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IPO审核时间压缩传言引发资本市场抽血担忧

2011-05-03 09:35:01 作者: 来源:中国财经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中华PE:有消息称,随着新股发行改革的逐步推进,证监会近期大幅压缩审核时间,发行节奏市场化特征日益明显。此消息一出,引发市场对于扩容压力持续增大的担忧,沪深两市当日均以跳空下跌作为反馈。

  一位消息人士透露,证监会一季度受理主板及中小板IPO项目申报材料近200个,目前创业板在审企业超过200家,按照现有趋势及发行节奏计算,全年IPO数量有望再创新高。部分投行人士说,“近期IPO审核效率大大提高,材料上报后1-2个月内就会反馈,半年之内就有望完成从受理到发行的全过程。”

  实际上,今年以来新股审核发行渐趋活跃,在层层传导和作用下,业内人士就预计IPO将扩容加速,同时,新股大面积破发,发行市盈率趋低也将进入常态。

  证监会网站显示,仅4月11日-15日就有12家企业集体上会,其中主板申报企业4家,创业板申报企业8家。从单周上会节奏来看,4月已经进入了2011年来的第一个IPO审核高峰,与去年的高速运转状态相当。“从各家券商申报企业的高度热情和证监会已经收到的材料存量情况来看,IPO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高速上会节奏,甚至于再提速。”一位投行人士判断认为,审核速度加快也将推进发行上市的节奏,去年IPO大扩容的盛况将持续再现。

  有分析认为,IPO审核时间压缩是证监会加快企业上市进度的体现。发行节奏大幅压缩将很大程度上提高IPO数量,为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方便渠道,这也是利用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手段之一。

  有报告称,今年第一季度,在境内外16个主要证券市场上,全球总共只有160家企业上市,其中中国企业达到105家,在全球上市数量占比65.63%,融资额达到184.34亿美元。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约是全球其他企业数量的一倍。在融资额方面,中国企业也再次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名头,融资额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融资额。

  然而3月以来,随着IPO明显加速,二级市场的破发压力也显现无遗。据统计,34家新股中,有半数处于破发状态,首日破发率达到32%。

  对此,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在4月8日的“新股估值定价研讨会”上表示,合理的新股定价并非新股上市后就必然上涨,随着首次发行的不断成熟,新股“破发”的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但有些专家却对此心存忧虑:在现行发行制度下,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和上市价格虚高已成为市场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的重要隐患,且加大IPO数量这种抽血行为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往往会对投资者心理造成重大冲击。

  财经评论人士皮海洲更是尖锐地指出,缩短IPO审核时间不利于发审委提高发审工作的质量,不利于替中国股市把好第一道关。

  目前发审工作面临问题非常严峻。由于新股成功上市后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使得大量的公司提出IPO申请,其中不乏一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通过包装、造假等方式也挤进IPO的队伍里来,这需要发审委员们认真辨别。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今年4月6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保荐项目尽职调查情况问核程序的审核指引》,旨在通过在发审过程中增加“问核机制”来保证保荐人尽职尽责,提高新上市公司质量。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