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守望刘积仁:幸运的“机会主义者”

2012-08-30 10:10:36 作者: 来源:腾讯财经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学者从来就不是一个诞生商人的群体,但东北大学教授刘积仁却是一个例外。纵观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几乎都没能完成大学学业,比如比尔·盖茨、迈克·戴尔以及拉里·艾里森等。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甚至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

中华PE:

学者从来就不是一个诞生商人的群体,但东北大学教授刘积仁却是一个例外。

纵观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几乎都没能完成大学学业,比如比尔·盖茨、迈克·戴尔以及拉里·艾里森等。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甚至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从大学里退学是他这一生做出的最为明智的一个选择。

然而,刘积仁却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转型之路,为了赚取研究经费以配备更好的研究设备和资源,他放下“教授”的身段转而投入到颇受争议的创业阶段。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多年以后,他所创办的东软却一举成为全国首个登陆资本市场的软件企业。

他干过电工,留过洋,读过博士,教过书,最后从一位大学教授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学者梦想,相反,多年以来他一直守望在自己的理想世界,将学术与商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商业成就了他的学者梦,而学术又引领着商业的方向。

不仅如此,学者的思维方式更是让他习惯性地用未来的眼光来审时度物,哪怕面临企业亏损的寒冬,他却依然守望着转暖的春天。他善于用程序员的思维来推论与运算,并坚信未来的前景将按照自己测算的方向来发展。

他还是个幸运的机会主义者,因为这么多年的发展轨迹似乎都是他所预料到的,只不过有一些他守望的时间长些罢了。

被迫弃教从商

如同生活在5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1955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刘积仁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充满坎坷。然而25岁时,命运突然开始垂青这个年轻人。作为从工厂上大学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他先是获得了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五年之后,他远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完成博士论文后归国。

终于,寒窗苦读多年的他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仅在33岁便直接从讲师提升为教授,但归国后的他在面对简陋的实验室时心里却有了极大的落差。

出国以前,他一直坚信,一个谈钱的教授永远不可能在学术上有发展,但到美国后发现美国的教授并不是这样,他们一边讲着课、做着顾问,还承担很多企业的研发项目。

那是在1988年,以“架设软件研究与应用的桥梁”为口号的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刚从美国回来的刘积仁满怀雄心加入研究室,但现实令人绝望:一间半的实验室,三台破电脑,经费是一穷二白。

直到现在,谈及创业的初衷,刘积仁还称是“被迫的曲线救国”,尽管面临舆论的压力,当时为了赚取科研经费支持研究,刘积仁用一篇论文换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一转机源于世界著名的汽车电子生产企业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彼时,他们专程来中国考察,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而刘积仁的发言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由于内心里对于商业的排斥,刘积仁不忍心将研究所冠以“公司”的名字,但为了在工商局注册,不得已加上括号里的“有限公司”四字,于是,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于1991年成立,这便是东软集团的前身。

超越“中国的微软”

在当时的环境下,刘积仁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那个教授不能与“铜臭味”沾边的年代,东软并未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认可。

而东软所在的沈阳市,过去几十年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传统的制造业是其支柱产业,高科技包括软件业的土壤却相当贫瘠。与深圳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沈阳并没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没有如深圳般鼓励创业的人文环境。

刚刚成立时,东软的梦想也和大多数中国的软件公司一样,希望成为“中国的微软”,但是经过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之后,东软走上了将软件与制造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刘积仁向腾讯财经讲述,自己所做的第一个产品出来后便被无数小商贩制作成盗版充斥电子市场,这让他明白,如果在中国选择产品这条路,就是选择了不识时务地为人“抬花轿”。

“虽然我做梦都在想哪一天成为微软,但是我自己清醒地认识到我成不了,成不了的事就不要做。”刘积仁有些激动地说,“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如果这件事你断定不可能成功,你就去追求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

在他看来,真正创业成功的是因为有了自我,很多的失败是拷贝了别人,但没有正确的拷贝别人。在放弃了走中国的“微软”这条路后,刘积仁很快地将重心转移至与产业的结合。

在他领导下的东软,不做应用软件,不做桌面系统,不做游戏。从根本上来说,东软走了一条B2B的道路,而微软则一直坚定地往B2C的方向前进。

1991年东软进入了电信业,此后更是火速进入到电力、保险、医疗等10多个行业。每一步,东软都走得既稳健,又出乎意料。目前,有2亿人使用东软的社保系统,1.2亿人使用东软的电信计费系统。

