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空壳“上市公司”英霞集资诈骗22亿案中案

2011-04-06 15:13:26 作者: 来源:财经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中华PE:两个行色匆匆的人。

他们素不相识,却为同一个案件煎熬。

55岁的龙冰华的目的地是哈尔滨市信访局。他特意绕道去了一趟西直大街300号。那里早已人去楼空,紧闭的大门上,“骗子公司,还我血汗钱”的红色字样,赫然醒目。那里是哈尔滨英霞实业有限公司的总部,一度头顶来自官方的无数光环,曾经让近万名哈尔滨市民的财富梦想极度膨胀,但却在刹那之间崩塌。那些曾经耀眼的光环,也在转瞬之间变成了无数的血泪控诉。

如今,英霞公司老板焦英霞被公安机关抓获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一审法院也对其作出了死刑判决,但是,近万名投资者损失的总额高达7亿多元的血汗钱,却仍然看不到追回的希望。听说市政府主抓此案的有关官员将在信访局召开在此案中受到损失的投资者见面会,他决定去问个究竟。

女儿才19个月大的杨宇的目的地是哈尔滨市第一看守所。关押在那里的父亲被一审法院判了死刑,她给他送些日常用品过去。她说,都是那顶英霞公司总裁的光环害了父亲,但英霞公司是个典型的家族企业,作为打工者的父亲没有实权,职责也被定性为对外洽谈项目,对非法集资等其它业务并没有涉及,只是在公司资金链行将断裂的时候才被焦英霞推到讨债的投资者面前。此前,为了上诉,她专程远赴京城,为父亲请到了二审辩护律师。

2011年3月23日,这两个普通而又特殊的人,既感受不到北国迎面的寒风,也无暇遐想南方日益盎然的春机。

这是一起特大型集资诈骗案,已经查明的涉案人员26人,抓获并一审判决15人,公司总裁杨宇的父亲杨春孝和老板焦英霞都被判了死刑。

根据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书,截止2009年2月,在长达近10年的日子里,以高息、发行股票、有奖销售等为诱饵,英霞公司共面向社会8264人次进行集资,累计集资人民币22亿元,实际集资人民币8.89亿元,实际返本利人民币1.29亿元,实际损失人民币7.60亿元。

上当

龙冰华清晰地记得,2006年7月的一天,妹妹带着几分兴奋告诉他,她有个前同事现在英霞公司作业务员,凭其关系,她可以到英霞公司投资期权股,月利3分,一季度一返;如果再加上推荐费之类,年回报率在40%以上。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么?要知道,这跟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定期利率2.52%相比,可是个天文数字。跟股票、债券等传统投资方式相比,这种保本且在很短的定期内就能拿到高息的方式自然也有着天大的吸引力。

带着强烈的质疑,从事财务工作的龙冰华前往英霞公司考察。他不仅看到了分布于市区各地的办公室、生产基地,还看到了多家报纸、电视对该公司连篇累牍的报道,尤其是焦英霞跟省市各级领导的合影。

除了给他大讲特讲公司实力并展示光环之外,负责给投资者讲课的业务经理还特意提到,焦英霞信佛,绝对不乱说话,绝对守信用。

自此,他对英霞公司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开始深信不疑。

而且,他了解到,英霞公司这种公开地、大规模地向社会集资的行为,从2002年就开始了。目前,一些投资者已经颇有斩获,有的甚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翻本了几倍。这极大地激发了更多投资者的热情,一些人甚至拿着全部家当,托关系找熟人,以期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但是,他仍然对如此高的投资回报半信半疑。起初,试探性地,他跟妹妹各投入了2.6万元。三个月后,他们都准时拿到了3340元利息。随后,在他们这种现身说法式的示范效应下,整个家族以及周边的一些朋友也都开始往里投资,整个家族共计投入了50多万,几个朋友共计投入了数百万元,其中一个朋友为了投资,仅仅借贷就高达100多万元。

