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保荐代表人:褪色的“金饭碗”

2012-10-31 10:25:07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还没过上好日子,寒冬就来了!”去年刚拿到保荐代表人资格的李东(化名)一脸无奈。引发李东感慨的是投行业中被称为“贵族”的保代,如今的“金饭碗”开始褪色。

中华PE:

“还没过上好日子,寒冬就来了!”去年刚拿到保荐代表人资格的李东(化名)一脸无奈。

引发李东感慨的是投行业中被称为“贵族”的保代,如今的“金饭碗”开始褪色。因投行收入下降和制度变革,多家券商开始向保代的天价薪酬“开刀”。

今年3月证监会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将进一步放开保代的保荐数量,两名保代被“允许同时在主板和创业板各有两家在审企业”。

“双签意味着保代的市场供给突然增加一倍,影响肯定很大。”上海某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分析,“说不定以后还有政策出来。”

“理论上,两个人在一年内可以做四个项目,但其实操作中基本不可能。”上海某券商投行部总经理认为,监管层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拿掉保代身上作为项目通道的特权。

业界普遍认为,经历过去几年新股快速扩容、“三高”、业绩变脸等诸多问题后,实行8年的保荐制度将迎来一次重大改革,新制度的目的是让行业更加市场化、不养懒人。

一种坊间说法是,保代资格考试将下放至证券业协会,保代资格将可能沦为与证券从业资格一样的“鸡肋”,而维系保代百万年薪的签字权也将化于无形。而且,签字权的放开直击保代的“七寸”。

在券商人士看来,一旦这样的特权被拿掉,首先受到影响的将是保代的身价,而此前保代的天价薪酬几乎是各大券商“心中永远的痛”。

保荐代表人制度运行了将近8年,造就了一个独特的保代群体,业务经验不足的年轻人擅长考试,在保代稀缺的年代,他们靠资格吃饭,工作几年达到年薪百万不是难事。

实际上,保代数量早已过剩。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在证监会注册的保荐代表人为2241人,这意味着,不可能有足够多的拟上市企业来供保代“消费”,从供需关系角度看,薪酬肯定要降。

“现在保代的转会费最多100万元,甚至没有。而保代的转会费除了补偿原东家之外,所剩无几。”一位资深金融猎头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保荐代表人每年固定的几十万津贴可能不复存在,影响最大的群体是毕业不久的保代。

两位投行高层也证实,保代薪酬确实出现下降,他们也在观望,国内投行开始步入“降薪时代”。

“把手头的项目做完,准备以后出路,希望去一家不错的拟上市公司,当董秘,再持有点股份。”李东说,“等到大家都成大路货了,再转型就难了。”

谈及跳槽以后的薪酬期望值,李东颇为悲观:“肯定无法和现在比,希望年薪能有五十万,最好有点股份。”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