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谋公司重大决策发言权 监管层对逼宫格力表扬
2012-10-08 10:28:52 作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端,深圳基金公司近期担负起一项“试验”——寻求参与上市公司决策。大成基金和南方基金等深圳两家大型基金公司表态,应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据悉,深圳证监局近日召集了辖内基金公司座谈,要求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重大决策中的作用。
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已经出现了多起粤基金公司“逼宫”上市公司的做法,包括耶鲁大学基金会联合几家基金公司等向格力电器派驻董事,大成基金提议罢免重庆啤酒董事长,鹏华提案要求给大商股份管理层更多激励等。
大成南方表态
仅通过二级市场买卖上市公司股票,已经满足不了深圳基金公司的胃口。作为“重庆啤酒”事件中的机构主角,大成基金近日在公开场合发“出师表”,推动机构参与上市公司决策。
大成基金总经理王颢9月底在深圳市证监局主办的一个论坛上表示,基金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应通过积极行使股东权利,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通过直接作用于上市公司,促进其公司治理的完善,能够避免内部人控制,影响公司的高管行为,促进上市公司决策科学化和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并引导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社会责任。
王颢建议,监管部门从多个方面丰富基金公司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方式和途径,以达到积极有效推动上市公司治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作为深圳另外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南方基金近日也有类似的表态。
“一直以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症结之一。作为市场中重要参与力量的机构投资者,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
杨德龙分析认为,我国基金公司直接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案例还很少,参与程度也不大,主要参与形式是通过对于上市公司的决策议案进行投票表决。
他建议,除了参加股东大会、投票外,基金公司将来还可以通过直接派人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定期与管理人交流沟通等方式参加公司治理。
监管层力挺
基金公司的此番表态,后面有着监管层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深圳证监局日前召集辖内多家基金公司召开座谈会,现场征集了基金公司对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看法。
早前已经有多个粤基金公司“预热”,联合“逼宫”上市公司。去年年底,重庆啤酒因“疫苗门”事件股价一落千丈,大成基金作为大流通股东,业绩损失惨重,基金遭到大幅赎回。大成基金提议召开重庆啤酒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免除董事长黄明贵职务的议案,认为“公司近期信息披露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公司和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受到重大影响。黄明贵先生作为本届董事会董事长,对此负直接领导责任。”
但此次逼宫最终以97%以上的高票否决而以失败告终。
也有成功的案例。今年5月,耶鲁大学联合鹏华基金、易方达基金等,联合推荐了董事候选人冯继勇,在格力电器董事候选人推荐中击败大股东推荐的空降兵,获高票通过,这在境内资本市场尚属首次。
证监会对此大加赞赏。在6月举行的基金业成立大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对机构逼宫格力一事的表现特别提出了表扬。消息人士表示,证监会非常支持机构投资者的表现,也对机构说这事可以多多宣传。
继深圳基金公司之后,上海未来也可能出现类似做法。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和上海证监局下发的《关于基金公司深入开展“积极回报投资者”专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基金公司要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完善基金代理投票制度。
依然困难重重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基金公司要真正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还有很多障碍,尤其是国内资本市场仍不够成熟。
“目前基金公司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王颢表示,从外部因素看,国内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包括法律法规及监管限制、国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影响等;从内部因素看,机构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动机和能力不强,对基金业绩短期内提升无明显效用,同时,与内幕交易之间的防火墙难以界定等。