这种“宾”不停追加投资,“主”总是按时足额返还高额利息的好日子,过得很愉快。但是,一旦从虚幻的云端中甩下来,它又显得太过短暂。

龙冰华们只享受到两年多。

2008年11月,龙冰华按照惯例前去领取到期的利息,却被英霞公司各个层面的人士以种种理由予以搪塞。一打听,原来,这种不能按时兑现利息的情况,已经开始好几个月了,只有态度极其强硬的投资者要到了少部分的钱。

再一打听,原来英霞公司成立10多年来,并没有像模像样地展开过业务,跟一个空壳公司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于是,恐慌情绪开始在龙冰华们的心中蔓延。

而辛淑贤们所获得的好日子更为短暂。2008年3月后的某一天,犹豫了很久的辛淑贤,终于抵挡不住英霞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一些投资者“获利”的强大吸引力,把家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仅有的80多万元投给了该公司。但她只有一次兑现了利息,就被连本带利地套牢了,再也取不出钱来。

讨债

据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由于长期高额返息和巨额挥霍,英霞公司的资金窟窿越来越大,只好不停地加大集资诈骗的力度;2008年下半年,其以各种形式,将月利率从3分一路提高到了惊人的6分,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投下重注。

56岁的某女士在观察了整整一年之后,于2008年10月,把长年省下来的原本打算给瘫痪的丈夫治病和送儿子上大学的全部积蓄,58万元,一举投进了英霞公司。

跟该女士的颗粒无归相比,57岁的陈秀芝以死相要挟,从2008年9月以后的投资总额22万元本金中,分3次要回了10万元。

其中一次是2008年12月,由于孩子上学急着花钱,已经被多次推诿的陈秀芝异常绝望,“我不活了”,音落身动,一头撞在了英霞公司的墙上,当即昏死过去。醒来后,她已经躺在了病床上,焦英霞的秘书郭永等人守候在她身边,劝她不要激动,多想想自己的孩子,并给了她五万元现金。

此后,陈秀芝又多次前去要债,焦英霞推脱不过,答应2009年1月3日前还钱。她如期前去,却再次空手而归。第二天,陈秀芝再次被拒绝后,非常生气,一脚踢坏了英霞公司的玻璃门之后,开始砸电话等物品。这一次,她要回了3万元。

但更多的投资者却没有陈秀芝这般的“幸运”,不但血本无归,有的还姐妹翻脸、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有的甚至走上了轻生之路。

“一个投资者听到消息后,直接从3楼跳了下去,落得个高位截瘫,现在已经辗转到上海就医。一个投资者第一次上吊被救下来之后,10多天后趁人不注意还是选择了上吊死亡。他那个老母亲,80多岁,白发苍苍,哭得那个惨哪……,造孽啊。”龙冰华对本刊记者说。

2008年11月初的一天,多次讨债无果的投资者们,接到英霞公司通知后,前往其机场路附近的生产基地开会。会议现场聚集了上千人,辛淑贤的丈夫只能站在门口倾听。

这原本是一个安抚投资者的会议,但是辛淑贤的丈夫没听多久,心底里仅存的一丝丝侥幸就反而被彻底消灭了。“焦英霞们满嘴跑火车啊,一会儿说在澳洲买了个铁矿,有价值上千亿美金的储量,国家这些年跑澳洲谈判买铁矿石都很困难,你一个英霞公司算老几啊?一会儿说还要开发一个煤矿,探明储量达3万多亿吨,这更不靠谱啦,全国一年也才用30来亿吨煤,哪里的煤矿能供应全国上千年?”辛淑贤的丈夫对本刊记者说,他和爱人都是长期在企业做领导岗位的。

会后,众多投资者还是把焦英霞堵在了办公室。焦英霞满口承诺,年底一定有能力还清所有的投资款。但这些人已经不再相信焦的口头承诺。最后,焦在给大家留下字据之后,才得以脱身。但自那以后,直到2009年3月焦在上海浦东机场落网,众多投资者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昔日大老板的身影。

有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投资者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占了较大比例。他们的投资金额,少则一两万元,多则1200万元。

