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秒针吴明辉:从云端“偷窥”今年收入预计上亿

2012-06-27 09:37:49 作者: 来源:《福布斯》中文版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20年前,《纽约客》说“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2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不但“知道对面是一条狗,还知道这条狗喜欢什么食物、几点出去遛弯,几点回窝睡觉”。秒针系统就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一家公司

中华PE:

 

吴明辉:广告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只是秒针的第一步,秒针的下一步目标是优化广告主广告投放的全过程。

20年前,《纽约客》说“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2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不但“知道对面是一条狗,还知道这条狗喜欢什么食物、几点出去遛弯,几点回窝睡觉”。秒针系统就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一家公司,秒针系统创始人兼CTO 吴明辉的名片后面印着一句话:Datais wonderful !这句话概括了秒针系统的本质和核心:为广告主提供数据分析的服务,通过管理数据的能力赚钱。

实际上,做互联网广告数据生意的公司并不少,比如2007年Google以31亿美元收购的DoubleClick的公司,至今还是秒针的竞争对手。DoubleClick 利用横幅广告的Cookies,长期追踪、记录使用者的上网行为,作为轮播广告的依据,针对使用者播送最符合其兴趣的广告,以最大限度刺激消费欲望。

吴明辉将DoubleClick归为这个行业的第一代公司,而秒针为进化后的第二代企业。和前者不同的是,秒针的诞生和崛起搭上了云计算的快车,和云计算的结合使得秒针在技术上将其前辈远远甩在身后。云计算理念的提出和成熟,以及和原有业务的结合,让一大批公司获得重生,秒针系统也从云计算中发现了自己的机会。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一个80后,吴明辉的人生经历,简直就像为这门生意而量身打造。

出生于1982年的吴明辉,来自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从小痴迷数学,并在12岁时就开始接触电脑编程。因为参加奥数竞赛的关系,吴明辉获得了保送北大数学系的资格,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北大计算机专业读研。

在大学期间,吴明辉开办了一个奥数辅导班,在赚了一点钱且小有积蓄之后,吴明辉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计算机编程上。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专门接软件外包的活,“在此期间完成了从一个学院派到工业化编程的实战派的转变”。

到了研究生三年级,吴明辉开始考虑工作室的转型问题。期间吴明辉曾经一度考虑过做一个教育类的SNS网站,但是这个想法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被VC否决,从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吴明辉又萌生了做一个智能搜索引擎的想法,要做智能搜索引擎,就要了解用户的背景信息。

当时的投资人、现任秒针公司CEO祝伟建议他们将方向集中在广告方面,祝伟当时还在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对广告行业很了解,知道广告行业有海量的数据和大量的问题要解决。祝伟说,“数字媒体广告发展迅猛,却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还在单纯追求点击率。”在学习和了解了大量的广告知识之后,2007年底,秒针把业务方向确定为广告第三方广告监测效果评估公司,并开始着手开发在线广告监测系统和海量数据存储处理系统。

和普通的网站不同,秒针的广告监测系统从一开始就在流量巨大的网站上服务于大客户,处理中国数亿网民的海量数据。

吴明辉曾透露,秒针在过去一年里的广告活动监测数据超过3,300次活动、363个网站、1,621个频道、6,425个广告位、7,840亿曝光,平均每天要产生2TB的数据。

在数字营销领域,大数据主要来源于被监测的数据,包括直接广告曝光监测、广告点击数据、商品浏览数据,还有很多应用产生的数据。比如秒针目前在做的一个用户眼球监测调查,监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户的眼球主要落在网页的哪个位置,系统能够通过这个调查分析哪些位置的广告更吸引消费者。在调查中,每个消费者样本记录下来就有2GB的数据,每个城市200个样本就要产生0.4TB的数据量。

海量数据的储存关系到存储的成本和稳定性问题,对于广告行业来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数据存储的硬件和软件是难以接受的。云计算让秒针找到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

秒针的第一款产品是一个名为AdMonitor的广告效果评估系统。对广告效果的评估一般是通过设立一些关键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在电视领域行业这个模式一直存在,“但是我们发现在当时的互联网领域,国内没人去做数据分析,没有人去评估互联网广告的效果如何。”

