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如何舒缓我们紧绷的神经?

2012-06-05 12:05:51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我们如果想从根本上制约金融骗局,就应该先从概念上厘清,坚决让金融回到它的本义上: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工具,它可以适当放大实体经济运行的能力与活力,但是绝对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巨大财富。人类的文化,应该回归常识与理性。

中华PE:

我们如果想从根本上制约金融骗局,就应该先从概念上厘清,坚决让金融回到它的本义上: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工具,它可以适当放大实体经济运行的能力与活力,但是绝对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巨大财富。人类的文化,应该回归常识与理性

过去,我们听说所谓“蝴蝶效应”,即大洋彼岸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本地引发飓风,只是一笑,觉得那是哲人的调侃,故作惊人之语而已。今天,我们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那种令人吃惊的力量。希腊,一个遥远的地中海边的国家,其债务危机不但导致全世界经济、金融持续动荡,连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断受到干扰。我们与它的大量债务,基本没有直接关联,与它的贸易,顶多就是橄榄油之类的小宗商品,现在却不得不经常关注它、讨论它。 

希腊债务为何惊扰了全球?

我访问过这个国家。它名气大,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吸引来无数游客朝圣,希腊神庙等石头建筑的遗骸是拍照的好地方。当然,它的自然景色也相当好,岛屿和海岸都让人流连忘返。在那里的几天,我和同去的刘恒等作家朋友,一直处于兴奋之中。不过我们也发现了它的名气与实际状况的落差:1000多万人口,比上海的常住居民少得多;十几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不算太小,但大部分贫瘠,被山石覆盖;希腊人比较懒散,中午休息喝咖啡,一直要闲聊到三四点钟才回办公室。我们开玩笑说,老天给了希腊许多历史、自然遗产,他们不用多干活,就等着全世界的游客送钱来吧。

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我才知道,游客们源源不断送去的钱,并弥补不了它国库的亏空。现在,希腊的债务已经超过它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三四千亿美元,而且看不见减少的势头,每年新的财政赤字都在使债务继续增加。

希腊发生危机,并不令人惊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躺在老祖宗留下的树荫里懒散度日,经济社会出毛病是难免的。令人吃惊的是它对世界的恶劣影响。1000多万人口的小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GDP总额的百分之零点几,它的危机为何让全球不得安宁呢?世界股市持续动荡,各主要股票市场市值的损失,肯定远高于希腊的债务。相对封闭的中国股票市场,也时常受到往下的牵引,新任证监会主席似乎正在很积极地引导股票市场健康发展,但种种努力亦不断受到干扰。

流行的比较简单的解释,是具体分析希腊的债务构成,指明它的债务由世界各大银行特别是欧洲的银行分担。如果希腊债务违约,将导致各银行债权的重大损失,进而使世界经济受到打击。在我看来,这个解释是清晰的,但属于浅层表述,仅仅说出了可以理解的现象。我们知道,全球的金融市场非常庞大,希腊的几千亿债务如果只是个案,消化它不在话下,何况希腊的历史和自然遗产相当丰富,债务的“抵押品”价值巨大,应该有各种消解债务的可能;问题在于,世界已经意识到,希腊问题并非孤立个案。所以惊魂不定。

当下的文化偏颇该纠正了

常识告诉我们,神经绷得过紧,很容易导致神经衰弱。如何舒缓,我以为有必要从影响和引导当今社会的文化方面来寻找原因和对策。

近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与经济的巨大进步,一种盲目自信的文化开始滋长。原始的自然崇拜、天神崇拜被淡化,人类能够主宰一切的想法和欲望在膨胀。这种膨胀,在很多领域均有反映,本文仅分析经济领域的问题。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精英们妄自尊大,把膨胀的欲望演绎为试图创造(实际是掠夺)巨大财富的尖端游戏。为了这种游戏的效益最大化,必须打通世界各国的财富、资本链条,于是他们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走势以及所谓金融市场的自由、开放来达到上述目标。全世界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以及数量巨大的游资,在暴富魔咒的蛊惑下,被紧密地串联进华尔街的游戏。游戏的核心秘密,就是以“金融创新”为幌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交易模式,比方说,美国人当初为希腊设计的提升财政数据的交易,就是一个绑架世界经济的骗局。因此希腊的债务,以及跟在后面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危机,不过是游戏末端的牺牲品。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国家,个个把经济的弦绷紧了,都害怕被“全球化”的趋势抛在后面,不惜借债再借债、扩张再扩张,不给自己留一点喘息后退的余地,那么吃苦头就成了早晚的事。

我们如果想从根本上制约金融骗局,就应该先从概念上厘清,坚决让金融回到它的本义上: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工具,它可以适当放大实体经济运行的能力与活力,但是绝对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巨大财富。人类的文化,应该回归常识与理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现代金融的服务,需要科技进步的后盾,需要社会改革的动力,但是更需要全人类日日夜夜辛勤劳作。这样的常识,在媒体上和公众舆论中已经较少看见,似乎变成了过时的唠叨。

一些为当今人们习惯演说的话语,亦反映了文化偏颇。联系我们这里的情况,在此说点感慨。比方说“效益最大化”。假如这个词语,限指具体企业的运营或者资本投向的选择,尚属理性;而如果把它扩张开去,学校、医院、报社乃至政府的某些部门也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社会乱象将难以避免,我相信国人对此早已有切肤的痛感了。再比如滥用“跨越式发展”之类词语,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被破坏。至于“世界一流”标签的胡乱张贴,同样难免导致屡犯无法向后代交账的低级错误。

关键词:如何舒缓我们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