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挂靴离去:没了“舵手”华夏“忐忑”了
2012-05-07 11:52:30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王亚伟的确挂靴了,眼看着范勇宏也将离开,大佬离去后华夏基金是否还有领跑的底气,公司员工忐忑,基金持有人忧虑。
在强大对手少了“舵手”的同时,自己也没了追赶的方向,公募同行们确实很纠结,基金业是否将翻开新的篇章?
华夏基金今日的公告终于证实了公司副总经理、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离任的消息。而公司总经理范勇宏即将离开的传言也似乎逐渐成真。记者从多个渠道证实,范勇宏或将离开华夏基金,专职任基金业协会副会长。
随着王亚伟和范勇宏这两大灵魂人物离职的消息落实,华夏基金员工们的感受也愈加复杂。以直言敢说著称的张后奇在微博中蕴含悲愤,而普通员工心中,更多的则是对公司未来前景的彷徨与不安。
他们与其他公司的人士存在同样的疑问,华夏是否将面临投资者大规模的赎回?是否将导致管理团队其他人员或投研人员后续的离职?华夏的股票类基金是否还能保持一贯的业绩?失去业绩支撑的华夏是否能找到其他的盈利增长点?
华夏业内第一的宝座,还能保持多久?
大佬离去
范勇宏并非基金业唯一将担任副会长的人选。据记者了解,基金业协会成立时的设想,协会的部分副会长、监事、理事等名额将由各基金公司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兼任,以范勇宏国内第一大基金公司总经理的身份,他担任基金业协会副会长一职理所当然。除了范勇宏之外,有几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也将担任基金业协会的副会长。
这一组织架构与证券业协会基本类似。目前,证券业协会的副会长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证监会的原官员专职担任副会长,还有相当一部分名额是由国内各大证券公司的高管兼任。资料显示,目前证券业协会的12名副会长中,有9名副会长均是由大券商的董事长或总裁兼任,监事长和秘书长也是由券商高管担任。
区别恰恰在于,范勇宏明明可以以华夏基金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但现在的消息表明,他或许更倾向于卸任华夏基金总经理,专职任基金业协会副会长。
当谜底揭开,业内人士才发现,离去或是范勇宏酝酿许久的想法。
今年年初,尽管范勇宏在多个场合表示华夏筹备多年的跨境ETF基金将推出,但解决了股权问题的华夏基金申请新基金的动作远比市场估计的慢,却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人员和薪酬的调整上。2月至3月间,华夏基金进行了5年以来最大的投研体系调整,并且从管理层开始集体降薪。这一系列动作被市场解读为范勇宏在为华夏三年停发新基后的一跃蓄势,但现在看来,他或许是在为自己的离去布局。
在华夏业务全面陷入停滞的3年里,范勇宏一直坚守着,在业务终获开闸之际却心生退意。他选择离去的时点或影射了原因。去年年底,华夏基金的股权问题最终解决,5家新的股东以较高估值入主华夏。值得注意的是,这5家股东均非此前市场传言中的热门“候选人”,而华夏降薪的说法则是为满足股东的利润要求。在与股东的股权争夺中失利,似乎成了这一切迹象最合理的解释。
华夏前途未卜
虽然其间曾合并了中信基金,但多年以来,华夏基金一直是核心管理团队最稳定的基金公司之一,这是其虽市场策略相对低调,规模却不断扩大的前提。强势的范勇宏一旦离开,剩余的管理团队似乎较难扛住股东对公司管理的介入,双方能否顺利磨合,后续是否会有其他管理团队人员的陆续出走,则是华夏基金员工最担忧的问题之一。
在人员流失担心的背后,是华夏基金目前较为依赖核心投研人员的业务模式。
目前行业排名前五的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嘉实、博时、南方等基金公司的业绩均非一直优异,在业绩之外,它们近几年的规模保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较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渠道和市场推进,以及不同产品设计和定位等多个因素。
但华夏基金却与之不同,它在管理上更像是一个传统的基金公司,依靠投资股票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换取规模的增长,在创新方面的步伐相对较慢。
最典型的问题是华夏旗下的股票类基金在其整个资产规模中占比过重,而在股票类基金中,依靠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业绩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占比过重。数据显示,在华夏基金的26只产品中,仅有4只债券基金和2只货币基金,其余20只产品均为股票型或者混合型。这其中,只有3只指数基金,其余17只均为主动管理型基金。
股票类权重过高使得华夏基金较之同行更加“靠天吃饭”,也是过去两年内华夏基金规模降幅高达33.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19%的主要原因。而主动管理型基金数量和规模过高的产品结构使得华夏的资产规模过于依赖团队业绩稳定,相对也更易受到人员更换的影响。
行业或开启产品新时代
作为老十家基金公司创始人中最后一个还留在基金业内的元老,范勇宏离职的消息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关注,这一消息与业内多名高管同时离职的事件一起,被许多悲观的人士以此作为行业希望渺茫的证据。
但在消息流传的同时,多只基金的发行创出天量。4月底结束发行的华泰柏瑞沪深300基金首募超过329亿元,嘉实沪深300ETF首募近200亿元,同期结束的易方达纯债基金首募规模超过80亿元,而目前仍在售的华安和汇添富的短期理财产品3天的募集规模均双双突破100亿。
一个投资时代的终结,或意味着另一个产品时代的开启。
出身此前全国最大营业部——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的范勇宏和王亚伟是最早一批进入基金行业的代表。当时行业的大多数核心人物均出身券商营业部,他们的投资和管理也因此保留了中国早期本土资本市场的一些特色。譬如,王亚伟善于押注重组股、善于发现个股的投资风格带有营业部特色。而范勇宏重视股票类基金,认为依靠优异业绩为投资者赚钱才是基金业核心的理念则是对基金行业最朴素的理解。
但在海外,有持续的个人风格的投资,以及以赚钱为要义追求绝对回报的做法,更偏向私募基金的追求,而非公募基金的特征。在美国,大型的公募基金更多地将精力着眼于提供更多元的产品和工具,为机构及个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除了投资股市外,其中的很多产品投向债市、汇市、商品等各个领域,有相当的资产比重为被动型基金。
这些创新产品恰恰是近些年国内公募基金最吸引眼球之处,在行业“老人”不断离开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研究量化、研究对冲的海归加盟国内的基金公司,他们带领一个团队,在产品设计和投资理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类固定收益产品、分级指数产品、黄金基金甚至对冲基金在过去两年内不断出现,而在这些产品创新中,重视股票投资的华夏基金明显落后了。
在新的产品时代里,一个产品的成功需要的是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系统开发、投资者教育等一整个链条,投资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个人的效应逐渐湮没,团队的力量开始体现。这样的时代,再也不可能诞生王亚伟。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