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畸变:不堪重负 过劳死跳楼事件频现
2011-05-05 10:32:12 作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华PE: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写字楼,薪酬丰厚,这些几乎是公众对金融从业者的群体印象。然而,这个行业最近再度被聚焦时,昔日的职业荣耀和光环这次有些黯然失色。
这源于近来金融行业一连串的非正常身亡事件。上周四,申银万国证券一名员工跳楼身亡,而半月前普华永道25岁美女硕士因为超负荷工作病逝被议论得沸沸扬扬。三月初,浦发银行资金部一副总跳楼身亡。近日,笔者又获悉上投摩根基金广东分公司一员工去世。就在英国威廉王子大婚之日,再度爆出英国伦敦金融城前首席代表,现中国区负责人刘莹意外身亡消息。
从业人员离世消息接踵而至,证券、基金、银行、四大会计事务所均有涉及。短时间内如此密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其背后不得不让人反思这个行业以及整个大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畸变。
重负
大众眼中,金融从业者无疑是“人中龙”。行业天然的优越社会地位,丰厚的薪水,种种光环无疑是让很多人沉醉的。
在陆家嘴金融区,笔者就曾经听到一操着北方口音的母亲教育十多岁的儿子:争取考个好大学,去这些高楼大厦的金融机构上班。孩子眼中也充满了无限憧憬,尽管他尚不一定清楚金融的含义,但一定知道在这些高楼中上班意味着一份荣耀。
而笔者接触的不少金融圈人士,不断发出的就是疲惫的声音。
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介绍自己工作内容时苦笑说,其一个人不仅要对接全国数百家媒体,还有公司部分活动的组织策划都得参与,出差也是家常便饭,“这份钱并不好拿”。
对于很多投研部门的人士而言,加班更不是什么事。“不在调研的时候,就在去调研的路上,其它时间就是赶报告了。”一位研究员说,很多时候希望消息更多更准确,就得和各种机构人士吃喝。据其透露,国内有的知名研究所拿料厉害,并且还有此项专费。他笑言,有的业绩做得好的,你去看看他们的肚子,都是喝大的,“没有办法啊”。
两年前,笔者前往上海南京西路拜访一位期货私募,事后才知低调的他身家早已数亿。在偌大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五台显示器,显示不同市场的行情。白天忙碌完国内市场后,晚上还要盯外盘。三十出头的他,言谈中很是淡定,微微谢顶的他看上去已逾不惑。
事实上,三十左右即生出华发或有谢顶迹象,在金融业并不少见。
高危
一直以来,高薪似乎都是金融行业代名词。
然而,这背后也是以透支健康为代价。普华永道25岁美女硕士病逝之后,有网友就写下:“是什么样的工作值得让人献出每天18个小时,卑微地趴在案头,盯着excel上冰冷的数字,然后不明不白献出自己和家人的青春和希望?”这话一时在网络疯传。
追溯2009年,基金业惊现首例“过劳死”,公募基金业的投资总监孙延群41岁因胃病离去,而在13天前,44岁的私募元老杨骏因肝癌去世。
4月13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十大健康透支行业调查结果,金融业人群健康透支位居第二位。面对近期接踵而至的金融业非正常身亡事件,相信将再次让社会惊醒。关注身体健康,更关注心理健康。
自然,金融从业者还会面临着利益诱惑,抵御贪婪的考验。
一次交流中,有私募就坦言,淡然并非性格所致,只是在市场上历经贪婪、恐惧的博弈,内心已经比较难起波澜。当时他指着旁边的公司副总说:“五年前,我是跟着他的。结果他一夜之间数亿资金都亏光了,只能反过来跟着我从头再来。”
半月前,笔者在杭州偶遇上海一基金公司经理。当时其情绪低落,交谈中影射了一些不良现象,在交流结束时,他连声感叹了三遍:我们是高危行业啊!
链接
今年来金融业非正常死亡案例
4月28日,申银万国证券一研究员从公司大楼11楼坠楼身亡,33岁,上海财大硕士毕业。
4月22日,英国伦敦金融城前首席代表,现中国区负责人意外辞世。
4月10日,普华永道一名女员工因脑膜炎病逝,年仅25岁,上海交大硕士毕业不久。
3月初,浦发银行资金部一副总跳楼身亡,有消息称压力太大并患了忧郁症。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