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投行改革大浪淘沙:“花瓶保代”云端坠落

2012-10-19 10:43:28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从“双人双签”的保荐代表人签字权放宽,到保代注册行政许可取消,再到未来预期的保代考试难度降低并增加考试次数,这个令人艳羡的“金领”群体进入门槛大幅降低,薪酬也正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中华PE:

从“双人双签”的保荐代表人签字权放宽,到保代注册行政许可取消,再到未来预期的保代考试难度降低并增加考试次数,这个令人艳羡的“金领”群体进入门槛大幅降低,薪酬也正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在这一轮保代监管思路的变革中,受到冲击最严重、身价贬值最快的会是哪一部分人?多位圈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养尊处优的“花瓶保代”们或首当其冲。

小券商中养尊处优的“花瓶保代”

所谓“花瓶保代”,多存在于保荐水平较为落后、项目储备严重不足的小券商中。这些券商虽然项目承揽和保荐方面没什么作为,但为了达到保荐机构最低要有4名保代的要求,而“供养”着一定数量的“花瓶保代”,以装点门面。

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申请保荐机构资格,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符合保荐代表人资格条件的从业人员不少于4人”。

“与大中型券商不同的是,小券商的保代薪酬结构呈现出固定收入高于同业水平,签字费等业绩提成保持行业平均水平的优势格局。这也就吸引了一部分乐得清闲的保代前来,拿着百万年薪,却可能好几年都没做过一个项目。” 一家上市券商的投行负责人表示。

“当然也有在大中型券商浑水摸鱼的,但这是极个别的情况,其所在公司的管理体制、考核体系、薪酬结构、竞争环境等因素都决定了这样的保代很难生存。” 这位投行人士补充道。

以保代人数正好达到4人“温饱线”的英大证券为例,该公司自2011年3月注册为保荐机构的一年半时间以来,仅做了5单债券项目,目前也无“获得受理待审核发行”的IPO项目。4名保代中,黄山为首批保荐代表人,先后在东北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三家券商工作过,却未给一个IPO或再融资项目签过字。刘会霞在国信期间仅有的两单首发项目,都不予核准,也是“颗粒无收”的状态。

而2012年刚刚获得保荐资格的天风证券,其4名保代也呈现类似的状况。首批保荐代表人李毅从业10多年来先后在6家券商中辗转,却只做了一单非公开发行的项目,其他几名保代也都存在频繁跳槽和项目遭撤回或被否的情况。

总体来看,这些“花瓶保代”的特征是,大多有频繁跳槽的经历,此前几乎不做项目,或是项目保荐质量较差。在获得高昂的“转会费”后,安定在一家小券商拿百万左右的固定高薪,对于承揽保荐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顶着职务光环“不务正业”

根据投行人士反映,还有一些“花瓶保代”顶着职务头衔却时常“不务正业”。

“据我所知,我们公司每个保代在外面都有自己的投资公司,当然都是以亲友的名义代持。保代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份副业。”一家保代人数不足10人的华南小型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保荐代表人这个光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寻找项目资源,或自行入股,或充当资金掮客,以获取利益。

该人士同时表示,其所在券商往往多在项目前期介入做财务顾问,临近上市阶段,便将项目转手其他券商做保荐人,有券商过小的原因,也有保代希望利益避嫌的考虑。

而近日监管层的连番改革,扭转了以往保代“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趋势下,这批人终将浮出水面。

“对他们来说,原来被公司宠着、被高薪养着,其中有一些人已经对做项目很生疏了,突然被推到台前重拾项目加入到投行激烈的竞争中去,就犹如突然从云端上掉下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有资深保荐代表人如此形容,他认为,在回归本原以后,最终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花瓶保代”这个群体终将瓦解。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