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就业优先”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词

2012-02-24 08:51:23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0日下午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胡锦涛强调,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二是切实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三是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四是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

中华PE:

胡锦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0日下午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胡锦涛强调,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二是切实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三是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四是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

就业优先传递发展新信号

蔡志洲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制定之初,就要把促进就业这个因素放在突出位置。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国家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 通过经济转型提高就业总量和质量的背后,潜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问题。赵湘平说,现在的农民工接近70%都是“80后”“90后”,他们想要留在城里生活、发展。城市怎么真正吸纳他们,让他们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统筹考虑、稳妥解决。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会 讨论通过《促进就业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2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这是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

《促进就业规划》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规划》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首先是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其次是解决现实就业问题与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相结合。此外,《规划》特别注重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统筹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就业工作;要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要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

2012我国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2年,一是将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期望的岗位。同时,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毕业生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方式,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使高校毕业生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上下工夫,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并带动更多人就业。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2012各地促进就业进行时

新疆立法促进就业 “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法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2月1日起正式施行,包括近年来新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机制在内的一批支持和援助就业、体现公平就业的政策、措施,通过地方法规形式被固定下来。

青海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五大措施促进就业

京首部就业援助法将出台6类就业困难人群优先上岗

本溪:促进就业成政府考核目标

山东省临沂市启动2012年"春风行动"促进就业

吉林省"就业援助月"结束 15508人实现就业

山东东营将在全市打造“半小时就业服务圈”

河南:依托产业让农村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

2012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大 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表示,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有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部分地区“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二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三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的影响加大。

2012年就业形势需关注五大问题

第一,不确定影响存在,就业形势依然复杂。第二,总量过剩依旧,供需不对称为主因的局部短缺更需重视。第三,受成本上涨推动,“招工难”的常态化发展趋势需要关注。第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就业吸纳能力。第五,重点人群继续“碰头”,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社会风险需要防范。

扩大就业要有新思路

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变化,我们必须加快探索扩大就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其真正成为就业的最大容纳领域。二是探索、完善多种就业方式。从国际经验和我们这些年的实践看,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还能发挥倍增效应,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其二,重视发展灵活就业。三是需要针对一些事关就业大局的重要问题抓紧研究,不断开辟扩大就业的新途径。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