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优雅的投资人
2012-10-29 12:10:26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光明的我清楚地知道借贷炒股是要不得的行为,但隐藏的我却表示不借的话便无翻身机会,因此人可能便会选择借贷。假如当事人没及时自制,慢慢习惯了用借贷来炒股时,盲目的我便会壮大。
别以为投资与管理财富只是数字上的游戏,人心与人性从来在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诚然,买与卖,投入还是撤离市场,每个投资的决定都可以有相当的系统性。因为作为一位成熟而严谨的专业投资者,我们只能静静地等待和观察市场的变化,不能改变市场规律,也不能操控市场。可是,自我形象和人性中的贪婪、恐惧往往驱使我们错误地估计市场的变动、自己可承受的风险。所以检视自己的心性是成为严谨的专业投资者的不二法门。
不论你是哪一类型的投资者,都一定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你我的投资决定都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如何才能重塑自己的价值观,使自己不偏离投资的正确道路呢?答案很简单,一切尽在投资路上对得与失的看法。其实,投资生涯中的成与败,仿如一个自我转化的历程。这个过程就像大自然的动物一样,会经历脱皮、换毛的过程。投资者的成长路也如出一辙。然而,有所不同的是,投资者经历的转化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在投资前先了解自己
在学习运用自我导航系统前,我们应先知道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杨先生是一位小学教师,他与任职于银行的妻子结婚三年,一直保持储蓄的习惯,虽不算富有,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生在小康之家,对生活的要求向来不高,加上对投资一窍不通,所以从不沾手于其中。相反,他的妻子却是个热衷钻研股票买卖的人,而且一直希望过更优越的生活。妻子的渴求与自身成长背景有关:她出生在低下阶层,从小看着父母苦于生计。对于妻子参与投资买卖,杨先生也没有反对,只是不时提醒她量力而为,别过分沉迷。两人在这方面的价值观虽不同,却一直相处得很好,并计划生儿育女。
没料到就在这段时间,杨先生竟发现妻子因为“炒展”(即保证金)而将储蓄通通输掉,并欠下一笔债务。他并不介意钱财上的损失,但是妻子那若无其事的态度令他感到愤怒。他问自己,一个成年人怎么可以这样不成熟和不负责任。他甚至气得想离婚,却又明白爱包含着宽恕,因此感到矛盾不已。
很明显,杨先生发现妻子投资失利后,心情陷于正负的拉扯之中。他只注意自己的感受,只会埋怨与控诉,看不见妻子的难处。但究竟是什么导致妻子有如此的决定呢?也许,我们可以借柯尔博格的理论来说明。
柯尔博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无律期、他律期和自律期。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根本连控制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只会按自己的需要而做出不同的行为,是纯粹的以自我为中心。等我们进入幼儿园的年纪,便会开始明白人与人之间有些事可以做,有些却不能,否则会被责罚,然而未必知道不能做那件事的原因,只是敬畏权威,所以称为他律期;到我们再长大一点,一般是到了青春期的阶段,我们便开始建立自己的判断,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但要记住,以上所说的,是以一个人的人格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作为前提的。
可惜,并非所有人的发展都是这么顺利,像杨先生的妻子,很可能就是在需要建立他律时期的阶段,没有人作为她的榜样,使她无法好好发展,无法顺利进入自律期。因此,到后来要面对各种问题时,便不懂得去判断是非,加上身边又没有可信赖的人给予意见,于是便再退一步,无律地随自我的感觉而行。柯尔博格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没有某种道德行为,只是因为他没有达至某个道德水平。”
当我对朋友做出这样的分析时,他对妻子开始多了一份体谅,明白自己其实是不应该责怪她的。朋友也表示可以想象得到,在她经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那种没有方向、左摇右摆的痛苦,应该曾使她深受折磨。认清了这一点之后,他对太太的接纳又多了一点。
检视自己的投资目的
大家是否听过“乔哈里资讯窗”(Johari’s Window)?当中提到每个人都由不同的四部分所组成,我称之为光明的我、隐藏的我、盲目的我和黑暗的我。
