兼顾了客户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证券日报)


  “银信”理财叫停后寻找替身 保本型理财产品受宠

  七月初,银监局窗口指导要求信托公司暂停一切与银行理财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产品。据普益财富统计,7月12日至18日的一周内,银信合作产品仅发行68款,而此前一周,银信产品的发行量为108款,缩水近一半。可以预见,随着现存产品陆续售罄,银行理财市场产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和信托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锐减情况相反的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并未减少。记者在银行网点看到,有不少以前产品到期的投资者在询问近期发布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打算继续坚守银行理财这块阵地。

  中信银行理财专家表示,目前从可供配置的大类资产来看,黄金、房地产皆为历史高位,存在一定风险。而股票市场处于震荡调整区间,投资难度加大,跟股票投资有关的基金和券商理财产品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都是负收益。鉴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期期赢”和“假日赢”类可以保证本金安全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欢迎也不足为奇了。(重庆时报)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