2009年,宝洁找到秒针为其监测互联网广告投放效果。2010年,宝洁在中国市场的28个品牌全线采用秒针的监测评估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市场上使用了秒针的服务之后,宝洁要求秒针在全球其他市场上也为其提供广告监测评估服务。宝洁的成功案例为秒针带来了大量品牌客户,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可口可乐、大众汽车、微软、IBM等超过100家广告主。

秒针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DoubleClick和MediaMind,以及上海的一家本土公司AdMaster。前两者至今未采用云计算对用户行为进行详细的监测和分析,只能完成简单统计广告的用户点击次数之类的评估和统计,而秒针系统通过记录并挖掘大量信息,可以告诉广告主,都是哪些人看了这条广告,广告的观看者是否是广告主的目标销售对象。

“比如我在新闻联播打了一个运动鞋的广告,观看人数1,000万,但如果这1,000万都是老太太那肯定不行。”要知道谁在观看广告,就必须了解每一次广告投放所对应的网民此前的历史行为,进而必须把所有的历史数据存储起来,而DoubleClick并未存储历史数据,好处是压力很小,但是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

“后来的公司有机会做得更好,但问题是我先做了,现在最大的客户都在我这里,所以他们积累的数据就很少了,能分析的历史也就很少,所以第二代就被我们垄断了。”由于时间上的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秒针占据了中国这一块市场70%以上的份额。

广告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只是秒针的第一步,秒针的下一步目标是优化广告主广告投放的全过程,包括事先投放的计划、投放的实时优化以及事后的效果评估,终极目标是广告的定向投放,让广告精准到达广告主想要到达的用户面前。

“最理想的广告投放是什么呢?就是每个人看到的都是潜在的他需要的想买的东西,他看一下觉得这个东西特别有意思,不会觉得这个东西在打扰他。”定向投放实际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信息发布,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是在可寻址数字化的设备上,包括上网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都可以实时地把消费者的媒体接触行为和广告浏览行为记录下来并通过互联网回传回去;其次是了解用户个人历史行为和兴趣,下一步才有可能推送他喜欢的广告,其核心在于用户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关键在于挖掘用户的信息和特征,特征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喜好;另外一种是用户行为,比如曾经出差过的地点,曾经去过的网站,这些都是需要挖掘的个人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变化的行为对于广告主的价值更大。

“一个人不可能天天都需要住酒店,只要出差前打酒店广告就行了,如果你知道一个人长期在北京上海之间出差,而且摸清楚了他的规律,最后你在每一次出差前给他推送酒店广告和机票代理的广告。”

但随之而来的是侵犯个人隐私的批评和质疑,这种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安的感觉。秒针的前辈DoubleClick曾经也面临过这种质疑,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上网的行为会被DoubleClick长期记录下来。这种做法,像是在每个人身边安装监控摄影机一样。

虽然DoubleClick强调他们并未记录使用者的个人身份资料(如姓名、E-mail信箱、信用卡号码等等),所以即使有上网行为记录,也无法知道是谁,在不知道个人身份的前提下,无从侵犯个人隐私,亦未触法。吴明辉对此的回应和DoubleClick类似。但大多数的批评者都认为,这是钻个人隐私保护法的漏洞。

秒针的官方网站有一个专门的英文隐私策略页面,不仅符合中国的要求,而且符合全球的隐私要求。这并非未雨绸缪,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秒针在海外提供服务,秒针已经在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地区着手成立分公司。

秒针面临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除了地理意义上的扩张之外,整个广告行业的纵向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广电总局2009年和2011年11月两度发布的电视限广令让互联网广告渔翁得利,广告主从传统媒体转向数字化广告也成为大势所趋。根据SoDA(Society of Digital Agencies)2月份发布的报告称,2012年全球数字营销业者将很大部分的总体营销预算投入到网络渠道。其中有近1/3的广告主和代理商将在数字媒体中投入60%的广告预算。全球快销巨头宝洁表示,他们需要在数字营销方面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并逐步把每年在电视广告上的开销转移到数字媒体上。

在融资两轮和多年的大力研发投入之后,秒针预计今年实现收支平衡,其中去年的收入为几千万,今年的收入预计将超过亿元。吴明辉预计,明年秒针就将满足赴美上市的条件,但是至于具体何时上市,要取决于何时是将公司从一个私人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的恰当时机。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