对于基金公司来讲,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成本相当高。杨德龙表示,基金公司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需要有专人负责研究、跟踪,要经常出差参加公司的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需要付出人力、资金等成本。目前基金公司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程度很小,所以成本还不大。如果将来加大参与力度,以及参与数量,成本可能会很大。
杨德龙认为,更现实的障碍包括:首先,基金公司重仓持有的公司较多,没有足够多的人员参与公司治理。其次,《基金法》规定,单一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金在很多公司中处于小股东地位,很难对公司的治理产生实际影响。再次,基金投资相对分散,如果改变公司治理成本过高,可能会选择放弃,转而选择其他公司,直接用脚投票等等。
据了解,美国市场机构投资者有定价权,因为大股东持股比例很低,而国内大股东常常可以占70%到80%股权。
基金公司建言
大成基金总经理王颢
1、促进基金管理人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变。
2、在鼓励基金公司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同时,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改善公司治理的制度环境。
3、是借助证券基金业协会的平台,建立机构投资者集体行动机制,包括定期联合公布合格目标上市公司名单、建立集体协商及敦促机制,提高基金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以集体方式提交提案或统一行使投票权等。
4、加大上市公司治理状况低下的代价,提升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效用。
5、探索以上市公司治理为核心要素的创新机制和创新产品。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
1、参考海外做法,选择成功的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主体力量,筹建“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公会”,代表其会员参加上市公司治理,以提高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2、参照境外做法,基金公司单独或联合提名董事、独立董事及监事,直接派人进入重仓公司董事会。
3、“委托投票制度”,由持股比例较低基金公司委托持股比例较高的基金公司或专门机构,代为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并投票,从而提高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的议案能发生重大影响。
4、修改《基金法》,对基金公司持有上市公司比例“双十”规定逐步放开,提高基金话语权。
5、对于特定重仓股或重要事项,可以在制度中要求基金公司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投票,也可以在制度中要求基金公司在其定期报告中对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情况进行披露。
三季度,基金经理频繁流动的现象仍在持续发酵。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统计,三季度,95只基金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经理变更。7月17日,由皮敏 、姜文涛出任基金经理的博时平衡混合基金,在95只换将基金中,该基金历任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最长,三季度回报率为-2.62%,位列同类基金的前1/3阵营。从整体上来看,95只三季度换将基金中有42只属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其中33只跑赢同期大盘,占比78.57%。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独家观察发现,三季度95只发生经理变更的基金几乎覆盖了基金投资类型的全部,只有短期纯债券型基金未出现经理变更的情况。5只中长期纯债券型基金经理变更,数量占比高达16.67%,位居全部基金投资类型之首。
95只发生经理变更的基金来自41家基金公司,数量占全部基金公司的56.16%。融通基金公司旗下更有6只基金经理变脸,数量位居各公司之首。从基金公司经理变更情况来看,三季度,基金公司新聘基金经理70位,离职33位,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分析人士认为,基民之所以感觉基金经理人事动荡频频,是因为基金行业受关注度和透明度较高。所以基民也没必要过分地担忧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应将其看作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反应。
95只基金“舵手”三季度变更
八成换将偏股基金赢大盘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今年以来,基金业界人事动荡频频,不光是基金公司高管有些躁动,特别是基金经理离职高烧不退。三季度,基金经理频繁流动的现象仍在持续发酵。《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数据统计,三季度共有211只基金现经理变更(包括离职、新聘),其中116只属三季度新成立的基金。所以从真正意义上讲,95只基金“舵手”在三季度变更。
具体从基金方面来看,长盛基金公司旗下的长盛成长价值混合和长盛同智优势混合两偏股混合型基金,新任经理刘斌与王宁分别于7月20日走马上任。这两只基金的历任基金经理人数分别为9只、7只,人数位居三季度95只换将基金前列,其三季度回报率分别为-3.59%和-7.36%,分别位列同类基金的后2/3和后1/3阵营。7月17日,由皮敏、姜文涛出任基金经理的博时平衡配置混合基金,在95只换将基金中,该基金历任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最长,为3.18年。该基金三季度回报率为-2.62%,位列同类基金的前1/3阵营。
