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创投富二代投资之道 创投江湖开辟新出路
2011-03-17 08:55:27 作者: 来源:融资中国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华PE:顶着富二代光环,游走在陌生的创投江湖里,从毫无经验到游刃有余,短短四年时间,浙商创投用实际行动为浙商们找到了一条崭新出路。诞生源于一个饭局
这也是其他浙商寻求出路的一个缩影。在经济增长方式寻求转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浙商也同样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过去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变。
文人出身的陈越孟始终摆脱不了没事就思考的习惯,而且,他还喜欢同类似背景的华晔宇进行探讨。从家庭背景来说,陈越孟家族和华晔宇家族都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
陈越孟父亲创建的惠康集团以小家电、中央空调及特种空调为主业,是宁波当地的行业龙头企业。“在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部分浙商所从事的制造业都受到巨大冲击,尤其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制造业的发展很艰难。在劳动力价格增长、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冲击下,利润越来越低。未来,这些传统企业要想生存发展,要么进行产业升级,要么由产业资本升级到金融资本。”浙商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兼总裁、管理公司董事长陈越孟终于找到思考的结果。
“恰好当时创投市场发展迅猛,到处都能看到投资人的身影;另一方面,到处都流传着创业板开通的消息,我们也感觉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势必会越来越开放,这其中必定蕴含着更丰富的发展机会。”浙商创投发起合伙人、行政总裁华晔宇对《融资中国》记者说。
此后,一个饭局,推动了浙商创投的诞生。2007年9月的一天,陈越孟和华晔宇同时参加一个饭局。期间,有企业家朋友感叹,传统行业的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积累的资金不知投向哪个领域。交谈中,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未来,创投业将成为非常有前景的行业。这与陈越孟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机会面前,心动不如行动。吃完这顿饭,陈越孟和华晔宇就决定做创投,为此,他们还找到了同为浙商背景的徐汉杰共商大事。45天之后,浙商创投首期4亿人民币基金宣告到位。
谨慎第一单
“回首这三年多的时间,我们迈出了扎实的脚步,对自己比较满意。”华晔宇总结。看似轻松,其转型的代价并不低——每一个项目的投资都如同一场战役,充满了危机考验。
原来,成立之后,陈越孟、华晔宇和徐汉杰三人就开始思考,他们怎样才能在没有经验和业绩的情况下获得投资人(企业)的信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三人当中,只有徐汉杰有过投资经历,而陈越孟和华晔宇都不过是“纸上谈兵”。此时,浙商骨子里“永不服输”的精神又一次展现出来——没有经验,可以学。
为了赢得企业的信任,他们将第一笔投资瞄准了熟悉的公司和熟悉的人。即便如此,对他们来说,一样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
“华数传媒是我们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浙商创投2007年底成立,2008年2月就投资了华数传媒。”陈越孟介绍。资料显示,华数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互动电视、3G 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综合数字化内容的运营商和提供商,位居全国新媒体和三网融合的第一阵营。其不仅承担了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数字电视开放实验室”的运行,还受国家广电总局委托,建立首个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融合业务创新实验室。团队认为,华数传媒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华数传媒总部在杭州,我们对其背景比较了解,其董事长我们也恰好认识,了解到当时该企业正处于国企改制、谋划上市阶段,本身就有引进新股东的需求。同时,正好一家外资机构持有时间到期,需要溢价转让手中持有的股份。”陈越孟回忆。
这种情况之下,浙商创投要不要抓住机会呢?另一方面,外资的溢价是否合理呢?
第一次面临投资抉择,三人决定冷静处理。几次碰面讨论之后,投资华数传媒成为三人的共识,同时也获得了投资委员会的通过。
事实上,从决定到正式投资华数传媒,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浙商创投仅用了20天时间。时间虽短,却完全按照流程操作。由此,浙商创投投资项目的决策流程也开始正式确立(见浙商创投投资决策流程图)。
“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要走完这个流程,同时每周还要对这个项目进行跟踪。去年,我们与投资的一家企业开发了一套OA系统,企业每周进行到了哪一步,出现了哪些问题,问题在下周一解决没有?我们都能清晰地了解到,从而能更及时准确地控制整个投资过程。”华晔宇告诉《融资中国》记者。
“能赢得很多项目,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是实业出身,与金融出身的有很大不同,我们更了解中国企业家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儿子的那种心情,更容易和民营企业家进行沟通,形成更多的默契。同时浙商企业家的精神也获得了广泛认同,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品牌。”陈越孟说。
浙商特色
在五彩斑斓的创投圈里闯荡,身为新手的浙商创投并没有盲从“洋品牌”和大基金,相反他们更相信浙商自己的创投精神。
“相比国内的深创投、达晨创投来说,我们虽然在规模上不及他们,但我敢说他们制度上不如我们。我们更大胆,也更有刺激性;同外资基金相比,我们则更具有中国本土特色。”陈越孟自信地表示。
据其内部人士介绍,从浙商创投成立刚开始,他们就想方设法考察了业内知名的外资投资机构,如红杉、赛富等公司的管理制度等;同时对内资的深创投、达晨创投等机构也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一开始就设立了项目管理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风险控制部、投后管理部,并由此建立了属于自己特色的管理制度及新型的LP/GP关系。
“我们的一大创新就是LP决策委员会制度。我们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比较透明,一共有7个委员,包括我和徐总。而在40-50个LP当中,一般会选出5个出资代表进入投资委员会,由这些成熟的企业家最终做决策,提出行业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意见,同时对所投企业的团队是否可信做出判断,尽量排除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除了投资以外,对于所投企业上市之后何时退出,同样也需要投资委员会进行决策。”陈越孟介绍。
而为了保障投资的安全性,从GP角度上,他们还成立了项目委员会,从技术上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考核,“比如对所投企业是否要签订对赌协议,何时签订回购协议,对其进行财务审核和法律审核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由我们GP负责,LP与GP之间分工明确。这就避免了LP过度干涉企业的日常运作,投资没有效率等问题。而LP所自有的项目资源和人脉关系还与我们形成了有效嫁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促成了浙商创投得快速发展。”陈越孟表示。
从成立至今,浙商创投已投资了20多个项目,其中郑煤机、华策影视等项目的挂牌上市验证了浙商创投的创新制度。
“华策影视一个项目就让我们的一个投资经理收获了800多万的奖金。”其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原来,根据浙商创投的管理制度,项目经理在投资一个项目时会有一定的跟投额度,而这部分资金由公司进行垫付,投资经理与其签订“欠条”,如果其投资的项目不好,亏掉了,那么其同时就要亏欠公司的钱,从其他奖金当中扣除。而对于这些投资部门的人员,每年还要进行评定,根据其投资项目的数量和其他综合表现等对其进行评分,由评分来换取管理公司的分红权。而对于风险控制部门来说,则同样根据否定项目的数量进行评分,然后进行相应奖励。
“这从另一个角度保证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让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浙商创投的未来发展。虽然有很多人质疑这类民营PE,但从自身角度讲,不同的土壤里会长出不同的草,我自认为我们是经过改良化的PE,更适合中国的土壤,起码获得了LP的认可,让我们的融资更迅速,过程更简单。其实,我们的LP里也有投资外资PE的,他们一般只收到一些简报。因此面对大牌PE的失败案例,LP们感觉很冤枉,GP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投了进去,而自己却要承受损失。因此我个人认为,外资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陈越孟告诉《融资中国》记者。在他看来,钱多钱少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获得企业家的认可,而企业家出身的背景则让浙商创投获得了天然优势,其未来的发展也更明朗。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