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压保代 投行转型忙
2012-10-29 10:49:19 作者: 来源:中国经营报(北京)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一场投行薪酬变革的飓风,正席卷整个券商行业。
10月24日下午,中金公司正式启动对投行部门的裁员计划,预定裁员40人,约占投行总人数10%。同一天,网上传中信证券继取消保代津贴后开始实施裁员计划,裁减比例超过20%。据接近中信证券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确实存在人员变动,不过30%的比例不实。
在业内看来,中信取消保代津贴、中金裁员是一个明显信号,后续将会有更多的券商为控制投行成本,采取降薪、裁员等一系列措施。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华泰联合、兴业、齐鲁、广州等一批券商已经在投行业务条线启动降薪机制,取消或者大幅降低保代津贴。而广发、招商等券商则准备在年底跟进降薪风潮。
“券商行业集体降薪行动背后,既反映了保代体制的变革,同时也折射了IPO市场低迷的环境下,投行被迫调整业务结构、集体探索业务转型的行业生态。”深圳某大型券商高层直言,降薪已经成为行业当前的集体行动,预计裁员风潮同样很快来临。
降薪、裁员潮起
投行部门降薪、裁员的风潮近期在整个券商行业开始发散。
10月24日,网上传投行中的贵族中金公司正式启动对投行部门的裁员,总人数大约30人。不过,随后有消息称裁员总人数约40人,主要集中在投行部门,占比为10%。对于裁员的消息,中金公司回应称,“裁员属于公司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方便对外披露具体人数”。
中金公司并非第一家对投行业务进行收缩的券商。10月24日,投行红娘-Gretchen 微博透露,中信证券继取消保代津贴后,开始实施裁员计划,比例超过20%。
记者求证发现,10月15日中信证券发布通知取消保代每个月2万元的常规津贴,目前仍存续的在审项目和持续督导项目对应的保荐代表人津贴则没有取消。不过裁员的消息没有得到中信证券官方证实。
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都属于投行业务排名靠前的大券商,由此他们降薪、裁员的消息引起行业密切关注。但其实,华泰联合、齐鲁、兴业等一批券商亦在近期启动了降薪机制。
据了解,华泰联合在9月取消了保代非签字津贴。调整后,保代津贴税后减少2万~3万元,最多税后减少达4万元。降薪政策下,有七八名老保代出走。兴业证券投行部门也对保代津贴进行了调整。之前,兴业证券保代无论是否有项目在审核阶段,均享受统一保代津贴,为税前五六万元左右。调整后,无项目保代的津贴变为税前2万元,有项目保代的津贴为税前4万元。
一批中小券商也开始降低保代津贴,例如齐鲁证券将保代每月的津贴降低30%,从税前8万元降至6万元,广州证券保代签字津贴由税后120万减少为80万,南京证券的保代津贴由税后变为税前。业内人士预计,保代降薪的风潮还将在整个行业蔓延。
取消保代津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在国内蔓延开来。据记者了解,多家券商酝酿取消保代津贴。“公司保代每月津贴是5万~8万元不等,这笔收入在2013年1月就不再发放,但项目签字费将会提高。”广发证券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中期工作总结会时,相关领导就表示公司不会是行业第一波降薪,但只要市场降薪,肯定也会跟进。
来自平安证券和招商证券的投行人士均表示公司方面已经有取消津贴的说法,但还没有发布正式通知。“南派券商的风格是市场化,不会成为降薪第一家,但也不会是最后一家,肯定会跟进。”某大型证券投行人士称,取消固定津贴外,公司还会保留签字津贴,即项目在会期间,相关保代依然可以有每月2万~5万元不等的收入。
不堪重负的成本压力
伴随着一家家券商启动降薪机制,外界一直将关注的目光集中于降薪的比例。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投行的整体降薪行动,并非简单地应对过冬,而是保代薪资结构的调整。
据了解,保代收入分为固定和浮动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为两三万元,津贴为4万~10万元,这两项加起来是固定薪酬,业内称之为保底收入。而浮动部分则包括项目签字费、项目提成和年终奖。
取消津贴之前,保代薪酬的结构模式普遍是高底薪低签字费。以华南某大型券商的薪资结构为例,固定收入(工资加津贴)150万元,每做成一单项目的签字费是30万~40万元。这意味着即便公司没有项目收入,投行每年在一位保代身上的固定开支就高达150万元。假设一家中型公司养着20位保代,这笔开支就是3000万元。
但在今年整个IPO市场萎缩50%的情形下,几千万元的开支成为投行不堪重负的成本压力。以一家中型券商为例,该公司投行部约120人,其中保代30名,该投行部门一年基本运营成本费用至少要4500万元。而要收回成本,一年至少需要做4个项目。但截止至10月19日,今年承揽IPO项目在4单以上的券商仅有12家。