(1)光明的我——是人己皆知的部分,是坦白而开放的,我们会毫无保留地让别人认识这部分,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够做到乐意地接受批评;
(2)隐藏的我——是自己知但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可以说是一个秘密的部分,通常包括自己的软弱、缺点、过失、不良动机或负面想法。若然这个“我”不断地长大,人便容易变得难以捉摸,会因为经常要掩饰自己不可告人之处而变得虚伪;
(3)盲目的我——是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自知的部分,代表一个人的偏见和无知,常被一种根深蒂固的非理性想法支配着思想和言行。当这个“我”逐渐扩大,人便会趋向自我封锁,不肯开放去接受新理论和新事物;
(4)黑暗的我——是自己和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是一个最难捉摸的“我”,除了有时会在梦境中或心理分析时不经意流露之外,不单是别人,就算连自己也不会知道。如果这部分的“我”不断扩大,最终便会变成一个精神病患者。
那么,上述所说的与理财、投资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里面的不同部分,会经常进行内在对话,影响着我们的决定,我们也经常聆听到那些对话,只是不注意而已。让我再以借贷炒股为例,相信大家会更易理解。光明的我清楚地知道借贷炒股是要不得的行为,但隐藏的我却表示不借的话便无翻身机会,因此人可能便会选择借贷。假如当事人没及时自制,慢慢习惯了用借贷来炒股时,盲目的我便会壮大,从而建立了一种想法,例如,借贷炒股本是平常事,很多人也会这样做,然后慢慢成为习惯。有一些极端的例子,到后期更会演变成病态,越借越多,甚至以为亏掉可以再借而漠视风险。
然而我相信,这四个我是可以凭借我们持续的自我探索而一一发现,并做出转化、成长和改变的。
第五个我,我称之为整合的我。但要达到这阶段,一定要将我们在工作、职业、贡献、影响力、忙碌、权力、财富、自由、成就、幸福、对象等各部分的价值观整合,并找到生命的核心才可。当我们将那些未被释放的内在特质找出来,跟本身的特质共融,从而发展出所谓的第五个我,便能令人生变得更加内在和谐、表里一致、率性、有层次和深度,并产生一份赤子之心。
别败给非理性信念
要成长,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哪部分需要成长,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大部分人都不是天生拥有健全人格或者分裂人格,性格多半是发展出来的,我们做怎样的选择,便引来怎样的后果。
台湾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南琦提出了八种认知扭曲的现象,值得我们去警醒,我将之总结并尝试提出一些在投资时常常出现的心理例子,希望让读者们更易明白。
(1)思想二分化:把所有事情都看成只有对错、好坏、有无,绝无灰色地带。例如,一个投资者认为不管他有多尽力,但若在一周结算时无法获利,他便是一个失败者了。这种思想的方法会令人缺乏弹性,因此容易对自己或对市场失望,也会常怀着很大的压力。
(2)无理的类化:有些人会对事件以外的问题作无理的联想。例如,一个投资者错估市况而亏损,他便会想一定是自己的眼光有问题,因此在工作上也失去信心。可能两者之间是毫无关联的,但他们还是会自然地联想在一起。
(3)武断的结论:在还未核实之前,便已妄下肯定的结论,甚至之后有人证明给他看事实并非如他所想,他也不会相信。例如,一个人读报获悉有银行经纪误导股民购买结构性产品的新闻,他便认定所有经纪都是骗子。
(4)自我中心化:这种人会把一些明明与己无关的事都归咎到自己头上。例如,上证指数接连大跌,使一个基督徒最近的投资接连失利,他便想一定是自己近来犯了某种罪,故被上帝惩罚,并连累了他人。
(5)夸张或自贬:一些人有时会过度夸奖自己,有时又会过度自卑,比方说,不少对股票市场一窍不通的人,某次随报章的股评家意见投资获利,便视自己是专家。一个投资者明明做足资料搜集才做出投资,但到获利时却坚称不过是运气使然。
(6)错误标签:因为自己做了一些错事,便为自己贴上某个标签。例如,一位投资者打算在价格合理区的低位吸纳,没料到其后股价再下泻,他便责怪自己太冲动。这个“冲动”的标签,影响了他其后处理资产组合的信心。
(7)选择性负面聚焦:有些人习惯性地只注意自己负面的部分。例如,一位投资者在全年的交易日中,只有两三天失手,他却耿耿于怀地说令那一年蒙上了污点。
(8)灾难式思想:遇上一点挫败便感到绝望,或是将没发生的事联想为结果,例如,金融海啸来临,便认为自己将随时破产。
大家不要轻看上述种种负面思想的影响力,根据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我们对事情的思考方法影响着我们的反应,而我们的反应又会带来新的结果。所以,假如我们不放下这些分裂人格的思想包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会延续下去,而且越来越深远。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