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做大”能力拷问 银行系也有无奈
2012-10-11 10:20:47 作者: 来源:理财观察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业绩是一种能力,做大也是一种能力,是更关乎基金公司生存质量并足以反映其他深层次问题的能力。
而这两者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向来剪不断、理还乱。
对于靠收管理费的基金公司而言,规模和其盈利水平直接相关。熊市这一块试金石,不仅考验着基金经理的业绩真本事,更一举决出运作规模的绝顶高手。
芝麻变西瓜幻象
单纯从数字来看,过去三年之中民生加银、摩根士丹利华鑫和新华基金是规模增幅最大的三家基金公司,规模增幅分别为433%、392%和326%。(规模数据时间截至2012年6月30日,下同)
绝对的数字对比并不总有足够的说服力。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上述三家基金公司同期规模虽然增幅很大,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其初期的MINI规模不无关系——期初时,它们都只有一二十亿的规模,甚至在强劲增长之后的整体规模仍旧小小。截至6月30日,上述三家基金公司的总规模分别是77.18亿元、104.64亿元和75.04亿元。
另一个共同点是,上述三家公司新增的规模相当大程度上来自于新发基金。
民生加银的规模主要来自于今年4月成立的民生加银信用双利债券。该基金首募50.89亿元,到二季度末规模为50.95亿元,占整个公司规模的66%。由于之前尚未打开申赎,所以这只基金今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个规模尚且还是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若剔除掉这只基金之后,民生加银这三年的时间内规模的增加微乎其微——三年期间,民生加银发行的5只股票型基金首募的规模加起来有80多亿元,但当封闭期结束后被大量赎回,对规模贡献小小。
而在业绩方面,民生加银旗下基金亦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表现。目前在运作的基金中,成立时间超过一年的基金没有一只净值在1元以上。
新华基金的规模爆发更多的源自其在2009年的良好业绩。2009年二季度末新华基金还只有2只基金——新华优选成长(点评)和新华优选分红(点评),当时的规模分别为13.99亿元和3.64亿元。但是当年这两只基金涨幅高达114.96%和99.73%,到年底时基金规模分别暴涨至约30亿元和20亿元。目前,这两只基金的规模依旧分别有40.18亿元和12.88亿元,是整个新华基金最大的两只基金。
有趣的是,此后新华基金似乎仍不急于通过新发基金来增加规模。最近三年里面,新华基金一共发行5只基金,而这5只基金全部是发行难度最大的股票型产品,由于市场环境的不配合,这5只基金总募资规模只有42.28亿元。
摩根士丹利华鑫的秘密武器在于大摩资源 ,作为摩根士丹利华鑫旗下最“厉害”的基金,该基金因为良好的既往业绩,2005年成立以来规模累计增长将近400%,如今其39.21亿元的规模占了公司整体规模近四成。
不过,过分依赖这只基金也是摩根士丹利华鑫的一个问题。
另一只股票型基金大摩领先曾在2010年有过不错的表现,但是在前任基金经理项志群离开之后这只基金的业绩就没能延续。
此外,2009年摩根士丹利华鑫曾发行了一只大摩消费基金,首发规模达37.57亿元。可惜,到今年9月6日该基金净值仅为0.6968元。在大量资金被套的情况下,基金的规模倒是减少的不多,还有21.28亿元。
产品蹊径
同样是小基金公司,天弘基金的发展颇有些异类。和很多基金公司靠偏股型基金做大规模所不同的是,天弘基金的规模基本上都是靠债券型基金做大。
截至二季度末,天弘旗下有8只基金,其中就有3只债券型的产品,而这三只基金总规模达到了85.47亿元,占总规模的66.34%。
靠做大债券基金,天弘基金的规模从2009年中期的40.27亿元增加到128.83亿元。
天弘最早的债券基金是2008年4月18日成立的天弘永利,这也是该公司的第一只基金,首发规模只有6.85亿元,但是到今年二季度末,该基金规模高达33.72亿元,是天弘旗下最大的基金。
天弘永利的做大只是在最近这个季度,今年一季度末,天弘永利的规模还只有7.36亿元,短短一个季度的时间增加了20多亿元。而实际上,天弘永利一直以来的表现并不非常好的,2009年只有0.57%的收益,排在同类基金的后1/4;2010年虽然收益达到了5%,但是当年债券基金普遍表现很好,天弘永利也还排在后1/2.2011年债券普遍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天弘永利还是颇为抗跌的,下跌1.32%,排在前1/2。今年的表现也尚可,目前收益率5.46%,排在前1/2.