当用友、金蝶在管理软件领域苦苦支撑,金山转型做网络游戏之后,刘积仁所在的软件与服务行业正保持着每年近50%的增长速度。

幸运的“机会主义者”

谈及当年筹备社保体系的相关软件开发,刘积仁颇有些得意地说,“当我们开始做这个事情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也不知何时会建立,但我们等啊等,一直没有失去信心,因为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有。”

最终,他们等来了全国社保体系的愈来愈完善,随着受益的则是他们早些年已经投入研发的软件。据了解,目前中国的社保体系相关软件50%皆出自东软。

值得一提的还有东软进军CT机研发的往事。这个行业以前是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的天下,虽然门槛相当高,但是行业的利润也相当丰厚:当时一台进口的二手CT机就能够卖到三四百万元人民币,而且还要排队抢购。

当东软掌握了CT机中核心的软件技术之后,CT机的价格很快就被拉低到了200万元以下。

刘积仁所带领的东软不仅抓住了多个行业的机遇,更是在资本市场大展身手。从1996年公司第一次上市,再到2008年初集团的整体上市,东软用了18年的时间。

不可否认的是,刘积仁是个幸运的“机会主义者”。对于这一说法,他也从未排斥。他坦承自己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但也强调自己每次都抓住了机会。

他向腾讯财经讲述了自己抓住机遇的秘诀:就凭每一个人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就是我们定义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种判断永远不会错,只是说你是否能够等待到那个机会到来之前,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你,所以使得企业的战略变得更加长线。

2001年,刘积仁在东北大学全体干部会上述职时,第一次得到了东北大学公开的赞美,他的述职报告刚结束,全场就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为了这掌声,我奋斗了十年。”刘积仁说。

守望未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刘积仁多年以来笃信的至理名言。在他看来,如果你现在想的事是每天要发生的事,那肯定是太晚了,如果你能够想到五年甚至十年之后你靠什么活,并为此做出安排和准备的话,那么你就会对未来更有把握。他相信,一个人如果对未来有了安排,那么他就会产生定力,就不会每天都慌张。

事实的确如此,之所以能够每次幸运地抓住机会,正是由于刘积仁一直在守望未来,他能够洞见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布局,尽管这中间可能需要等待数年。

在他看来,企业家和教授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永远地创造未来,而不是等待未来。很多企业家喜欢急功近利,总是看到当下的利益,但刘积仁作为学者的背景却赋予他更长远的眼光和从未来着眼的思路。他说,“一个教授如果来做企业,为做企业最大的帮助是他永远要超越现实的梦想。”

选择看得更远而非眼下利益,这是东软最大的企业文化。“做一个企业不是赚了几年钱就解散了,我们还想追求更长生命的企业。我认为这样一种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了我们生命的延长。”

2003年3月,东软股份公布第一季度财报,却出现公布上市后第一次亏损。业内议论纷纷,认为东软遭遇了“滑铁卢”,但刘积仁却坚持认为,经过几年扩张,得失都在他的预料之中。果然,到2003年第三季度,东软股份终于扭转亏损。

而在2011年又上演了业绩下滑的一幕,这一次则是由于人力资源成本和研发费用的上涨所致。“我们要连续五年把员工的工资水平提上来,这是我们主动要做的行动,倒过来,你不主动,就一定会被动地做。我认为一个好的企业如果不知道让员工符合生活质量方面的改进,要谈长期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他曾坦然地回答业绩下滑的原因。

与以前其工作重心多在国内不同,最近几年,刘积仁把几乎一半时间放到了国外。东软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成立了分公司或研发基地,刘积仁每个季度都要出差国外好几次。

把一个企业当成一种生命来构造时,那么他就会把构造生命当做一种乐趣,而把赚钱当做一种附属品——这就是刘积仁,尽管企业每天都可能在生死线上挣扎,但他依然享受着这其中的乐趣。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