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晨创投肖冰谈医疗:从财务投资到布局产业链
2011-12-27 09:46:08 作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第一人称
以往的医药医疗项目,达晨更多的是偏财务投资,现在达晨开始布局产业链,从产业上下游的关系中找项目。
肖冰的普通话里夹杂着浓重的湖南腔。临近2011年底,他的行程格外忙碌,上周在南京出差,经常开会到凌晨。尽管如此,他的思维依然井井有条,对事先给他的采访提纲之外的问题,他都毫不犹豫见招拆招。
“向外完整披露达晨在医药产业链的投资思路,这是第一次。”他笑着对南都记者说,达晨未来对属于消费品大行业的医药产业,会从财务投资转向产业链布局。
投资爱尔是想超越同行
达晨一直都在思考和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特别是2006年在全流通背景下,我们准备开始大规模投资,必须先清楚了自己的打法。
差异化是一个思路。投资爱尔,有人说是因为达晨当时想要超越同行,必须不走寻常路,用出其不意的项目把达晨的品牌做起来。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对达晨来说,还有深层次原因。
当时内外资实力都很强大,要脱颖而出需有特色。以内资创投的投资路径为例,那时还没有推出创业板,大多数内资创投的保险做法是投传统企业如制造业,而达晨想差异化竞争,就要学着用外资的眼光看企业的未来,投微笑曲线两端的企业。
在确定了“外资眼光看项目,内资手法做项目”的投资哲学后,达晨研究了大量的外资投资案例,我们发现医疗服务是它们很青睐的领域。比如,据我所知台湾有一只基金投了医疗领域赚了大钱。
这些发现使得达晨更加确定医疗行业有看头。巧合的是,爱尔眼科的总部在长沙,这让它与脱胎于湖南广电的达晨在地缘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朋友介绍,我就与爱尔的创始人陈邦认识了。尽管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福建“莆田帮”引发的民营医院负面消息很多,人民币基金都不看好民营医院。
“说服”陈邦接受投资
说实话,最初接触陈邦时他并没有立刻下决心接受达晨的投资,他当时好像不差钱。
在达晨之前,爱尔获得了一笔来自IFC(国际金融公司)的钱,对方可能会帮助爱尔实现在海外上市。不过,那时政策对外资投资本身就有诸多限制,且企业如接受外资投资可能会对其业务经营等也有相关限制。
一方面,政策对外资投资的一些限制为达晨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达晨亦在锲而不舍地跟紧爱尔这个项目,并不因为陈邦没有马上接受投资而放弃。
不过,达晨让爱尔眼科接受投资,是有着充分的理由。
爱尔眼科的总部研发放在了上海,这里是它“三级连锁”模式的核心。但当时经营情况上,爱尔的上海总部还没开始盈利。我记得那时上海正在修一条地铁线,工程施工正好把爱尔的出入大门给堵住了。严重影响了上海爱尔的经营。从经营的规律来看,要养活这么大的机构,爱尔是需要钱的。此外,爱尔是家扎根国内市场的眼科医疗机构,它的客户都在国内,这意味着一家本土化的投资方更能助力它在各方面大展拳脚。
看中了达晨本土的人脉关系,大家又都是湖南人,再加上陈邦军人出身有豪爽的性格,他最终决定接受达晨的投资。在创业板没有推出之前,陈邦的想法是在中小板上市。但是没过多久,创业板开了。究竟在哪里上市?陈邦也很纠结。达晨的建议是,让爱尔在创业板上市,毕竟它是针对新模式的新兴公司,创业板更适合爱尔。最终,陈邦采纳了达晨的建议,撤回了从中小板上市的申请材料,转到了创业板上市。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