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客户信息受质疑 IPO前途未卜 江苏银行喊冤
2012-08-15 09:31:14 作者: 来源:南方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江苏银行喊冤:3.2万客户信用信息由宜信提供
8月13日,21世纪网报道了江苏银行违规查询3.2万客户信用信息并提供给第三方机构事件。(江苏银行违规泄露3.2万客户信用信息被责令整改)而江苏银行14日回应表示,3.2万客户信息,并非是由江苏银行提供给宜信公司,而是由宜信公司提供给江苏银行。
究竟是谁提供的3.2万客户信息,一时间峰回路转。但毋庸置疑的是,此次事件,最受伤的仍然是客户。
江苏银行:客户信息来自于宜信
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于2012年2月至4月间,凭借宜信普惠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查询授权书,在未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的情况下,查询了3.2万余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并将部分查询结果提供给宜信公司。
两个月内3.2万笔的查询正常吗?宜信的授权书从何而来?江苏银行究竟和宜信公司是何关系?
据银行业内人士向21世纪网分析:“个人征信信息的统一归口在央行,每笔查询央行都会有记录。短短2个月内3万多笔的查询肯定是异常的。通常发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批量的信用卡客户,需要查询个人信用情况,第二个是民间金融机构,缺乏个人征信借口,只能借银行渠道查询客户信用信息。不管怎样,这种异常的大批量查询肯定是会引起央行关注的。”
由于江苏银行董秘、办公室电话皆无人接听,14日,21世纪网来到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一探究竟。
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顾客并不多,营业厅内甚至没有大堂经理。
“这个事情现在由江苏银行上海分行统一处理,我们支行层面现在对这个事情并不清楚。”被问及客户信用信息违规泄露一事,江苏银行金桥支行工作人员非常谨慎。
那涉及违规查询并提供客户信用信息给第三方的,到底是支行层面,还是分行层面?
对此问题,工作人员并未正面回答。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有电话联系江苏银行金桥支行行长,但支行行长始终并未现身。
其后,21世纪网以客户身份致电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询问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工作人员回答道:“我们的客户信息安全没有问题。”但同时,工作人员亦未否认违规查询提供客户信用信息的行为,对此事件,亦建议客户留下联系方式,由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处理。
14日中午,21世纪网来到位于震旦大厦8楼的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室。
江苏银行人士对媒体报道的“江苏银行违规泄露客户信息信息”感到非常委屈:“其实这3.2万客户信息,并不是由江苏银行提供给宜信公司的,而是宜信公司提供给江苏银行的。其出发点是供支行开发信用卡客户,所以才有短期内大批量的个人信用信息查询记录。”
这种说法,与央行上海分行通报批评江苏银行发文中的“(江苏银行)在未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的情况下,查询了3.2万余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并将部分查询结果提供给宜信公司”说法差别很大。
根据江苏银行口径,3.2万客户信息的提供方,乃是宜信公司,而江苏银行方面,仅在使用上述客户信息进行信用卡业务信用审核之后,口头告知宜信公司,有部分客户符合开卡要求,另有部分客户不合要求,并未给宜信公司提供客户的信用报告。
同时,江苏银行还强调,宜信的确有提供3.2客户的授权书,央行在现场检查的时候,亦给客户打过电话确认。不过,江苏银行也承认,自身此次事件中,风控环节做的不到位。
据江苏银行介绍,其实在央行通报之前,江苏银行也已经展开自查,并已经提交过一份自查报告给央行。
21世纪网随后联系宜信公司,宜信表示14日之内会给出一个公开的回应。但言语之间,宜信方面对江苏银行“宜信才是客户信息提供者”的说法,明显有些措手不及。
个人信用信息违规查询使用伤害巨大
江苏银行及宜信公司,都对此次事件非常重视。
13日,宜信公司便集中开会,商讨应对。而江苏银行总行,亦非常重视。
“信用是这个行业的生命。”上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事件不管对江苏银行还是宜信公司来说,伤害都很大。特别是对宜信这种民间金融服务机构来说,建立起客户的信任本身就很难。当然,最受伤的还是客户。”
21世纪网获得的央行个人信用报告模板显示,一份个人信用信息报告包括:姓名、身份证、电话号码、通信地址、户籍地址;配偶姓名、证件号码、工作单位、电话号码;个人现在及历史工作单位及职务;个人房贷信息、整个银行系统信用卡信息;呆账信息、资产处置信息、保证人代偿信息;贷款及贷记卡逾期(透支)信息;未结清贷款信息、未销户贷记卡及准贷记卡信息、对外担保信息、每笔信贷交易信息发生明细;欠税信息、民事判决记录、强制执行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等公共信息;养老金、低保救助、职业资格、车辆及电信缴费信息等等。
“此次事件的确性质比较严重。个人征信信息涉及的隐私非常的多。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们银行,支行的行长肯定要下台了。”上述银行人士向21世纪网表示。
虽然个人信用信息与每个人切身利益关系紧密,但是要查询,其实并非难事。上述人士介绍,在银行系统,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权限应该是开给每个分支行的客户经理的,每家支行都有单独的接口接入央行。在管理个人征信系统方面,央行主要是依靠定期的事后现场检查。“最简单的,每次办信用卡、放房贷其实都需要查询客户的信用记录,所以个人信用信息虽然涉及的信息量巨大,但是普通的客户经理都能接触到。”
