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汪潮涌:海归优势渐失 获投资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2012-09-11 09:23:35 作者: 来源:浙江科技新闻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新形势下,“社会文化”路障已成为海归归国创业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图为一名留学德国的创业项目负责人(右)在杭州某个洽谈会上向国内一家企业代表推介带来的芯片开发技术项目。

中华PE:

新形势下,“社会文化”路障已成为海归归国创业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图为一名留学德国的创业项目负责人(右)在杭州某个洽谈会上向国内一家企业代表推介带来的芯片开发技术项目。

近100年前,容闳、詹天佑、蔡元培这些第一代的中国“海归”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归国,他们或者走入政府机构,或者自行创办实业,以一己之力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如今百年过后,我国的出国热潮正方兴未艾,海外学成归国创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海归一族在国内创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其优势和劣势何在?未来海归创业的前景到底如何?围绕这些话题,在近日举办的欧美同学会2012年北京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名海归创业人士和政府官员。

在欧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国人员回国人数频创历史新高。

近日,在欧美同学会2012年北京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截至2011年底,中国累计有81.84万留学人员回国,其中2011年回国人数达到18.62万人,同比增长38%,达历史最高水平。

有关专家认为,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出国留学热继续升温。与此同时,在国家采取“千人计划”等引才战略后,近年来海归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大量的海归人才在选择回归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海归的创业之路,在需要自身发挥技术、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优势的同时,也期待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支持。

社会文化成最大障碍

在外人眼中,35岁的陈明(化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人才。年轻、高学历,本科阶段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在哈佛商学院从研究生读到博士。之后再在国外某大型软件公司工作,在自动化技术方面颇有建树。最近,他收到很多国内同行、导师和地方政府的邀请,邀他回国创业,并许诺了优厚的条件,甚至还有人要推荐他为“青年千人”。

即便如此,陈明仍在归与不归之间举棋不定。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其实单看国内有关机构给他提供的研发待遇,已经和国外公司提供的条件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一大截。但是“其实我只是个搞研究的,商业开发不是我的强项。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创业环境估计我适应不了,尤其是社会文化。”陈明说,“国内的环境太复杂,不管是做研究,还是创业开公司,要审批的机构实在太多。谁都可以为难你。”因此,这让他对回国创业充满疑虑。

实际上,陈明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除了监管机构庞杂等因素,国内抄袭成风的商业环境也让海归人才头痛不已。“千人计划”专家、上海弘视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今一回国后即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依托超前的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研发出能过滤非人因素的智能视频图像分析软件。当时,这种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和行业规范完全是空白。“在产品成熟并打入市场后,我们花了3年时间研发的技术产品,3个月市场上就出现了复制产品。”潘今一说。

《中国科学报》记者于今年8月参加国内某相关领域的论坛时,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千人计划”专家许跃生也曾表示,对于海归人才,目前国内给予的各种资源都很多,他之前在国外得到的科研经费并没有在国内得到的多。但他觉得有两样东西制约着国内科研的发展:一个是文化,再一个是体制。“当然,文化和体制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趋同的文化。另外,官本位的文化非常严重,这种文化妨碍了创新,也对海归人才造成很大的影响。”

欧美同学会近日公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无疑证明了陈明、潘今一、许跃生等人的困惑正是海归们普遍担心的因素。该报告显示,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显示: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最重要的障碍,持此论者约占79.6%;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69.6%的海归认为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第三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人才选择了此项;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选择者达67.2%。

因此,综合而言,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这次调查结合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进行,对象为2642名海外留学人员,经过两轮问卷追踪收集,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99份,调查对象以“50后”、“60后”和“70后”海归为主,包含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出国的海归,其中2001年后出国的海归占调查人数的58.8%。海归留学国家分布广泛,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博士以上学历占58.6%,硕士及以下占41.3%。学科涵盖全面,主体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背景的海归人才,还包括在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海归人才。应该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创业的主阵地

在海外人才纷纷回国、自主创业的大背景下,目前国内的海归人士主要在哪些领域有优势?对此,包括王辉耀在内的多名业内人士介绍,高科技、新经济以及知识服务产业领域,是海归成功创业的主要阵地。

