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大变脸 保荐难卸责
2012-07-20 10:50:48 作者: 来源:深圳商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是股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而近期屡屡爆破的上市公司业绩地雷也对投资者造成巨大伤害。
然而,记者昨日从最新公布的中报数据发现,千方百计粉饰业绩上市,上市后马上业绩变脸的事件仍在不断上演。众多中小投资者在不断受伤的同时,也在追问:在这些公司上市圈钱的背后,保荐机构和保荐人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业绩变脸愈演愈烈
珈伟股份(300317)、康达新材(002669)和温州宏丰(300283)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的最新代表。三家公司分别于今年5月、4月和1月上市,而根据中报预告,2012年5月11日上市的珈伟股份预计中期净利润大幅下跌95.85%,业绩变化之快,下挫幅度之大,在近年以来均是少见。
而记者昨日根据统计,目前A股上市不满一年的次新股中,目前有多达18家公司在2012年中报业绩预告净利润下降超过50%。其中上市不足一年的大连电瓷(002606)和爱康科技(002610)更在今年中报中出现了首度亏损的窘状。
尽管中期业绩尚不能“盖棺定论”,但和往年相比,今年A股新上市公司的“变脸”现象显然正在不断上演且有越演越烈的倾向。根据记者统计,2010年上市的349家公司中,当年净利润下挫超过50%的,共有7家;而在2011年上市的282家公司中,净利润下挫超过50%的则为6家。而今年上市的116家公司之中,就已有18家宣布业绩下滑,其中4家中报净利润大幅下挫超过50%。
更为有意思的是,在今年中报业绩下降最严重的群体中,那些于2010年上市的企业密集上榜。统计显示,在今年中报预告亏损和净利润下降100%以上的23家公司中,有多达20家属于2010年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今年底将结束为期两年的保荐督导期,这类上市公司在这个时候集体迎来“亏损释放”,显然并不是偶然。
两家券商“劣品”最多
在IPO之前,保荐机构在路演和保荐书中对新股未来成长性大肆鼓吹即背书,而新股刚上市业绩就变脸,作为现行IPO机制下对上市公司质量“把关”责任最重一环的保荐机构自然难辞其咎。
根据深圳商报记者统计,在2010年至今两年多以来,上市当年业绩就下滑的上市公司达到73例,而在涉及的保荐机构中,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出品”的上市公司当年业绩就宣告下跌的项目最多,“变脸”数量分别为11家和10家,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而在上面提及的今年中报以来涉嫌“释放亏损”的23家上市公司中,平安证券保荐的就占到了6家,所占比例之高也同样位列保荐机构榜首。其中,国联水产(300094)、恒信移动(300081)已是属于续亏,而从亏损幅度看,国联水产、爱施德(002416)、恒信移动业绩下降幅度均超过200%。股价更是屡屡创出新低。
此外,这些变脸公司背后的保荐机构还有光大证券(601788)、国泰君安、广发证券(000776)、华泰联合证券、宏源证券(000562)、民生证券、瑞银证券等券商。
“有些保荐机构这两年疯狂地拿了不少IPO项目,但只看盈利水平,保荐人水平不足,内控审核机制也不完善,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
但令人无奈的是,依据现有法规,相关保荐机构并不对IPO当年就业绩大幅下滑负责,监管直接责任均由保荐代表人承担。
严管保荐机构更待何时?
显而易见的是,在今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更为普遍的现实之下,显然将有更多的保荐人面临压力。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9年发布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72条规定(简称“72条”),在持续督导期间,发行人公开发行证券并在主板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证监会将对保荐代表人采取3到12个月内不受理保荐材料或撤销保代资格的惩罚措施。
但按照过往的经验,真正遭到惩罚的保荐代表人为数寥寥。在2012年以前上市,且上市当年业绩下滑50%以上的为科冕木业(002354)、东吴证券(601555)、华锐风电(601558)、方正证券(601901)。但事实上,仅有民生证券的保荐人因保荐科冕木业而受到惩罚,科冕木业的保荐代表人马初进、张星岩遭证监会采取3个月内不受理其出具的文件的监管措施。
而按照第72条规定的另外一种情况“实际盈利低于盈利预测达20%以上”,证监会同样可以据此给予保荐代表人处罚,但在实际操作上,这一条相关规定显然被闲置。
“在现行IPO机制下,不对业绩变脸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监督处罚,如何发挥保荐机构的‘把关’作用?”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在IPO市场化的思路下,监管思路也应向香港学习,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保荐机构,才能真正管住“烂公司也得以滥发”的怪现象。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