在某网站的主页上,一位网友对这只基金的评价是:“盈利能力中等;波动较小,处于同类型基金平均水平之下;风险较低,处于同类型基金平均水平之下。”
天弘基金的债券业绩更大程度上被体现在天弘丰利和天弘添利两只分级债券基金。截至9月10日,天弘丰利B和添利B净值分别为1.2708元和1.132元,两只基金的成立时间分别是2011年11月23日和2010年12月3日,首募规模分别约为16亿和29亿份。不同于天弘永利,这两只分级债券基金均为封闭式基金 ,不开放申购赎回。
天弘基金并不是孤例,近年以来,一招鲜吃遍天的产品神话不时上演。
华泰柏瑞则在今年发行沪深300ETF获得了200多亿元的规模,公司总规模立时倍增;此前业绩长期式微的国联安基金 ,则频频发行分级基金如双禧中证100指数分级、双力中小板指数分级等,因配对转换机制、折算预期等因素在募集以后规模不断做大。
业绩催化
财富效应大约是最能催化基金公司规模的武器了。
2009年二季度末华商基金的规模只有96.73亿元,但是到了今年二季度末规模有262.93亿元,规模增加了接近170亿元。
作为一家2005年底才成立的基金公司,华商的第一只基金是在2007年5月15日成立的华商领先企业 。这是一只混合型基金,首募规模达到了30.34亿元。华商的第一只股票型基金华商盛世成长到2008年9月23日才成立,首募规模只有3.85亿元。但是这只基金却对华商基金之后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9年是A股市场触底反弹的一年,华商盛世全年上涨108.18%,涨幅仅次于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点评) ,2010年,华商盛世更是超越华夏大盘成为当年股票型基金的冠军。并且,相比于很多基金公司的业绩分化,2010年华商的3只偏股型基金全都表现的非常出色,涨幅均接近或超过20%。
尽管如此,在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期间,华商发行了4只基金,两只债券型的和两只偏股型基金,债券型基金都有10多亿的首募规模,股票型的华商产业只有9.99亿元,而华商动态则有22.99亿元。
业绩对规模的催化直至2010年底方才爆发。2010年11月9日,华商策略成立,其首募获得了118.15亿元的大规模认购。同期额华商盛世成长也因为业绩良好获得了大量的申购,再加上净值增长,2010年底华商盛世规模达到了126.45亿元,几乎是首募规模的30倍。彼时,只有区区7只基金的华商基金整体规模已经高达417.28亿元,跻身中型基金公司的行列。
可惜的是,华商并未能延续之前的良好业绩,2011年华商盛世暴跌29.10%,排在同类基金的后1/4,华商策略精选也亏损了26.10%,让大量高点买入华商基金的基民全部被套。
2012,华商的业绩仍旧没有起色,而上半年发行的华商主题精选只有4.06亿元的首募规模。截至6月末,华商基金大约有260多亿元的规模。
银行系也有无奈
因为更大的基数,中型公司的增幅没有MINI公司那般耀眼,却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难度。
与小基金公司相比,拥有更多资源的中型基金可以打的牌更多,尤其更以渠道和多发基金是最多使用的两张王牌。
中银基金在2009年年中时规模只有245.97亿元,但是今年二季度末已经增加到521.86亿元,增加了超过一倍。
而在这三年之内,中银基金之前在之前的7只基金基础上又新发了10只基金。这10只新基金也为基金公司贡献了超过100亿元的规模。其中股票型基金对规模的贡献最小,在2011年成立的4只偏股型基金基本上规模都在2、3亿元左右。债券型基金贡献的规模相对较大,中银信用(点评) 、中银双利债券分别二季度末规模分别为23.87亿元和28.62亿元。
中银的股票型产品中,中银中国(点评)的表现也非常稳定,这只2005年初成立的基金累计净值达到了3.356元,2007年-2010年的四年时间里面都在同类基金中排在前1/4,2011年虽然亏损18.68%,但是依旧排在前1/2。今年该基金的表现仍然不错,上涨7.48%,排在同类基金的前1/4。良好的业绩下,该基金规模也相当稳定二季度末的规模达到了30.53亿元,较三年前增加超过10亿元。同期中银旗下其他基金相对业绩略差,中银增长(点评) 、中银策略(点评)等基金的波动较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赎回。
这三年以来,对中银规模倍增贡献最大的,是货币基金规模的增加,相对三年之前中银货币(点评)规模增加了191亿元,占其规模增长的绝大部分。
尽管如此,同期中银债券类基金也相当给力:2008年11月3日成立的中银增利(点评)债券的表现一直十分稳定,截至9月10日累计净值为1.2490元,成立以来每年的收益都可以排在前1/2或者1/4,其规模亦从最初的3.38亿元膨胀到45.25亿元。
同样是银行系,因为有最强大的渠道股东做后盾,工银瑞信原本应当较中银更为生猛。
在2009年二季度末,工银瑞信有只10只基金,到今年二季度末工银瑞信的基金数量增加到了24只,比中银基金多发4只基金。但2009年中期,工银瑞信的规模就有487亿元,而到了今年中期,规模增加到了679亿元,但无论相对比例还是绝对数字,均明显落后于前者中银。
在新发基金之中,工银瑞信首募规模一向傲人,但是开放赎回之后却屡屡出现大量的赎回。例如,工银中小盘成长(点评)股票的首募规模达到了23.18亿元,但是现在只剩下了5.80亿元;2010年成立的工银瑞信双利债券首募规模超过140亿元,不过可惜目前只剩下了19.40亿元,最初50余亿体量的工银添颐不到一年规模也已折半。
工银瑞信的相对增长不给力,也在一定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基金的萎缩:三年时间内,工银瑞信有7只基金规模出现减少,大多数减少的都是偏股型基金,其中工银精选平衡和工银红利(点评)分别减少32亿元和23亿元。
与中银基金不无类似,工银瑞信规模增加贡献最大的仍然是货币型基金,三年之内,工银货币(点评)规模增加了接近60亿元,也因为它的贡献,工银旗下2009年中以前成立的10只老基金在三年内规模得以基本保持均衡。
同为银行系的招商基金的情况和这两家比较类似,规模从三年前的378亿元增加到562亿元。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