王辉耀介绍,根据样本研究,互联网、IT和通信等高新产业领域创业成功的海归占到70%以上,还有20%的海归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知识服务经济领域,只有5%左右的海归选择在制造领域创业。这说明海归在自身擅长、有专业技术优势、国内外差距较大的高新技术领域里创业独具优势。

同时,海归们踊跃回国创业的贡献也突出体现在推动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信、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方面。他们创办和管理的百度、亚信、UT斯达康、搜狐、新浪、中星微电子、当当、携程、E龙、空中网、尚德集团、展讯、启明星辰等企业,成为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的主流。例如,在美国以高科技板块著称的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大部分中国企业是由海归创办和管理的。高科技产业、新经济领域、知识服务产业成为海归创业的主要阵地,也是最能发挥海归创业优势的领域。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李一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在所有海归上市企业中,70%的企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此外教育、法律、咨询等行业的企业约占20%以上。

多名专家认为,在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海归人士在创业方面也存在一些劣势,“水土不服,这是很多海归回国创新创业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回中国前,很多海归已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回国后对各方面情况不熟悉,包括市场情况、创业政策及社会软环境等。除此之外,一些海归对自身条件不甚了解,心理准备不足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千人计划”专家、北极光创投公司合伙人邓锋就认为,海归人才的优势在于技术,归国创业后,在市场营销、处理政府关系方面存在巨大短板。“很多海归都是这样,在国外是技术专家,但缺乏创业经验。回来创业后,觉得有技术,做产品卖出去就是创业,但没有考虑市场以及自己的职业变化。如何适应环境,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信中利投资公司董事长汪潮涌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从风险投资的角度来看,和上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海归创业者获得投资的可能性越来越低。12年前,投资领域70%的资金都投在海归身上,但2011、2012年,海归获得的投资已经降到30%左右。也就是说,和国内的“土鳖”创业者相比,海归的优势越来越少。

但汪潮涌认为,相比国内的创业者,因为拥有国外留学的经验,海归创业者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项目、新能源、环保、生物工程、医药、文化创意行业(包括动漫、时尚、奢侈品)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

走向何处

一方面是海归人数与日俱增,自主创业的回国人士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国内的人才也在积极创业,海归与他们相比,优势日渐减少。综合销售额、总资产和员工数等多项指标来看,海归回国创业企业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未能发展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海归的创业之路该走向何方?

对此,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等人认为,民企可为留学人员提供广阔的舞台,海归创业和本土民营企业的结合发展有资源互补的优势。北京大学副教授路江涌也认为,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能够推动本土企业的创新和国际化。

近年来,留学人员在回国创业中遇到了项目、技术、资金等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创业的瓶颈。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力量。目前,大多数企业已完成资本积累,但是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普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陈喜庆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留学人员与民营企业能够形成很强的互补性。一方面,留学人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理念,有优势项目,能够对产品研发和转型升级给予支持。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资金相对充沛,能够给留学人员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如果留学人员和民营企业找准结合点,强强联合,不仅留学人员能够为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发挥作用,民营企业也能够为留学人员自主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陈喜庆介绍,近几年,留学人才与民营企业在对接合作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我们认为目前这种对接合作是零散、初步的,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在创业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案例中,最常见的互相抱怨是:本土民营企业认为海归只想智力入股,创业失败时不担风险,且在股权分配上狮子大开口;海归则认为本土民营企业出资就想要控制权,实际上把自己当高级打工者而非合伙人看待。

参与发布《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的相关专家则认为,海归创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发展,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技术与资金、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人才与资本的优势互补,因为这只意味着双方具有合作空间。

因此,海归创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双方应该存在合作的“共同基础”。这一共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形成既互利共赢又一损皆损的共同利益基础,能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形成合适的股权配置;另一方面,双方还需要在理念、价值观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并形成共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千人计划”专家邓锋介绍,海归人才要想创业成功,“就要放下身段,明确自己的定位,该交的学费一定要交,也要理解国内的环境。主要是在市场的竞争下看你能不能做得足够好,千万不能单纯依赖政府支持”。

关键词:潮涌海归优势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