从整体上来看,95只三季度换将基金中有42只属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其中33只跑赢同期大盘,占比78.57%。特别是博时回报混合和汇丰晋信科技先锋股票两只基金在弱市下取得2.48%和2.38%的回报率。
中长期债基经理变更率最高
短期债基未现经理变更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独家观察发现,三季度95只发生经理变更的基金几乎覆盖了基金投资类型的全部,只有短期纯债券型基金未出现经理变更的情况。从数量上来看,25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经理变脸,变更数量仅占336股基的7.44%。5只中长期纯债券型基金也加入了换将的行列,变更数量占比高达16.67%,位居全部基金投资类型之首。同时,有股债平衡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3只基金的变更数量占比超过了10%,表现出此类基金的经理变更在三季度较为活跃。需要说明的是,保本基金仅有1只经理发生变动,变更数量占比3.03%,表现出此类基金的经理在三季度较为稳定。
融通基金公司
旗下6基金换将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统计,在三季度,95只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的基金来自41家基金公司,数量占全部基金公司的56.16%。其中长盛、易方达、诺安、华夏等基金公司旗下分别有5只基金经理换将。融通基金公司旗下更有6只基金经理变脸,数量位居各公司之首。
从基金公司经理变更情况来看,三季度,基金公司新聘基金经理70位,离职33位,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的56位新聘和31 位离职相比,都有所增加。具体来看,易方达基金公司三季度有5位基金经理加入,数量在位居众基金公司之首。华夏基金公司在经历的二季度王亚伟离职事件后,三季度也将4位经理收入“营”中。另外融通基金公司也有4位基金“悍将”加入。
数据直观地说明了三季度基金经理更换的活跃程度。但有分析人士认为:一是基民之所以感觉基金经理人事动荡频频,是因为基金行业受关注度和透明度较高,基金经理人事变更必须及时披露;二是成熟的基金公司,基金产品是依托团队和平台投资管理,以提高基金运作的稳定性。所以基民也没必要过分地担忧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应将其看作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反应。
节前最后两个交易日指数强劲反弹显示机构投资者对参与市场并不悲观,反弹动能正不断积聚。考虑到10月份创业板将迎来第一波解禁高峰,投资者也纠结于节后市场是延续高人气抑或昙花一现。市场具有投资机会的板块如何分布,创业板解禁是风险还是机遇,四季度投资如何布局,本期周刊邀请三位基金公司投研主管展开讨论。
嘉宾
宝盈基金研究部总监杨凯
大成基金研究部总监支兆华
景顺长城基金投资部副总监陈晖
股市有望回暖
基金周刊:4季度,A股市场能否迎来一波趋势性行情?如何看到股市和债市的机会?
杨凯:我们认为,四季度迎来一波趋势性行情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四季度经济数据应该不会更坏。三季度GDP同比增速触底,四季度可小幅企稳。我们认为,三季度之后的2、3个季度,由于去库存的结束,经济会有一个短周期的复苏。
去库存已经有一年时间,预计今年底去库存可以基本完成。过去10年,包括2008年在内,我国企业的去库存周期都在1年左右。
此外,A股5至8月连续4个月下跌,如果9月再跌,就是连续5个月下跌。中国A股历史上连跌4个月的情况有3次,连跌5个月的情况有5次,连跌6个月的情况还未有过。从这个角度看,四季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对于债券市场,我们的总体判断比较保守。《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 ”期末,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可以预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速度会很快,现在已经看到,央行以及各部委对债券发行是不遗余力的,短融、企业债、城投债及各种创新品种的供给将源源不断,会形成一种抢夺有限资金的局面。此外,最近多个企业债被下调评级 ,也值得重视。
支兆华:从投资时钟判断出发,目前呈现出经济继续回落、流动性底部向上、通胀仍处于周期底部的衰退后期特征,在这一阶段大类资产依然债券收益率较高,如果经济出现明显回升,投资时钟过渡到复苏阶段,则股票收益率有望回升。
考虑到去年低基数原因,四季度经济较大概率会出现同比企稳,但是由于环比改善程度弱于以往周期。从目前跟踪指标看,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的季调环比均值都低于过往周期的历史均值,因此,四季度经济是否能趋势性回升,短期需要跟踪库存周期是否进入补库存阶段,以及外需增速是否明显拉升。综合分析经济基本面状况,目前在大类资产配置上更倾向于债市。
陈晖:下半年A股一直处于下跌调整过程是由于最近几个季度国内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政策支持力度低于预期,投资者对中国增长前景的持续担忧。四季度,A股市场可能在盘整筑底后迎来反弹行情。政治及政策因素的逐渐明朗、海外资金持续流入、市场本身的估值修复,以及投资者对经济小幅复苏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触发反弹的契机。
从长期投资者的角度,考虑A股市场主要权重股的市盈率和分红比例,我们认为,目前时点国内股票市场比债权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理性看待“维稳”预期
基金周刊:近期有无可能出台进一步的维稳政策?对今年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有何展望?
