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市IPO惨淡:投行转型应对变局
2012-10-29 08:39:57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信证券取消保代津贴,中金公司投行部门“裁员”等消息,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投行业在A股持续低迷、IPO进程显著放缓的环境下业绩惨淡、举步维艰。而投行业调整业务结构,探索业务转型已势在必行。
投行IPO收入减半
在2009年IPO重启和创业板开闸后的几年时间,伴随着市盈率和超募情况的“高歌猛进”,投行的IPO业务也是费率高企,收入丰厚,一度所向披靡,风光无限。然而,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市盈率逐渐回归理性,IPO发行审核明显趋缓,投行的IPO收入萎缩严重。
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1年全年IPO合计募集资金2681亿元,而今年以来的募集规模仅为991亿元。与此相对应的是,2011年全年投行合计获得IPO承销保荐收入超过130亿元,而今年目前为止仅54亿元。
业内人士预计,投行的发行保荐费率虽然没有下调甚至有所微升,但募集资金规模则较去年大幅下滑,今年投行IPO收入整体规模或将较去年萎缩50%以上。
今年以来IPO业务表现最突出的三家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和广发证券,市场占有率均较去年都有大幅提高。中信证券以保荐承销15家IPO项目,合计募集资金170亿元,获得市场份额为17.17%。国信证券共保荐承销22家企业上市,合计募集资金168亿元,市场份额为16.97%。广发证券也从去年IPO募集资金第九位跃至第三。但受市场情况影响,上述三家领先券商的保荐数量和金额都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投行的IPO和再融资业务收费已经越来越低,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将会成为常态,不会再上去了。”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
转型势在必行
不少券商人士表示,在国内投行集体降薪裁员的趋势背后,折射了IPO市场低迷的环境下,投行被迫调整业务结构、集体探索业务转型的行业生态。
从今年的券商承揽项目情况来看,IPO不济,债券承销获得投行重视,投行今年以来的债券发行数量已较去年全年增加了近50%。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投行合计承揽债券发行数量为822个,去年全年仅为449个。其中,国开证券以承揽62个的“黑马”之势居首,国泰君安和中信证券分别以56个和54个紧随其后,而上述三个券商去年的债券承揽数量为8个、38个和23个,增势迅猛。
据记者了解,在一些券商中,以前专司IPO项目的保荐代表人近日的工作内容却侧重中小企业私募债项目承揽、“新三板”项目申报等。“公司的不少IPO项目都卡在会里,预计年内难以发出。为了今年的业绩考虑,公司对各个投行事业部都摊派了任务,要求承揽一定数量的私募债和新三板项目。”一家上市券商的资深保荐代表人向记者表示。
“现在投行的玩法和以前真是不一样了,长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对企业和投行带来的价值会更大。”上述人士认为,尽管目前投行的承销比重在下降,但由此带来一些衍生性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包括私募融资、债券发行、场外交易、市值管理、大宗交易、过桥贷款、收购兼并等等都大有机会,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大投行”的概念。
在10月26日召开的“第一财经·中国资本力年会”上,国信证券副总裁胡华勇也对投行未来发展提出了类似的几个转变方向,要以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更多元的服务手段,更加多层次的场内外服务的体系,更好地为企业做好全方位市场服务,而不仅仅是IPO。
他认为,首先,投行应从“保荐”转向“保荐加销售”,向更具有交易资讯能力的方向转变。其次,要做“股票加债券”的投行。第三,是由“项目投行”转向“客户投行”,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从企业想进入资本市场开始,就提供一系列的服务。第四,是从交易所场内转向场外。
“我最近看了一个研究报告。美国企业过去十年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通过IPO和并购各占50%。海外成熟市场大投行的整个盈利模式和为企业服务的手段,不仅仅是在交易所场内完成交易,大量的交易是场外实行,而且是针对性的,仅仅针对有特定投资的发行来执行,这个也应该是我们的方向。”胡华勇说道。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