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金融改革+实业回归 温州政府有为而治

2012-02-25 21:11:05 作者: 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米商林春平,最近成了温州又一个热门人物。去年,林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抄底”收购了美国一家并不起眼的破产银行“大西洋银行”,将其重新命名为“新汇丰银行”,成为首个控股外资银行的温商。

中华PE: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米商林春平,最近成了温州又一个热门人物。

去年,林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抄底”收购了美国一家并不起眼的破产银行“大西洋银行”,将其重新命名为“新汇丰银行”,成为首个控股外资银行的温商。

林春平买下的“大西洋银行”位于美国特拉华州,是一家原为犹太人所有的小银行,总资产20亿美元,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破产。

林春平收购海外银行之举,今年被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在该省民营经济大会上当着千余名温商的面“点名”夸赞——“温州人号称中国的犹太人,现在温州人把犹太人的银行买下来了,说明温州人天然具有金融家的脑子。”

林春平一时间成为风云人物。成为“银行家”后的林春平,并不掩饰“插手”国内银行业的野心。事实上,从一开始,林春平瞄准的目标就不是海外,而是中国境内的银行业。“时机成熟的时候我肯定会在国内金融业插一手的。”

另一方面,他又高调宣扬“实业永远有机会”,现在,林正准备在温州再建一个大米深加工基地,补充实业发展的后劲。

由于言行举止暗合了地方对于扭转产业和金融形象的期许,林春平被树为温州民间金融“后危机”时代新的典型。

实际上,除了林春平,在金融业上动脑子的温州商人不少。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政府人士称,目前,至少还有六七家温商企业在洽谈对海外金融机构的收购。该人士认为,林春平收购美国的银行,建立了良好形象和示范效应,有助于温州申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借贷风波唤醒金融梦

林春平们的“金融梦”,代表着天量温州民资意欲参与金融业的需求。

在去年温州民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曾调查显示,温州有1100亿民间资本活跃在借贷市场。因无法进入到主流的金融体系,这些民间借贷通过地下周转,最终酿成了一场金融风波。

事实上,由于银行业的垄断,银行本身也已成为“变相高利贷”的代言人。本报采访的多位温州中小企业主表示,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加上强制购买理财产品,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达20%到30%已不足为奇。

温州金融风波之后,金融改革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去年10月,温州市紧急草拟了一份《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1+8”金融改革创新方案,再续10年前未果的金融改革。

本报记者从温州市金融办获得的有关材料中了解到,温州市政府上报浙江省政府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业、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温州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和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

按照方案,到“十二五”期末,温州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15%,金融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将达8%。到2013年,温州将建立120家、注册资本总额达800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大银行从事资金批发,贷款公司从事资金零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服务小微企业。

同时,温州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数将增加到30家,并将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扩大和调整股本结构,增强核心资本充足率。

温州市政府希望实施该总方案,确立了十余项改革任务,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

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表示,争取国家金融改革示范区,对温州今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为温州中小企业的代言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肯定了温州市政府所做的努力,他认为,金融改革创新,特别是民间借贷的创新,能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国家层面呼吁给民间借贷关系一个清晰的法律上界定。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改革看上去很美好,能否顺利推进却仍是个未知数。

财经评论员叶檀在去年温州草案出台时指出,在关键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领域,温州方面虽然希望取得进展,但可以判定,央行不可能批准该方案,基本上不会取得进展。如果温州金融机构可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那么逐利的资金就会源源不断涌向温州地区,温州成为资金的集聚地,成为金融试验区。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就会“揭竿而起”,要求获得相同的待遇。否则,温州就会成为国内资金洼地,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在一地率先突破,必须由央行在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推进。

实际上,从温州上报给浙江省的方案与最终的草案对比来看,已隐去了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表述。

同样,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叶檀认为,“温州版”改革最大的目的是把民间金融纳入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解决小微企业的贷款难题。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面临几大拦路虎:一是只能贷款,不能吸储;二是贷款利率受到浮动区间的限制;三是在贷款方向上受到行政意志的干涉。地方官员希望你向东,你绝对不敢受利润的诱惑,向西。

她指出,温州的小额贷款改革,一味强调数量增长,而未触碰到基准问题,现在改革所面临的均是根本障碍。

目前,温州的金融改革方案经浙江省政府上报后,国务院已批转给中国人民银行征询七部委意见。陈德荣表示,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方案有可能很快就能批下来。

记者向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求证有关该方案进展的情况时,相关人士表示:“方案正式下来前,大家都不好说,都在等,具体内容也不见得就是此前温州已经公布的方案。”

实业回归计划

对于温州地方政府而言,当务之急还是如何引导实业回归。

春节刚过,温州市政府就牵头举办了“首届世界温商大会”,目的不言自明,为招商引资。

从来都是其他城市吸引温商的“钱袋子”,温州大规模号召海内外温商回乡投资,这还是第一次。

实际上,温商长期以来形成的发展路径,决定了目前在温州本地的中小企业难有大的发展。

内蒙古温州商会会长邵招波说,温州人都是在温州完成了原始积累,就在温州留了个小厂房,几亩地或几十亩地,大的厂房都在其他城市,这就形成了根长在温州,而瓜却生在外面。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为什么瓜要长到外面去呢?因为外面有优惠的政策,有企业所需的‘阳光和雨露’。”

此种模式,形成了庞大的在外温商队伍,据统计,目前有200多万温州人外出投资,在中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建立有204个温州商会,同时还在全球131个国家建有247个侨团,其手中掌握的资产无法估量。

自称是“温二代”的陈德荣说,近几年,“温州模式”拖着老旧的步伐,步履艰难,备受质疑,去年一场金融风波更是凸显温州产业空心化。当温商离开时,温州的民间资本亦离开温州,温州本地企业发展滞后。

为应对产业“空心化”,温州最有效的招数自然是吸引温商“自己人”的投资,温州市政府开始紧抓温州“人”的要素,“拉温商、打侨牌”的举措频频,同时一改过去几十年对本地产业发展基本不干涉的想法,开始为潜在投资者供应“阳光雨露”。

有温商将此次世界温商大会比作“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归”。温州市一举推出538个重点招商项目,向世界各地的温商进行推介,吸引温商回归。最终,有124个项目现场就进行了签约,累计投资金额达到1400多亿元。

从已签署投资协议的项目来看,温商的投资兴趣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总部经济、现代商贸业、公共服务业、旅游开发等。其中,先进制造业、现代商贸业的投资手笔最大,101层国际金融中心、奥特莱斯城等大项目也颇受关注。

多位温商反映,温州市政府这次在土地、税收、水电等各种开支上,的确给企业推出了不小的优惠。

对于温州而言,土地一直是制约本地经济扩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去5年,温州在土地上采取“向海要地”的办法,完成滩涂围垦14.7万亩,为产业集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根据温州的规划,未来五年,还再向东海“要地”50万亩。

随着“滩涂围垦”黄金期的到来,温州的土地扩增将有较大的释放,加之政府的功能转型,实业回归对于温州来说还是件可触可及的事。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