江苏银行表示,虽然此次事件,并非是江苏银行提供客户信息,但是江苏银行方面的确在风控方面出现了疏忽,以后将会加强对分支机构检查的力度。(21世纪网 张半庭)
宜信:4月已与江苏银行终止合作
针对昨日有关江苏银行违规泄露3.2万客户信用信息的报道,事件的相关方宜信发布声明称,公司4月已与江苏银行自动终止相关合作。
昨日有报道称,根据央行上海分行调查,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在今年2月-4月期间,凭借宜信普惠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授权查询书,在未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的情况下,查询了3.2万余人个人信用报告,并将部分查询结果提供给宜信公司,影响涉及全国多个地区。央行上海分行责令该支行进行整改,并表示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对此,宜信昨日发布声明称,宜信本着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设想,经客户同意,由客户本人直接签署书面授权书给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申请成为江苏银行的贷记卡客户,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按照银行制度独立审核是否批准相关申请。双方合作从2012年2月开始,但是因为实际操作中,双方对客户信息进行独立保管和评估,合作效果不理想,所以双方在2012年4月份就自动终止了相关合作。
泄露客户信息受诚信质疑 江苏银行IPO前途未卜
如果要在排队苦等IPO的城商行中选出一家意愿最迫切的,那非江苏银行莫属。经历了07年南京银行 IPO之后,看到当年资产仅有自身三分之一的南京银行抢占先机,江苏银行的眼红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心急未必能成事,近日媒体曝光了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泄露3.2万客户信息并受到央行处罚的消息,江苏银行的诚信受到质疑,内控水平也暴露出漏洞,更令未来江苏银行的IPO前途蒙上一层阴影。
一线员工良莠不齐
和其他银行不同,江苏银行的组建十分复杂。江苏银行是合并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盐城、镇江、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而来的,这也意味着其员工来自这些文化不同,考核水平不同的银行。由于招聘门槛以及业务偏向有所区别,这些员工的业务水平自然也就参差不齐。
现有员工放下不谈,就目前而言,江苏银行的人才“补血”并不乐观,知名度低,吸引人才乏力。并由于经营的地域局限性,人才流通性差。因此如果未来江苏银行IPO成功,在跨区经营中,如何保证员工的“高素质”则成为难题。
近日,有媒体曝光江苏银行泄露客户信息达3.2万人次,并受到了央行的通报批评。虽是一个异地支行犯错,却很难不让人担忧江苏银行全体员工的素质与职业操守。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江苏银行不妨现在就以一个上市银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员工,提高专业素养,为未来早做打算。
盈利堪忧
从今年7月1日实行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中要求金融企业一般风险准备余额计提标准从1%提高至1.5%,虽然这将使得银行资产质量缓冲垫增厚,却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账面核心资本减少,为了满足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银行就需要减少相应的贷款额度。
除了监管趋于严格,在利率市场化的当下,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国有银行都放下身段,主动出击抢食利润,留给江苏银行的空间则越来越小。多样化经营比不过大行,拉存款又有南京银行这样的强敌分羹,江苏银行的盈利模式不容乐观。
资本金吃紧
近些年来,江苏银行扩张较为迅速,仅在2011年,就新设立了19家分支机构,这也使其资本消耗的速度过快,而为了补充资本,江苏银行在08、09、11年数次发行了较大规模的次级债累计达到了70亿元。
在本月初,中诚信国际维持了江苏银行次级债AA评级,跟踪评级展望为稳定。虽然肯定了江苏银行在不良贷款历史问题上有所改观,但是在银行业务、盈利、产品等多方面中诚信却表达了更多的担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诚信给出AA评级的理由之一是考虑到江苏省政府在江苏银行新设合并中的主导地位,江苏省各级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持有的该行股权达到60%左右。当下江苏政府虽然能对江苏银行提供各种支持,如果未来江苏银行上市,“温室中的花朵”能否经得住大浪还有待考验。
未来何去何从
作为一家城商行,江苏银行把业务发展战略定位于坚持城商行的特点,实行错位经营、差异发展,坚持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但是,从近几年江苏银行的扩展地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她的野心远远不在江苏。
从其年报上来看,2011年,江苏银行仅在江苏地区新增7家支行,北京增加4家、上海增加3家。如此大规模的开拓省外市场,江苏银行的融资需求可见急迫。
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认为,城商行上市门槛标准定得比较高,容易造成城商行和农商行盲目追求规模、跨区经营。
江苏银行是否是在盲目追求之列,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还是要给江苏银行行长胡长征提个醒,立足江苏才能放眼中国,如果家门口的事情都没做好,即便IPO了,离真正成功的目标也只会越来越远。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