光环

一审被判处死刑的事件主角焦英霞,曾经被以各种形式塑造成哈尔滨的一个传奇,充满励志色彩。

2010年58岁的焦英霞,出生于中医世家,原为哈尔滨第七医院护士。其父焦富龄,在中医界晓有名气;丈夫邓兰亭,胃病医生,所研制的“胃三灵”据称医好了多名胃病患者;兄弟姐妹,也都从事医学工作。

但是,焦英霞却放弃了这个人脉深厚颇有前途的医护职业,转身投向商海。

后来,在邀请媒体采访时,焦英霞这样吐露了自己的“心声”:1997年大学毕业后,她还有个选择是去从政,家人也极力反对她下海,但是发自内心的痛苦最终主导了她的决定。“在诊疗室、手术室、病房里,当我看到那些化学农药残毒和污染物的残毒导致病人体内长出各种肿瘤和疾病时,看到残障痴障婴儿呱呱坠地时,她无法面对。 ”她告诉媒体说,治病要治本,趁自己还有创业激情,应该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和营养品,让人们从源头上远离化学污染、农药毒害。

1999年3月16日,哈尔滨英霞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为有机绿色种植基地、生产营养保健品。焦英霞一直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和实际运营人,其家庭成员和一些亲友也陆续到位参与要职。

英霞公司2006年9月的相关宣传资料显示,起初,人们对焦英霞的“公司+基地+农户”表示极大怀疑,因为她从来没有在农村呆过,连五谷都分不清楚。

其中一次,2000年3月的一天,她冒着刺骨的寒风,连夜赶到双城市某镇政府礼堂门前时,几百位守候在那里的农民看到她连棉衣都没有穿,很是失望了,有的还投来了白眼:“你这身打扮,不像干事的人,我们信不着。”

对此情景,焦英霞说道:“农民兄弟们,我是真心实意来搞科技投入的。如果你们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不仅地力会下降,收成会减少,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只有加大科技含量,搞特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才是好的出路。”

这番话打动了农民,不少人签约。英霞公司先后跟三个省6个县市的18个乡镇、约4000家农户签约,种植绿色谷子、大豆2万余亩。

“先后跟英霞公司签订订单农业的地区并没有它自己宣传的那么多,主要是哈尔滨市辖的双城市、呼兰区、巴彦县、宾县几个地方,但是由于英霞公司只拿出了一些所谓的有机种子,并没有什么货真价实的科技含量,后来就只剩下了呼兰区。”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尽管宣传的如此热闹,英霞公司也先后推出过诸如“龙古金米”、有机玉米、仙人掌系列产品和大豆酸奶之类产品,但是,这些产品自始至终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在市场上销售过,更谈不上产生大量现金流和利润。

然而,这并不妨碍英霞公司奇迹般地迅速“做大”。它以仙人掌系列产品实物注资的方式,于2003年3月将成立时的200万注册资本增加为3711.1万元,2004年12月又增加为8500万元。

到2006年,英霞公司在海内外注册的子公司和关联公司达到共计10多家。“焦氏集团年生产大豆奶14万吨、仙人掌6百万瓶……投资9亿元,年产值28亿,实现利税10亿。”黑龙江某报的如是报道尽管事后被证明纯属虚构,但在当时却产生了极大的正面效应。

英霞公司官方网站和各种宣传报道中,还把面相平和的焦英霞评价为慈善家:她信仰佛教,并在慈善领域出手阔绰;不仅多次大规模组织投资者到宾县明犀园、万佛寺等地参观旅游,集体放生,还多次向社会福利院、孤寡老人、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和失业人员捐款捐物,汶川大地震时更是通过红十字会捐出了巨资。

焦英霞本人头上的光环,也真实地接踵而至。中国2004创业之星、2004中华十大财智年度人物、黑龙江省经济风云人物、中国百行百业女性创业精英、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中国管理创新杰出人物、第三届“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农业部颁发的“大地之子”十大人物等等,帽子一顶比一顶耀眼,其中又以 2007CCTV年度“三农”人物为其鼎盛。

