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PE低调渗透地产 开发商经营管理能力需过硬

2010-08-13 10:12:53 作者: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中华PE: “PE很小,在当前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来自PE的资金份额不大;但PE也不小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房地产行业里,上市公司、地产百强,都或多或少跟PE有点关系。”

  范小冲这番貌似矛盾的描述,恰好折射出当前业内对PE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和爱恨交织的情绪。PE作为专业投资资金,成本偏高不说,还要对项目、对企业“挑三拣四”。所以,在有更“便宜”的资本可以使用的时候,PE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不可能成为主流。尽管今年上半年PE额已是历史新高,但相对于同期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13152.67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在绝对量上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也需看到,从融资到上市,从拿地、开发到销售,从住宅、写字楼、商业地产到工业地产,几乎随处都有PE的身影出没。PE所展示出来的良好成长性以及直接占据高端资本市场的先天设计,使其在这样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里格外引人瞩目。

  如何赢得PE

  PE的钱并不好拿。

  “发展商引进PE,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联合海外资源有限公司(UORES)中国房地产投资董事卢志华说,“股权投资要求回报率在20%或者以上,大部分PE都是如此。在进入房地产领域之前,很多PE都主要从事企业上市前融资,其目标回报率往往就要放大5~20倍。”

  卢志华掌控着从境外募集的规模约为2亿美元的私募基金,这支基金正逡巡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其猎取的目标不分物业形态,在基金管理与退出方式方面也没有特别要求,“但一定要是回报率高的项目”,偏好高风险高回报项目。

  因此,范小冲说:“PE作为融资管道的优缺点都非常突出,相对于公募资金,更容易接触,环节少,流程简单,但是成本相对高。”他这样总结PE灵活的操作性: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投资人,在共同认同一个商业模型,认定其可以带来理想的回报,并且可行,就是一支PE成功发起并顺利运营的前提。

  看起来,只要有足够的合法利润,PE总能满足市场对资本的任何需求。但事实上,高额利润并不是PE的惟一诉求。

  PE的不同定位决定了不同的投资风格,有机会主义的,物业种类不限,单单强调回报率;也有限制投放区域,限制投放物业形态,同时强调回报率的。有专注于住宅的,也有深耕商业地产的;有专注于企业上市的,也有从项目拿地开始跟进的。

  北京万年基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玺庆认为,PE选项目选的是“人”,过往有好的历史业绩,有经受市场检验的运营团队,这是与PE谈合作的先决条件。

  他认为,与PE的合作首先要有过硬的经营管理能力,并且遵守规则,还要尽可能秉承长效合作的原则。“在最缺钱的时候,比如拿地时去现找钱总是很困难”,但是如果能通过历史业绩,通过较长时间的接触磨合,在相互认可的环境下,即便是在没有地的时候,如果开发团队愿意出让部分股权,并且不要太“贪”,应该能获得适合的PE的支持。

  “过去,房企对PE是不感兴趣的。当时可以从银行获得廉价贷款,如果证件不齐,还可以利用信托,现在信托空间也开始受限,股权投资才越来越受到开发商重视。”卢志华说,但是开发企业要赢得PE,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用好PE

  将PE仅仅视为银根紧缩时期融资渠道的替代品的流行观点,遭到了福晟集团董事、副总裁郭国强的强烈反对;“PE和融资完全是两个概念,PE也不仅仅是为了融资。”

  郭国强此前任职金地集团董事,作为主操盘手,主导了金地自IPO开始的全部标志性的资本运作,其中就包括金地与UBS(瑞银集团,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共同发起的类PE金融产品。

  他认为,无论是引入PE还是发起PE,都与开发商缺钱没有必然逻辑关系,PE是商业模式范畴中的一个概念。这与融资有着战略目的高度上的不同。从实际操作中来看,有的希望通过新的机构进来,增加透明度,提高规范性;还有的是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服务于企业上市,著名的PE作为股东往往就是一个企业信用等级经营管理水平的背书,有利于企业上市获得更好的估值。

  为何PE没有在市场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郭国强认为,一方面,国内法律框架不成熟,税收支持缺位;另一方面就是受到房地产行业本身发展过程的制约。

  过去,中国房地产开发的毛利率相对较高,排名前几位的上市房企毛利率接近40%,而且当时有很好的融资渠道,主流发展商可以得到充裕的银行授信,资金市场风险几近于零。这使得房地产开发一直不愿分享“拓荒暴利”。

  单边牛市最终会成为历史。郭国强认为:“未来行业毛利率必将下行,形成更加市场化的毛利率,这样,通过PE等金融产品,更多的社会资本就会参与到房地产开发中来。”

  郭国强认为,PE选项目最核心要看项目的赢利空间,赢利前景要好。

  引入PE或者发起PE,开发商总是要经历漫长的谈判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开发商对发展战略自我检视的一个机会,有助于企业自我校正发展战略。

  据了解,在PE的投放环节,专业的基金管理人通常从三个角度来判断一个项目的好坏:时机、区域布局以及产品组合。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这三点也同样是房企在当前市场生存发展智慧的浓缩。

  在管理环节,PE通常是以战略投资者、非控股投资人的角色进入企业。从这个角度而言,全方位的PE试图通过贡献资本、管理经验甚至完备供应链这几个关键要素来提升所投资对象的价值,这对于在三要素方面均有需求的成长性企业而言,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为何发起PE

  有业内人士断言,房地产行业从本质上就是资本运作。所以当下,称职的开发商就是天生的“资本家”。

  阳光100置业集团董事长易小迪认为不少房地产公司实质上是投资公司。在近日一个公开论坛上他说:“很多房地产公司老总70%、80%时间想的是两件事,第一是借钱,第二是买地,把这两件事做好了公司大事就抓好了。”

  资本家对资金流向从来都是最敏锐的。PE这种利润丰厚的产品,当然不会被他们视而不见。

  在PE资金募集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成了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郭国强认为,开发商做PE的主要目的还是培养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他说,发起一支PE,是企业改变赢利模式的主动探索。PE作为资产管理模式的一种,做到一定规模以后,其利润的超额部分提成也非常可观。开发商转型资产管理人,在其以房地产开发形成的主流赢利模式之外,还能通过资产管理能力获利,做大了也是一个很大的利润来源。

  据了解,阳光100是国内较早接触海外PE的开发企业,在2005年前后就与华平创投达成过战略合作协议,意外的是,当初约定资金投向的成都项目迟至5年后才拿到土地,这个期限应该已经是PE投资周期的极限了。今年初,阳光100在盛世神州这支如今还没有完全展露在公众面前的PE中获得了一席。

  笔者了解到,北京万年投资集团已经拥有了一家注册资金6000万元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目前该基金尚未实质性地开展“融、投、管、退”等具体的PE业务。而该公司注册这一基金的主要目的,是为集团寻找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通过在与集团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开展业务,进一步促进集团主营业务的稳健增长。

  开发商发起PE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范小冲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本土开发企业做PE,在选择项目时,比纯粹的财务投资或外资在对项目判断和把控上更有优势;其次,与海外基金相比,对业内具体操作理解更深,可以避免一些文化上的误解;另外,专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对风险控制和规避的节点更熟悉,容易做出准确的预判。

  目前,已经浮出水面的有开发商发起的PE已经不少,主要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与专业的知名PE合作,如前述金地瑞信,此外复地更是先后与摩根士丹利、荷兰房地产(ING)、加拿大CDP等国外著名房地产基金展开合作;而盛世神州可以算作另一种模式了,主要由本土开发商和商会组织发起设立。

  黄玺庆认为,开发商只能走合作之路,与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才能优势互补。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