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保代“香饽饽”终结:“不上班只签字”成追忆

2012-10-24 09:33:09 作者: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前段时间在和一名注册不久的保代聊天时,他感叹保代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IPO排队时间太长,降津贴是大势,有项目在手的还好,以后没有项目的,日子更不好过;以往常联系的猎头,最近也不联络了。

中华PE:

前段时间在和一名注册不久的保代聊天时,他感叹保代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IPO排队时间太长,降津贴是大势,有项目在手的还好,以后没有项目的,日子更不好过;以往常联系的猎头,最近也不联络了。

然而,回到几年之前,保代还是绝对的“香饽饽”。举个例子来说,据笔者所知,有一名保代跳槽到一家急需保荐人的小券商时,条件是“不上班,只签字”,但实际上,这位保代在这家券商的2年间,一单项目也没有做,出现在公司里的时间总共加起来不到1个月,照样拿着百万年薪。当然,这位保代也很忙,他在“工作之余”报了一家学校开设的导演课程,专心研究第三产业。这位仁兄的事迹,让刚入行的年轻人羡慕不已,不过在保代圈内,这样的事并不鲜见。

《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根据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公开的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在证监会网站有记录的2226位保荐代表人中,有501位保代自注册以来没有负责过任何项目,约占全部保代人数的23%。如果说新注册不久的保代没有项目情有可原,但其中还包括不少2009年之前注册的保代。

根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76家券商共有10216名投行从业人员,包括保荐人、准保和一般投行从业人员。保荐人占总体投行从业人员的比例在22%。这意味着,平均5个投行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保代,加上目前大量准保和未来几年通过保荐人考试的人员,可以预见未来保代这一群体将迅速膨胀,甚至出现过剩现象。

今年3月16日,证监会发布文件,明确实施“2+2”模式。即在现行两名保代具体负责一家发行人的保荐工作,可同时在主板和创业板各有一家在审企业的基础上,调整为允许同时在主板和创业板各有两家在审企业,这也意味着每个保代可在同一时间签字的IPO项目多至4家。这一举措的推出,更是为本已出现过剩势头的投行加了一把火。专业能力不过硬,项目承揽能力技不如人的投行和保代,无疑面临更大的压力。

从目前行情来看,刚入行一到两年的投行从业人员年薪在10万—15万;准保40万左右;保代的薪酬基本都在百万以上。今年以来由于IPO速度放缓,投行人力成本压力凸显,近期有部分券商甚至取消保代津贴。

笔者认为,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是件好事。近年来,正是由于保代的稀缺,才造成部分保荐人不负责、不尽职的现象出现。单签变双签后,优秀保代的业务量、收入会有所增加,简单算一笔账,加上项目的奖金、签字费,优质保代的年收入将在500万元以上,充分发挥 “能者多劳”的优势。而一些相对各项业务能力较低、不尽职的保代,在津贴取消、保荐人牌照贬值的大环境下未来收入将进一步下降。

关键词:饽饽终结上班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