2007年12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的聚光灯下,焦英霞应邀走上了清华大学讲坛,向这个知名学府的万名高考状元宣讲她那经过粉饰的亦真亦幻的人生。

自此,声名显赫东三省的“焦氏中医家族”逐渐变成“焦氏绿色开发家族”。

焦英霞也活跃为各级政府的座上宾。市政府不仅给英霞公司无偿拨出巨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多次率众参观其多处生产基地,并在各个场合为其张目:“英霞集团为我们积累了成功经验,今后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

官员们的讲话和参观时留下的大量照片,成为了英霞公司最大的形象广告,被精明的焦英霞们拿来向社会各界反复展示与宣讲。

上市

2005年12月,英霞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外商投资企业。

这是经过一番捣腾的结果。首先,焦英霞和美籍华人周华康在美国注册成立美国华纳仙禾集团有限公司。接着,英霞公司将8500万元注册股权以1:1的比例转让给华纳仙禾,再由华纳仙禾反向并购英霞公司。然后,经工商局、外汇管理局等相关机构批准,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成功。

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注册、租办公室、聘请员工,还是并购,都是英霞公司拿自家的钱,左口袋倒右口袋地自买自卖,外商连一分钱也不曾出过。

为了做得更加逼真,2006年5月—6月,焦英霞还通过福建省泉州市的吴转龙等人,分7次非法将集资款971.9万元转至美国,再以美方投资人身份汇到英霞公司账户提现,造成美国投资的假象。

2006年初,英霞公司开始大肆炒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时,英霞公司将成为境外上市公司的消息漫天飞舞,也一度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投资者们高度兴奋。

“正式上市”后,英霞公司还在黑龙江省政府的担保下,由一副省长出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豪华而盛大的庆典。

而这场所谓的美国上市闹剧,其实只是英霞公司花费40来万美金集资款,在美国买得一个“壳”公司后,得以于2006年2月12日在美国OTCBB挂牌。

事实上,OTCBB仅仅是纳斯达克开发的一种证券报价系统,又称电子布告板,供参与场外交易的投资者使用。事实上,几乎所有没有能够在美国主板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都可以在OTCBB上挂牌交易,唯一的条件是必须按季度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财务报表,而这财务报表,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一种备案,主管机构连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都不会来考察。

“从这个意义上观看,英霞公司根本不用买壳,也可以在OTCBB上挂牌。焦英霞花费40来万美金买‘壳’上市的行为,是在愚蠢地浪费投资人的血汗钱。”一位业内人士毫不客气地说道,由于OTCBB跟纳斯达克同属一家交易所,业界也有以OTCBB为跳板最后在美国主板成功上市的先例,NASDAQ催生大量财富神话的光环也被以各种形式照到了OTCBB身上,甚至导致其成为非法集资的温床。

英霞公司在美上市的公司名为“中国英霞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为CYXI。在SEC网站上,挂着CYXI英文版的财务报表。而在环球财经网上,至今可以找到CYXI的交易页面,只不过已经停止交易多年,财务报表也停留在了2007年第四季度,此后再无更新。网上显示的CYXI最新财务报告是 2007年第四季度的业绩预测。该报告预计英霞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销售额为553万美元,比2006年的309万美元增加78.8%;比2007年第三季度的351万美元增加57.4%。

据知情人士透露,英霞公司除了随口一张,轻易地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大量虚假业绩宣传外,为了让在OTCBB上挂出的财务报表显得漂亮,也为了随时接受监管机构的审查,还是很下了番会计功夫。主要手法,就是把投资者的集资款巧妙地转换为了公司的销售收入。

这种说法在许多投资者提供的投资证明文件上得到了佐证。那是一张张粉色的三联单,票据名称为“哈尔滨英霞实业有限公司产品购买申请单”,有的同时注明了购买产品的金额和套数,有的干脆只有产品套数,并没有购买金额。而当一些投资者对此提出质疑时,英霞公司方面的解释是,凭这张三联单,就可以证明购买了英霞公司的股票;之所以采取这种开票形式,是为了避税。

