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全国掀起“文交所热” 专家提醒切勿一窝蜂

2010-09-13 10:03:09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中华PE: 我国多个地区正在兴起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热潮。目前有20多个省、市准备兴建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而“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级——地区级——省级的三层级文化产权市场结构。当前各地兴建文交所的热潮带动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要警惕这种“一窝蜂”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当前,各地应该在权衡大局利益的基础上,均衡地发展文化产权交易所。

 多层次文交市场雏形已现

 据文化部透露,正在筹建中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于今年年内落户北京。至此,我国多层次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雏形将基本构建完成,即:上海、深圳与北京设立三大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所;成都等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区域级文化产权交易所;辽宁、安徽等省则在省会设立面向省内的文化产权交易所。

 2007年,深圳、上海、北京三地几乎同时提出构建国家级的“文化产权交易所”。两年后,国务院核批两块牌照。2009年6月15日上午,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国内首家成立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同年11月,由深圳广电集团、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报业集团和文博会公司四家股东单位联合投资设立的深圳文交所宣布挂牌,为全国第二家文交所。

 在中国这两大金融中心,新成立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看到了正在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他们提出,以“文化对接资本、交易创造价值”为理念,为各类文化产品提供融资和交易平台。随后,这种理念迅速得到其他地方的认可:2010年5月19日,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都版权交易中心)宣布成立。这是西部第一家文交所;半个月后,沈阳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由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出资设立,是辽宁省委宣传部、沈阳市委宣传部支持的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市场平台。同年8月9日,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成立,建立起了为安徽省文化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服务平台。

 目前,由文化部与北京产权交易所联合推动的兴建国家级“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据文化部相关人士透露,该交易所将于年内落户北京。据了解,建成后的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将为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提供产权流转平台,打通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壁垒。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实际上,各地文交所的兴建热正是应对于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

 以2009年为例,我国的文化消费能力增加,文化产业的市场情况仍然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因此,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是少数不仅没有下滑或停滞,相反走出来一条加速上升路径的行业之一。这一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62亿元,同比增长近43%;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国GDP总量接近1%;新兴的创意产业,如艺术设计、影视、动漫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加入。

 但与此同时,新兴的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深圳等地的文交所陆续兴建起来。

 文化产权交易所是针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产品(产权)而专门设立的交易平台,文化产权交易包括文化股权、物权、债权及知识产权(影视作品、数字产品、工业设计、文学作品等著作权)的转让或授权交易,以及文化创意项目投资受益权、文化产品权益的融资交易,还有各类文化艺术品拆分权益以及资本与文化对接的投融资综合配套服务。

 深圳文交所相关负责人指出,成立文交所的意义在于架构一个文化与资本的对接服务平台,打造包括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企业孵化平台、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在内的四类。

 在没有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时候,大多数文化产权的转让都是通过一些相关的协会组织或者私下互相转让,没有规范化、常态化的平台,转让效率低,价格发现功能差。而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和电子交易系统,广泛征集卖家和买家,充分发现市场价格,提高文化产权交易效率,从而为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类出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便捷、规范、有效的服务和支持,使交易方式由“非常态”转变为“常态”。

 分析人士指出,文交所一方面连接着银行、保险、风投、担保、再担保、投行等金融机构,具备了充足的资本,一边又连接着影视公司、出版社、传媒企业等艺术机构,储备了大量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从文交所的发展定位和运营方式来看,可以说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投融资模式,开辟了文化产业融资的新航路。

 有序发展 忌蜂拥而上

 然而各地文交所“一窝蜂”似地开办,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深入思考。

 中国公众艺术消费现状研究课题组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各地兴建文交所应有序发展。文交所作为一个创新的产权交易平台,宜精不宜多,切忌各地为了区域利益蜂拥而上。

 中国证券报采访的另一位研究人士则指出,当前许多地区拟兴建文交所,仍然是出于追求地方GDP的动机。许多地区看到,文化产业在应对经济危机时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因此,希望兴建文交所,促进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一初衷是好的,但要考虑到市场过剩的问题。

 我国在探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曾经走过弯路,各地一窝蜂似地建立股票交易所、建立商品交易所。许多地方出于自身的、短期的利益需求,利用国家政策的空白,抢先设立交易所,但最终却被证明,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设立股票或者期货交易所,有的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优势。

 他指出,在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时候,应该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少走弯路。首先,要明确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趋势和目标,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数量和规模要与之匹配;其次,在当前提出建立多层次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要立足于地方发展的现状,不能要求每个地区、每个省会都要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而是做好“全国一盘棋”的规划,设立国家级、区域级的交易平台,同时对于一些文化大省允许并鼓励其建立面向省内的文交所;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在已经建立的文交所中,挂牌项目多,成交数量少,其交易效率不高,“符号性意义”远大于实际操作的功能。

 文化部机关报纸《中国文化报》撰文指出:“许多项目从2009年文交所开业时便挂牌,至今一年时间仍未找到买家或投资商,这让人对文交所的融资成功率产生一定的质疑。”

 对于这一现象,学者建议,已经建立的文交所要着重提高其运行效率,通过市场的供求和竞争机制,有效履行挂牌产品的价值。

 在今年中宣部、央行和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了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几家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将要发挥的作用,要“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

 上海和深圳作为中国两大金融中心,有先天的融资优势和产业投融资发展经验,在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发展上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在继续完善法规和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各地新兴的文交所应该将创新进行到底,在丰富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同时扩大中国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的话语权。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