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象的启示
2012-07-24 09:07:25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据报道,浙江600家知名民营企业近日联名上书向当地政府求助,恳请政府帮助它们渡过因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
“浙江现象”与“日本病”高度相似,即实体企业利润空间下滑而投身于资产投机风潮,一些金融机构的宽松放贷环境推波助澜,造成经济地区性的高杠杆化与泡沫化,一旦经济周期发生逆转或经济增长出现波动,就会出现金融风险。
曾经的“温州模式”,是发达的私营经济主要从事制造业与国际贸易。但是在2002年,中国房价开始上涨,一批精明的浙江人开始以投机炒房谋取暴利,这种投机风潮在后来若干年越演越烈。因为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
涨以及市场逐渐饱和,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下滑。与此相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杠杆作用,投机收益实属暴利。这种此消彼长的趋势吸引这些实体企业从事投机活动,就连那些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人因为一年利润还不如炒几套房子赚钱,也参与其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这种“生财术”在资产价格上升周期比较安全,在若干年内,该地区的金融机构放贷时在风险审查方面比较宽松,但信贷成本较高,这就出现了该地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很强的现象。逐利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使得放贷在抵押或担保审查方面比较宽松,尽管实体企业难以承受如此高的资金成本,但大部分挪用于资产投资,如炒房、圈地等,从而出现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交叉发展的趋势,即资产价格上涨推动了投机借贷的需求,而贷款大量供给又刺激了资产价格上涨,这彻底改变了货币流向与经济结构。
由此可见,此类所谓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伪命题,关键是融资的去向存在问题,如果仅仅用于生产或设备投资,企业可能不需要融资或者说融资不会有困难。但是,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流向了资产投机。这意味着市场存在大量“过剩资金”流向了资产领域,对这些企业而言,背负过高的杠杆以及过高的资金成本,甚至有 “短贷长投”现象。一旦经济周期发生逆转,由于固定资产流动性差,投机活动就会出现资金紧张的状况,而金融机构在这个时期往往采取惜贷等紧缩措施,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就会骤增。而浙江地区发明的“互保联保”模式,在经济安全期可以放大贷款能力,但是在债务紧缩期,则会出现系统性风险。这种担保制度本质上是积极放贷的产物,而其事后追偿的特性使得企业在提供担保的时候降低了风险意识。
浙江现在遭遇的和日本当年企业积极参与的“生财术”高度类似,即通过银行借款投入股票和地产(土地)投资,而资产价格的上涨又提高了借款能力,呈现螺旋式上涨的泡沫危机。而当时日本也存在产能过剩导致利润下滑,金融自由化等市场条件。因此,中国当前仍然需要严格限制资产投机,加强金融监管,防止经济泡沫化与杠杆过高的现象出现。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