这位知情人士说,还可资佐证的是,英霞公司并没有持续的扩股增资,也就是说投资者的钱并没有变成股票,更没有持续的减持股票来实现用以支付利息的资金。英霞公司提供的截止到2008年9月30日的季度报表显示,CYXI的总负债为$1,317,000,相对于它$48,073,000的总资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说明投资者的投资也没有被作为债权来处理。

“CYXI并没有在OTCBB上筹到多少资金,否则它不会以如此高的回报率持续不断地进行大规模的民间集资。而那些投钱后得到的仅仅是一张粉色购货凭证的老百姓,并没有有效证据证明他们的所谓的股东身份。”这位知情人士补充说。

据英霞公司财务人员谭开欣向公安机关交代,集资款和有奖销售赠出的产品,英霞公司都是按照正常销售收入入账,并用于公司的正常支出。

据英霞公司财务经理陈维明交代,在焦英霞指令下,他多次让会计栾敬梅伪造了从大连、平房、佳木斯等地购进仙人掌鲜片、种苗的入库单,和卖出这些产品的收款收据、黑龙江省往来资金结算票据,以增加销售额。而事实上,这些产品的真实销售极少极少。

据焦英霞交代:“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公司的业绩,让大家看到公司的收入和纳税额度,对公司发展有信心。”

种种证据综合表明,焦英霞口中的这个“大家”,既包括投资者,也包括政府部门和“海外上市”的监管机构。

诈骗

所有的光鲜,剑指的只有一个目标:集资诈骗。

据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英霞公司早期的经营方式就类似传销,有一批专门的业务员队伍负责吸收下线购买产品,价钱高得出奇。可以说从一出生,该公司骨子里流淌的,就不是做实业,而是非法占有的血液。

早期类似传销的行为,在焦英霞本人向公安机关的供述中,得到了印证。

根据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书等来自司法机构的资料,在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焦英霞开始策划面向社会公众集资在2000年,大规模地开展集资诈骗活动在2002年,终止于2009年2月。

其先后推出的集资方式花样繁多。其一是从2002年5月开始的以高息吸引投资的期权股、入股款,投资人先购买爱心卡获得投资资格,初期每股为328元,中期每股为1300元,每股360元,月返息3%,每三个月一返息;到2008年下半年,为避免资金崩盘,获得饮鸩止渴似的的喘息机会,只好继续加大吸纳资金的力度,将返息率从3%一路抬高到6%,只不过返息周期却从三个月改为半年期、一年期以致更长时间。

其二是以发行股票吸引投资的原始股、产权股、深圳产权股、深圳股,名称虽然有所不同,其实质和操作手法却都完全一样。2003年推出每股1.3元或1.8 元的“股票”,2004年左右推出每股3.6元或3.9元的“股票”,这些所谓的“股票”都不返息,为投资人开具的票据上没有金额数,只有股数、购买时间及购买者姓名。

其三是以买一送二、有奖销售吸引投资的所谓一、二、三板块投资,2006年开始推出。模式分为二期,前期称为一板块,后期成为二板块。第一板块销售产品 360元一套,购买一套可获得一个号码,参加12次抽奖,最多可获得720积分,两年内即使中奖获得的积分不足720,公司也会赠送你720积分,积分可兑换产品或现金,一积分兑换产品等同一元人民币价值,如兑换现金一积分等0.8元人民币,相当于两年200%的回报。第二板块是第一板块的延续,仅是比第一板块中奖率稍低,部分中奖积分只能兑换产品,不能兑换奖金,回报率仍然是200%。中奖后兑换奖金只需在英霞网上提出申请,英霞公司人员审核后就可以将奖金通过网上银行转到兑奖者账户上。