杨凯:首先我们认为,11月份十八大召开,政策的不确定性基本消除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就会上升。从这个角度看,十八大顺利召开,新一届领导层顺利接棒,这本身就是个利好。
此外,从经济而言,我们认为政府是准备了相应的维稳政策的。上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政治局的决定。从稳增长的措施看,还是离不开两大方面:一是房地产,一是基建。
股市的稳定,应该也是经济稳定的一部分,所以,如果跌破2000点,也不排除会出台一些直接有利于股市上涨的政策。
不过,这些政策在十八大之后出台的可能性更大,原因一是十八大已经太临近,二是可以观察四季度经济企稳的情况。
支兆华:市场的走势归根到底与实体经济基本面是紧密联系的,管理层对于资本市场更多的是着眼于长期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监管,而不是直接对资本市场进行干预,因此所谓出台维稳政策,更多来源于弱市中投资者自身的预期。
在出现通缩与滞胀预期的快速转换背景下,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更多倾向于数量型调控而非价格型调控,因此公开市场操作与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大于降低基准利率;财政政策方面,基建与民生类的项目安排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后继需要观察集中在项目审批后的资金配套状况。
陈晖:通过政府投资刺激经济是我国以往传统的调控经济方式。但本轮经济下滑以来,政府在投资方面保持了相对谨慎和克制的态度,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程度在加大,这种选择有其合理性,是中国经济转型中必须面临的镇痛。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个逐渐的过程,在经济下滑较快的时候,中国政府仍有相当丰富的资源可以对冲经济下滑。这种投资拉动的作用在数量和价格上的影响,都会在未来半年内体现出来,对经济和A股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未来,我们判断政府会相机而动,相信政府有能力在维持经济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完成结构调整。
创业板解禁双面观
基金周刊:四季度的机会在于价值股还是成长股?10月底,创业板将引来首批“大非”解禁,如何看待这对A股市场产生多大影响?
杨凯:相对而言,我们更看好价值股,中国已经有一批公司完全是国际估值,甚至比国际估值更便宜,这些公司存在于各个行业。关于创业板,我认为四季度要谨慎一些。
此前32家创业板公司同时发布公告,大股东宣布延长股份锁定,10月份创业板受大小非集中减持的压力有所减弱。从公告来看,这些大股东们宣布股份锁定的延长期是比较短的,大多都截至年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大股东不希望集中减持压力对其持有股份市值造成较大影响,而另一面或暗含着其仍希望股份流通的意愿。因此,我们认为这32家创业板公司的公告作用是有限的,大小非解禁压力对其股价的影响依然存在,除非创业板公司也出现如价值股那样的增持或回购公告。但这些高估值品种可能难以获得产业资本的认同。
支兆华:对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国面临去产能的周期调整,从各国相关阶段的研究看,在传统产业去产能阶段,第三产业增长将显著快于第二产业,新兴产业无论在实体经济还是在资本市场上都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并可能在经济转型后诞生新的主导产业。因此,这一阶段成长股的投资价值大于价值股。
大非解禁高峰势必会增加市场供给,尤其是创业板较高的估值,减持冲击较大,市场估值短期将受到冲击,但是从长期看,解禁并不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因此对于长期看好的优质公司应是不错的吸纳良机。
陈晖:长期看,我们坚定看好成长股。仅就四季度而言,由于市场目前价值类股票整体估值较低,成长类股票估值整体相对偏高,低估的股票有超跌反弹的机会。
10月底创业板首批“大非”解禁,在类型上,创业板解禁几乎为首发解禁;从股东来看,10月份市场将首次出现创业板大股东解禁;从行业来看,机械设备、医药生物行业是解禁的主力。创业板相对解禁压力要大于主板和中小板。短期看,解禁在短期内增加了供给,因此,对相应公司的股价总体来讲形成压力;长期看,公司的股价表现取决于公司的成长性。大非解禁是产业资本深入参与市场定价的最好途径,有利于市场估值的理性回归。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缺乏基本面估值过高的小型股面临巨大的回调压力。而一些真正的成长股,可能会出现一些良好的建仓时机。
基金周刊:对跨年度估值切换行情如何看待?
