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保荐制度改革是否带来福音

2012-03-31 15:07:42 作者: 来源:搜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保荐市场回归正道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良好的诚信口碑、承揽能力、专业水平等才是保代们面对政策变化的最强护身符。近来,保荐制度改革方面的消息不绝于耳,一些措施正在有序推进,此前被冠以“金领”称号的保荐代表人身价将有可能一落千丈。

中华PE:

保荐市场回归正道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良好的诚信口碑、承揽能力、专业水平等才是保代们面对政策变化的最强护身符。
  
近来,保荐制度改革方面的消息不绝于耳,一些措施正在有序推进,此前被冠以“金领”称号的保荐代表人身价将有可能一落千丈。但市场更为关心的是,保荐制度改革能否触及真正的问题核心:保荐人只荐不保,拿着高额的收入,出了问题却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此举又能否改善新股发行过程中的过度包装现象,能否为A股带来真正的福音?
  
保代门槛有望降低
  
近日有媒体报道,保荐代表人的归口管理将由证监会转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草拟了《保荐代表人资格管理指引(讨论稿)》(以下称《讨论稿》),中证协将负责包括考试、注册登记、注册变更、处罚在内的保代资格日常管理。
  
这一转变将直接带来的变化是:保代注册的门槛或将大幅放宽,那些从事并购重组业务的投行人员也有望注册成为保代。
  
根据上述《讨论稿》,证券从业人员申请保代执业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备3年以上在保荐机构中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经历,且目前在保荐相关部门工作;最近3年在境内证券发行项目中担任过项目协办人或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主办人;参加协会组织的保代考试且成绩合格有效;诚实守信,无不良诚信记录,最近3年未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未负有数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债务;协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这显然与2009年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管理办法》,保代注册须满足“最近3年内在境内证券发行项目中担任过项目协办人”。也就是说,在通过保代考试的同时,要参与过IPO或增发项目才能成为保荐人,如果仅仅是并购重组项目中的财务顾问主办人,该人士是不能成为保荐人的。
  
另有某证券公司投行负责人透露:“从明年开始,保代考试将可能每年考4次,同时考试难度也有可能下降。估计只要两年时间,投行业内人人都是保代的时代就将来临。”
  
更有投行负责人认为,每年组织4次保代考试或许只是一个过渡期,未来有可能做到随报随考。不过,今年肯定无法组织4次保代考试,因为保荐资格管理正式移交给中证协要到6月份了,下半年最多会组织两次考试。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注册保代共有2106人,另有1000名准保荐代表人。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两年内,这一数字有望大幅增加。

“双人双签”降稀缺性
  
在保荐人有望大扩容开始之前,保荐人的数量需求却在急剧下降。
  
今年3月16日,证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实施,对保荐代表和保荐机构的管理进行了一些调整。此次《意见》最受关注的一项改动是对保荐代表人同时负责项目数量的改变。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管理办法》要求单个项目签字保代必须是两人,因此此次《意见》并没有出现市场预期的“单人单签”或“单人双签”的提法,而是由以前的“双人单签”改为“双人双签”。
  
“双人单签”是指一个企业上市要有两位保代一起签字,一位保代只能同时签字一家主板企业和一家创业板企业;“双人双签”指一个企业上市由两位保代一起签,但一位保代可同时签字两家主板企业和两家创业板企业。如此一来,目前券商的上市通道将扩容一倍。而事实是,如今保荐代表人的供给数量已经过量,目前签字使用率不到50%。也就是说,如果今后IPO数量和上市公司增发数量与去年相当,现有2100名注册保代和利用率将是25%,更何况保代数量还将激剧增加。换言之,保代将大大过剩。
  
或能促保荐人尽职
  
近几年来,保荐代表人作为“金领中的金领”,其薪金之高,与其不尽职的表现令投资者愤懑,而保荐制度的改革能否改变这一现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绝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保荐制度的改革有着积极意义,保荐制度的痼疾虽不会一日治愈,但却是在关键问题上对症下药。
  
首先,保代队伍的大扩容和“双人双签”政策使得保荐代表人不再稀缺,保代频繁跳槽现象可能得到有效遏制。
  
保代频繁跳槽经常让券商投行叫苦连天。一方面券商被迫跟其他投行竞争转会费,使得转会费一涨再涨,高达100多万元,保荐人即使不做项目,仅靠频频跳槽拿高额的转会费,再加上一两百万元的固定年薪,日子就过得很滋润;另一方面,往往项目做了一半,保代就跳槽走人,投行需要中途换项目负责人。券商对保代这种行为往往敢怒不敢言,因为资源稀缺。
  
当保代不再稀缺,逐步放开的“签字权”有望遏制部分保荐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另外,当保代不再稀缺,保荐机构就没有必要养着那些平时对业务无贡献的保代。保代队伍未来的大扩容也势必对保代高额薪酬形成冲击,保代薪酬或将从目前250万元的中位数“一落千丈”。如果这成为事实,对市场将是一件好事,因为保代高薪下浮,将降低投行成本,券商或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穷凶极恶地推动IPO“三高”发行,以赚取尽可能高的承销保荐费,而是可以心平气和地做IPO业务。
  
其次,保代“只荐不保”这一现象或将有所改善。上市公司上市第一年“业绩大变脸”、 招股书中的保荐主题张冠李戴、保代连现场都没去过就签字、与PE联手过分包装企业上市、抱着“闯关”的心态申报材料等现象一直被人所诟病。保荐制度改革后,不再稀缺的保代自然危机感大增,人员竞争加大,而券商投行必然会轻考试、重业务能力,因此只有尽责、懂业务的保代才能胜出。
  
事实上,保代的变化已悄然开始。今年以来,在证监会对现有保荐制度动刀之后,已经有不少券商为了适应严峻的市场形势而淘汰冗员。有的大型券商还对投行人员的高薪做了结构性调整,降低固定福利,提高签字保代的奖金,使风险与收益相对称。
  
“保荐市场回归正道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良好的诚信口碑、承揽能力、专业水平等才是保代们面对政策变化的最强护身符。”一位投行人士如是说。
  
不过,改革后的保荐制度能否真正有效提升券商行业竞争力和保代责任感尚待观察。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