其它投资方式诸如网络板块、银卡、美国股、自然股等等。

经焦英霞批准,这些集资项目都可以相互转换。

在组织结构上,吸收客户投资的部门共有7个,部门下面不设组,部门经理一人说了算。他们的收入主要是推荐费和集资款项的提成之类,多是各自集资款的 0.3%,有时还到过0.5%,直至1%。这些经理和手下业务员,首先是从公司早期“传销”积累的客户和熟人朋友甚至亲戚入手,其次是抓住各种机会主动出击。当然,焦英霞也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拉到了大量投资者。

成立10多年来,英霞公司的买地、建设厂房、办公楼和生产线及购买日常办公用品、管理运营、员工开支、宣传推广、疏通关系、注册新公司、到处折腾等等事关吃喝拉撒的一应事项,焦氏家族名下资产总估值过亿的捷豹、宝马、奔驰、陆虎吉普等名牌汽车和8处高档房产,乃至一些投资者所获得的高额返息,都是来自于投资者的投资款。当然,还有比较投资者的投资款而言并不算多,但绝对数也极为可观的政府无偿拨款。

跟其它没有实体产业产生现金流支撑的非法集资手法一样,英霞公司也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把后面人拿来的钱倒腾给前面的人,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并把集资款作为公司“销售收入”,以维持生计并从中渔利。

这类似于美国的意大利移民查尔斯.庞兹炮制的震动天下的“庞氏骗局”,鼓吹的实业利润只是精心编制的虚幻故事,投资人获得的高额回报并非来自于真实的经营,而是来自于新投资人投入的资金。

无论是理论层面的分析,还是无数案例得出的经验教训,这都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就再也无法回头。因为如此一来,资金窟窿只会越来越大,只能以更多的花样更大的诱惑来吸引更多的投资,稍有差池,后续资金跟不上,或者出现恐慌性挤兑,这种虚幻的财富神话就会在瞬间崩塌。

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希望

会议定于下午2点召开。龙冰华下午1点过就赶到了。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到达那里的人,当他赶到时,那里已经聚集了大批投资者。

大家叹息、迷茫而又充满了希望。

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

但是,会议开始时,却只允许20人进入会议室。龙冰华等人没能进去,也不甘心就此离去,便一直守候到了会议结束。

从得以参与会议的投资者口中,龙冰华得知,在会上,市政府主抓此案的官员询问了大家的想法,并对大家进行了安抚,还请大家互相转告,哈尔滨市政府正在积极地想办法,争取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真心实意做实业的公司,以盘活英霞公司。“我们已经考察了很多家这样的公司,但是我们必须很慎重。就象姑娘出嫁一样,必须得擦亮眼睛找婆家。请大家不要着急。”

尽管希望之光已然显露,但一些投资者的心结仍然难以打开。

辛淑贤的丈夫告诉记者,后来他了解到,早在2004年6月6日,《生活报》一篇名为《暗访高息公司》的报道,就揭发了英霞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诈骗。但极其诡异的是,第3天,哈尔滨某日报就发表了《绿色革命旗手焦英霞》,对英霞公司的非法行为予以掩盖。2008年12月6日,英霞公司资金断裂的情况下,哈尔滨某日报却扔出了一篇《四大经济版块,托起英霞光明未来》,报道称,英霞公司在澳洲的矿产总价值,占中国矿产总量的30%。2009年1月18日,焦英霞已经逃离哈尔滨,英霞公司所有经理级人物全部出逃,但哈尔滨某日报的《英霞绿色产业国际列车,在马来西亚启动》仍然新鲜出炉。

“在真相大白的情况下,看到这些文章就如同吞下了一只只苍蝇。” 辛淑贤的丈夫说,更为诡异的是,在焦英霞被抓之前,公安部门先后立过两次案,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其一是2004年《生活报》曝光之后;其二是2006年6月15日,省公安厅曾经将相关举报材料转到市公安局。

杨宇远赴京城聘请到的二审辩护律师,炜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航远,对这些投资者的心结也甚为关注。“一审判决书中,竟然没有对投资者总共损失的7个多亿做出清晰的说明。7个多亿,无论是做物理的搬动与堆放,还是做现金流的银行转账,都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据。很难想象有关部门会对它们的下落无从知晓。”杨航远对本刊记者说,与此同时,一审判决对涉案在逃人员也未有提及。