从券商半年报数据也可以看出投行部门入不敷出的状态。东吴证券半年报显示,公司投行部门上半年营业支出9535.42万元,营业收入仅有4232.21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6.5%;兴业证券上半年投资银行业务营业收入3510.44万元,营业支出却高达5354.06万元。
高昂的成本支持让各家券商都难以承受。于是,业内多家券商开始对薪资结构进行调整,降低固定收入,提高项目的签字费用。
“取消每年72万~100万元不等的津贴,将保代签字的收入由30万元提高至80万元。”深圳某大型券商高层称,如此一来,有具体参与项目承揽、承做的保荐代表人总收入不会减少,但不积极参与项目的保代,总体收入则会被降低。
“薪资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鼓励保代多干活,多到一线去抢项目。让项目多、多干活的保代多拿钱,没项目的保代就少拿钱。”前述券商高层称,公司对投行薪资结构进行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是降低公司高昂的成本。
这位高层举例说,目前公司养一个保代的平均成本高达300万元,其中固定收入为150万元左右。假设一家券商养着20位保代,在没有项目发行、公司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券商也要承担3000万元的成本。但进行薪资结构改革后,假设保代没有项目,公司的固定开支将可以下降至1500万元。
投行转型进行时
保荐代表人收入在投行乃至整个券商行业中畸高是最近5年的行业惯例,而今年整个行业开始大幅降低保代收入,主要原因在于保代体制的改革以及整个投行业务的转型。
“过去的保代是稀缺资源,是公司的资格和牌照。各家券商都在争抢,这使得很多保代不干活,只在项目上签字就能拿三四百万元收入。”
但如今,整个保代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彻底发生改变。广州某小型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直言,投行收入缩减、保代过剩,使得保代供大于求,降薪成为必然。
据证监会网站披露,截至10月12日,共有819家公司IPO在审:其中,420家在反馈意见阶段,占比为51%。项目堆积背后,使近一半保代处于闲置状态。记者统计发现,目前1157名保代保荐了773家在审项目(剔除47终止审核项目),而证监会登记的保代人数为2226人。这意味着保代的整体利用率只有52%,有1069个保代手上没有IPO项目。
除IPO放缓、保代过剩外,证监会放宽保代签字项目限制,保代注册资格下放至证券业协会,成为压倒券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2月,证监会将保代可同时签字的IPO(首次公开发行)项目,与从此前的2个扩展到4个。10月中旬,证监会已经取消了保荐代表人的审核,注册已转至中国证券业协会。“这对投行是重大的转折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保代涌入,保代的薪资持续降低将是大势所趋。”深圳一位投行人士如是称。
除了保代市场的供求格局的改变,整个行业集体降低保代薪酬甚至采取裁员策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与投行部门转型有关。
“现在整个IPO市场遭遇寒冬,公司对IPO业务重视程度不如以前,各家投行更多的是寻求债券、并购重组业务的发展。”深圳某上市券商投行人士称,公司今年对投行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提高了再融资以及并购重组项目的提成比例,整个收入分配机制向这两块业务倾斜。
而招商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谢继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招商证券积极调整战略,大力发展债券及并购重组业务。“公司债、收购兼并和私募债是未来投行调整的方向。对于这几项新业务,我们今年在激励机制和人员机制方面都增加了投入,例如改变公司债业务的激励政策,鼓励团队积极开拓客户资源。”
而投行业务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凸显保代过剩的现状。
“公司债和并购重组是各家券商鼓励发展的方向,但这两块业务并不需要保代签字。同时,IPO项目进展非常缓慢,这意味着很多公司不需要数量如此多的保代。”深圳一家以中小型项目为主的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投行部门面临转型,公司重心转移,人员也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与改变。一些没有承揽或承做项目能力的保代,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改变,就将面临被淘汰。”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