杨凯:我们预期明年可能出现企业盈利见底反弹,那么周期股可能会有一次师出有名的机会。
随着补库存,以及供给端的持续收缩、需求端的逐步回暖,明年周期股的盈利能力和估值都有一次回升的机会。
明年全球的经济周期也可能出现一次反弹,比如在严厉的紧缩之后,欧洲的银行业开始出现信贷扩张,而随着QE3对美国房价的刺激,美国经济明年也会出现复苏,这样可以预期明年会有海外经济周期的反弹。
支兆华:跨年度估值切换认为业绩确定性溢价会带来公司估值的上升,但是在我们看来,公司的业绩和估值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跨年度估值切换已经在这种预期的不断调整中持续进行,阶段性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陈晖:今年以来,行业之间的分化很大,此消彼长后,目前总体来讲,医药,电子,消费,环保新能源等估值维持在历史高位,银行,煤炭,机械等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这种估值有其一定合理性,背后是行业成长和景气度的不同。短期内,这种乖离度拉得太大的话,在一些因素例如政府投资加大力度等的刺激下,随时可能出现一定的估值切换。
四季度关键词
穿越周期
基金周刊:节后最有投资价值的板块或品种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杨凯:节后还不能直接看到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反弹不会因为基本面数据的改善,而更多是一种预期,尤其是8月份极坏经济数据造成的超跌之后的修正。因而进攻性质的板块,可首选与指数最相关的非银行金融,其次则是超跌反弹的周期类。
没有期货交易的商品比有期货交易的商品更反应实际需求,如果观察到铁矿石、煤炭、水泥等没有期货交易的商品价格能继续回稳,则可加大周期类的配置。防守性质的板块,则可选择银行和零售。
支兆华:从目前情况看,经济转型期面临增速下台阶和波动性加快的双重风险,因此,投资板块应当立足长远,在经济基本面弱于以往周期的背景下,穿越周期属性的医药、食品饮料、餐饮旅游等稳定类行业,证券、保险、环保和文化传媒等行业代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都值得长期配置。
陈晖:基本面看,拉动经济向上的主线仍不清晰。出口、投资与消费中,我们观察到失业和降薪的现象在三季度开始加剧,消费的增长具有不确定性;欧洲经济在三季度继续衰退导致我国出口维持低增长的概率较高;只有投资主线看起来相对稳定,因为地产和制造业的投资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而铁路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政府投资能够部分对冲其他投资的下滑。
短期来看,季末资金面紧张,机构投资者谨慎。从2000 年至今12 年期间历年国庆前1 周的涨幅情况来看,7 跌5 涨。并且熊市年份下跌的概率更大。说明长假前市场参与度较低,谨慎选择持币过节的动力较强。今年国庆前的短期资金更为紧张,这样会吸引资金进入短期的理财产品市场,更显股市资金的紧张。
中期来看,一方面4 季度正值5800 亿的解禁市值高峰,特别是伴随着创业板首批28 家上市公司的全流通,无疑会引发市场对于产业资本减持的担忧,目前创业板的下跌显示了这种担心。
因此,我们认为四季度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一些能够穿越经济下行周期、盈利增长确定的行业和企业,特别是放眼2013年盈利仍然可以稳定增长,估值合理的企业。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电子,消费,环保新能源行业。另一方面,前期投资项目的逐步落实开工导致市场对经过大幅下跌周期类行业有所预期,可能也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性机会。同时,对盈利增长不持续、缺乏核心竞争力、估值偏高的一些小型公司,要尽量回避。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