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资金全面趋紧 多渠道补充核心资本
2011-07-05 08:53:35 作者: 来源:投中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华PE:6月20日,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银行体系资金3800亿;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断攀升;6、7月又是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高峰期,将有超过2000亿元资金离开银行体系,多种因素促使银行体系资金趋紧。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认为,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银行资金日趋紧张,发行次级债券、配股、推行各种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手段。
一季度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
6月20日,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去年以来的第12次上调,也是今年的第6次。本次上调后,国有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已达21.5%,冻结银行体系资金达3800亿元。
根据国内各上市银行披露的一季报显示,2011年一季度,五大国有银行和七家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仅深发展核心资本充足率较2010年期末值提高0.1个百分点(华夏、民生银行未披露)。对于其它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资金趋紧则更为严重。
从资本充足率来看,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满足巴赛尔协议“大于等于8%”的基准线。其中,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居各家银行之首,由2010年末的12.27%下降至2011年一季度的11.77%,下降幅度为0.5%;深发展资本充足率则由2010年末的10.19%下降至10.13%,下降0.06%,下降幅度最小(见图1)。
图1 2011Q1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
从核心资本充足率来看,各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满足巴赛尔协议“大于等于4%”的基准线。其中,招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最大,由2010年末的8.04%下降至7.66%,下降幅度达0.38%;深发展是唯一一家核心资本充足率上升的银行,上升幅度0.1%(见图2)。
图2 2011Q1国内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比较
多家银行发行次级债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近期,银行体系资金趋紧,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降低,多家银行均采取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提高附属资本,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以补充附属资本为主的债权融资,成为近期商业银行融资的主要方式。发行次级债,可以提高银行体系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市场约束力;而次级债到期需要承担还本付息的代价,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提高其自身的盈利能力。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1年来,共有10家银行发行次级债,总规模达2345亿元。其中 4家国有银行发行规模较大,工、农、中、建规模分别为380亿元、500亿元、320亿元和800亿元,建设银行6月10日公布的800亿元拟发次级债规模为各家银行之首(见表1)。
表1 2011年国内银行次级债发行规模(截至6月29日)
少数银行选择配股再融资
2011年以来,国内共有4家银行选择配股方式进行再融资,总规模约为1560亿元。其中招商银行H股再融资规模达600亿元,居其它各家银行之首(见表2)。
表2 2011年国内银行配股发行规模(截至6月29日)
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连续6次上调,银监会拟出台的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提出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同业拆借利率不断攀升,多方因素均使银行体系的资金局面日趋紧张。发行次级债券,配股,推行各种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体系补充附属资本,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缓解资金流的重要调节手段。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