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文化体制改革:钱从何来 人往哪去

2010-08-20 09:46:02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中华PE: 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拥抱,正在频频吹动的政策暖风下,走得越来越近。

  昨日,中宣部及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重申“文化体制改革必行”。其中强调了“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4个关键环节。

  此次发布会还对改革时间表作出了部署:2012年以前,出版、发行、电影、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改革要基本完成。

  “金融系统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具有大规模支持文化领域的愿望和动力。”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马德伦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

  合格市场主体

  昨日的发布会回顾了8月13日至14日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进展。

  “青岛的会是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国新办的发布会也是一次态度上的明确,推进‘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合格市场主体’的改革必行。”一“国”字头的文化股份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这次会议上,马德伦表示:“总体看,目前金融支持文化的力度还是比较小的,金融业对文化领域还不太熟悉,这既有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和自身的原因。金融系统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具有大规模支持文化领域的愿望和动力。”

  截至2010年6月末,据初步统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类各项贷款余额916 亿元,同比增长23.58%,比同期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同比增长高4.38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648.46亿元,同比增长59.61%,比同期金融机构全部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高26.39个百分点。

  另外,文化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中国A股市场有文化类上市企业近30家。截至6月末,文化类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55只,募集资金428.2亿元。

  “钱从何来,人往哪去”

  参与国内众多文化企业著名律师胡政生认为,文化企业改制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就是“钱从何来,人往哪去。”

  “人往哪去,相对好办,但最关键的是钱从哪来?” 胡政生表示。

  按照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所属的事业单位在改制的过程中,社会资本在相关领域是可以进入的。

  “但社会资本很少在体制改革初期进入,社会资本最为关心的两点是,社会资本所占的股份以及企业改制后的商业模式,第一方面是文化资产评估的老大难问题,比如1000万究竟占多少股份合适?可能很难说的清楚,而改制后的商业模式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摸索。”胡政生告诉记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保险起见,事业单位改制多会选择第一步,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如此以来,事业单位改制所需费用多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

  拥抱资本市场

  “可以说,我所接触的改制文化企业几乎都是向着上市方向走。” 参与国内众多文化企业改革方案的著名律师胡政生表示。

  比如在新闻出版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已占法人单位总数的96.3%。在境内外上市的新闻出版企业已有41家。

  今年4月,9部委共同制订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票据等方式融资,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与此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

  “相对于以往下发的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和意见,此次的指导意见虽然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配套文件,但却是力度和整体推动层面最大的一次,更具有执行力。”江苏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向民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在此文件下发之前,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就已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争抢“战略高地”。

  单是2009年至今,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与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广电总局以及地方相关部门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协议中,除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几乎为各部委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外,还有一条很明晰,即支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重组并购。

  当然,私募基金同样觊觎文化产业,以浙商为例,去年6月份,杭州钱江浙商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成立,首期到位2.2亿元,第一单3200万风投就给了华策影视。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