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暴动”:以投资和收购涉新业务
2011-08-04 09:23:50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华PE:延续了第一季度的策略,“三大巨头”在第二季度依然频频出击,互联网行业资本动向统计中,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包括“雷军系”异常活跃。
这似乎不难理解,“3Q大战”后,互联网起码的行业秩序正从巨头层面向下渗透。巨头不再像之前那样随意地抄袭和模仿,而是采用投资和收购的方式涉足新业务领域。而巨头们的“不差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10年,腾讯营收约30亿美元,增长58%,毛利20.5亿美元;百度营收11.99亿美元,增长78%,净利5.34亿美元;阿里巴巴营收12.98亿美元,增长77%,毛利9.86亿美元。
在亏损成风的互联网行业,巨头们却轻松取得亿元级别利润,它们其实已经具备了整合行业的实力。巨头们涉足某领域,往往被当做是一个信号,行业不再像之前那样杂乱无章。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收购自然是巨头提振价值的一条捷径,也是VC一种健康的退出方式。和VC介入的方式相比,被收购者也许更愿意被巨头收编,因为除了能获得同样规模的资金外,还能消费巨头强大的平台资源。小网站自然希望能有一个长期的靠山,而不是整天只知道吵着讨要规模的VC。
于是,很多网站果断放弃VC更高估值的报价,选择投靠巨头。在它们看来,资本是廉价的,流量和资源则是稀缺的。所以,在众多报价中,来自巨头的报价往往意味着资本的事半功倍,更具吸引力。
充斥互联网业的“泡沫”论只是一个预期,现实情况是,包括VC在内的金主们苦于投不上好项目。它们本身就需要激烈的竞争,现如今,又多了巨头的“掺和”。VC们开始明白,钱并不是万能的。
可不得不说,巨头们也错失了收购的“黄金时代”。从今年前两季的资本流向中可以看出,投资领域逐渐上移。电子商务很热,但传统的符合“三高(高单价、高毛利、高购买频次)”标准的品类则鲜有问津。道理很简单,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领头羊,而VC的资金战其实很难抵消它们的先发优势。所以,退而求其次,奢侈品、酒类、钻石等符合“两高”标准的品类成了投资的重心。而此前一直引而不发的在线旅游、娱乐等行业也开始升温。
比照国外互联网公司的成长路径,前期有天使投资人,中期有各种VC,后期或者选择上市,或者选择被收购。这是一个良性的链条,既符合产业生态,又有多样的资本退出方式。而当下的中国,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天使少,巨头少,中间一段则拥堵不已。大量的资金都集中在VC手中,而投资只是它们获利的手段,这也是众多拿到融资的互联网公司疲于奔命的原因所在。不健全的退出方式,只能让VC们更浮躁,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所有的VC都不希望“花”烂在自己手里。尤其在传说中的“时间窗”到来之前,如果所投网站依然没有上市基础,那么VC就很难退出了。
因此,互联网巨头们此时的发力正合事宜。这个行业需要一种全新的秩序,一个互联网公司在成立之时,上市不应是其唯一目的。有些网站只适合作为巨头们业务版图的补充,它也许只是一个功能,只有嫁接到网络巨头的树干上,才能开花结果。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