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最敬业保代之死:高薪高压背后的早逝之殇
2012-08-09 10:33:12 作者: 来源:金融界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第一关:惨烈的资格考试
保荐人平均年薪和津贴通常在100万元至180万元之间;帮助企业通过证监会审核会审查的那项仪式会给他们带来一笔“签字费”;而他所在的券商也会将承销股票的一部分佣金作为提成奖励给他。在各式各样的传闻中,这些钱加起来每年可能达到上千万元。
当然,除了明面上的收入,“转会费”也很诱人。最紧俏的时候,一位保荐人的“转会费”能达到200至300万元。
这块蛋糕实在太让人眼馋,多少人士为此“前赴后继”。
拿到资格证书的是“壮士”
在投行部门工作过三年,并且至少做过一个项目的主承销发行人,如此,才拥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而保代资格考试被称为中国含金量最高的考试,涉及金融、法律、投行等领域,即便是常人眼中的精英们,也大都抱着“明年再考”的准备。
首批保代资格考试——2004年3月,报名3500人,只有1549人符合报考资格,614人通过考试,5人成绩作废。最终只有609人获得了保代资格,通过率约40%。
最惨烈的一次考试——2010年,通过率仅1.05%,通过的31位考生被戏称“31壮士”。
一朝“鲤鱼跃龙门”
资格,是这个“龙门”。一旦通过考试成为保荐代表人,每个月光是津贴就6万至10万,而刚进入投行的菜鸟们,月薪才不过区区几千元。
金领、高薪……是圈外人眼中的保代。在他们看来,保代衣着光鲜,每天游走于监管层和客户之间,谈笑间银行卡里就增加了一笔七位数的金额。
压力、风险……是业内人士眼中的保代。在保代看来,面对客户的刁难、面对监管层的压力是语言所无法描述的,更不用谈熟悉项目的每个细节、熟悉每个发审委委员的喜好,背后付出的是汗水、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
资格考试,一场有一场没有硝烟的“血战”。保代们杀了出来,好日子似乎就在眼前,事实真得如此么?
第二关:被刁难、被质疑、被……
职责:从承揽项目到公司上市,保荐人及其承销团队要经历对企业的尽职调查、帮助其改制、上市辅导、申报材料、根据审核意见修改材料、回答发审委问询等一系列步骤。
来自监管的高压
上会,是保代价值的最高体现,45分钟决定项目的成败,决定钱包的厚度。保荐人对项目的熟悉程度,以及针对各种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上会结果。
对付证监会发审委的刁钻提问—企业支付保荐代表人的高薪,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购买他们的这项能力。甚至在很多人看来,面对发审委是保荐代表人整个工作流程中最值钱的一环。
来自媒体的勒索
有保代说,一个项目在过会之前,会接到上百家媒体的勒索,要发表负面报道。一般人根本不能解这种压力。
来自股民的愤怒
和机构联手抬高发行价格,帮助各方突击入股,过度包装、上市后业绩即变脸,内幕交易……保代的种种“劣迹”令市场侧目。
愤怒的只有股民。在发现自己投资的股票“缩水”后,质询保代们为什么没有尽到督导义务,接下来是漫长的申诉,然后不了了之。
来自项目的风险
根据《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企业在持续督导期间,如果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对保荐人进行处罚,包括不受理其具体负责的推荐和撤销其保荐代表人资格。
来自制度的竞争
随着人数的增加和签字权力的放宽,保荐人靠签字和转会就能获得暴利的“黄金年代”即将过去。未来,资源会越来越向优秀保荐人的手中倾斜;找不到项目的保荐人,不会再有机会享有这么高额的薪水。
保代常态:拿命换钱 用钱买命
缅怀的同时,是对保代、投行乃至工作族们工作环境的质疑。
保代的工作:透支健康 透支生命
“从上午收到短信到现在脑袋一直是蒙的,始终不能相信昨天办公室里还谈笑风生的他,今天就离我们而去了。始终记得他谦和的笑容还有同事们传颂的他拼命三郎的精神。一路走好。”
中国人累,累在体制造就的内耗;中国人累,累在人均资源贫瘠背景下的焦虑浮躁。
保代的生活:精通社交 却没有社交
工作时间,保代们通常话匣子都打开得很快。善于表达,会社交,是作为保代的一项基本技能。
然而,生活时间的保代却往往各自为政,视同行为路人,“一不小心,也许就泄露了商业机密。”
背后:巨额利益驱动
保代的本质是为企业服务。证监会想通过保荐人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付给保荐人佣金的却是上市公司。
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上市公司、保代、甚至部分监管人士沆瀣一气,最终侵蚀的是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即使是有“良心”的保代,在现实面前,个人的力量如同蚂蚁撼大树。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