据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这个局面或许跟公安机关取证工作遇到的困难有一定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自从被媒体盯上的那个时刻起,焦英霞就开始大规模地毁灭相关罪证。其一,以种种借口让各部门经理把股权证收回,置换成三联单,这些三联单不加盖公司公章,而且都是由各个部门经理签名。其二, 把保留的集资单据、股票证、期权股单据、“板块”银行单、收款单据、统计的返息统计单等随时销毁。其三,把为在美国OTCBB挂牌预备的子虚账目材料隐匿至哈尔滨市道里区哈药路74-7号。

据英霞公司车队队长刘岩松向公安机关交代,2004年6月6日是个星期天,一大早,他就接到了焦英霞的电话,让他派人把当天曝光英霞公司丑闻的哈尔滨某报全部收购回来。他当即带上车队的几名干将,开车跑遍了全城,收回了数千份报纸,整整装了6个编织袋,都送到了英霞公司的总部。2006年的一天,他接到焦英霞的指示,要求把这些报纸全部烧掉。中午时分,接到同样指令的财务人员李红娥,带着投资者投资期权股的票据,前来跟他汇合。于是,这帮人开着两辆车,把这些报纸和票据,都运送到了英霞公司位于机场路农科院的仙人掌基地,分别搬卸到两个温室大棚里后,开始焚烧,一直烧到了晚上9点过,才大功告成。

公安机关后来调查发现,英霞公司的大帐目目前还有留存,但一笔笔往来细账大多消失了。于是,取证工作只能从投资人手中的欠条开始倒推。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前往公安机关投诉的一些投资者,存在虚报损失的现象。“事实上,个别人还大赚了一笔。”这位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案中案

而职责所在,杨航远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杨宇的心结上。

经过分析相关资料,杨航远认为,一审判决把杨春孝跟焦英霞同时判为死刑,显得极不严肃,更不专业。焦英霞是英霞公司的创始人兼一把手,自始至终都是她在策划、领导并组织实施集资行为;英霞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焦英霞及其多名家属亲友都在其中身居要职,而杨春孝仅仅是一名处境尴尬的打工者,没有实权,职责也仅限于对外洽谈项目,对非法集资等其它业务并没有涉及,怎么可能跟焦英霞同罪?此外,杨春孝所谓的总裁身份,也没有任何法律证据——既没有工商登记,也没有内部任命文件。

杨航远认为,除去所谓的总裁身份,一审判决杨春孝死刑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虚假宣传,在2008年后期向投资者展示其谈判项目合同,并对公司前景作出乐观的描述;二是在接待部分投资者讨债时,态度不好。

“关于接待追要投资的人,这里面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集资诈骗是诈骗的特例,归根结底是骗,

必须完成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兜里这个过程,才能叫骗。如果事后受骗者索要,行骗者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都不构成新的犯罪。关于杨春孝的虚假宣传行为,是在 2008年11月之后,焦英霞推出来的挡箭牌,是对情绪激动的讨债者的安抚,而不是骗钱。此外,从司法鉴定的角度来看,一审判决也没有对杨春孝的行为进行分阶段鉴定。”他说,从杨春孝2004年5月到英霞公司上班,到2008年11月被推向前台,对这段时间内的集资行为应该做出严格的司法区分。

根据有关人士提供的相关资料,2008年10月之后,英霞公司的集资行为只涉及723人,累计涉及金额1.36亿元。而这些款项又都不是新集资款,都是原欠款无力偿还滚动计算的结果。也就是说,2008年10月之后,英霞公司并没有获得新的集资资金。

但本刊记者并没有查到这种说法的相关证据。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杨宇并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根据已经两次会见她的父亲的杨航远的描述,55岁的杨春孝如今变得有些狂躁,脸无血色,头发花白,在沉重的脚镣手铐压迫下,走路时,只能把长长的身躯佝偻下来。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