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时代来临 “花瓶保代”钱包“最受伤”
2012-10-31 10:27:03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除了投行业务收入下降外,保代人数的大增也是造成保代资格“贬值”的主要原因。保荐人制度从2004年初开始实施,每个股权融资项目必须由两名保代签字,每名保代最多只能同时在主板和创业板各有一家在审企业。由于一年仅举办一次的保荐代表人考试通过率很低,保荐代表人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稀缺状态。不过,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新规,明确实施“2+2”模式,允许每名保代同时在主板和创业板各有两家在审企业,这也意味着每个保代可在同一时间签字的IPO项目多至4家。这一新规相当于让保代的人数瞬间翻倍,也使保代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10月30日,已完成注册的保代共有2241名,可以最多满足8964个IPO项目的发行,而目前在审的项目不到900个,即使算上未来一年内可能上报的储备项目(200-400个),目前的保代人数也已经出现过剩,这还不包括1000多名准保代。资深金融猎头老周估计,目前可能有一半左右的保代处于“闲置”状态,“他们的薪酬可能最受影响,尤其是一些装点门面的"花瓶保代"。”
所谓“花瓶保代”,是指一些常年不做项目、躺在保代资格上“睡大觉”的保代,多供职于保荐水平较为落后、项目储备严重不足的小券商中,也有一些供职于“大锅饭”风格严重的大中型券商。按照相关规定,证券公司要申请保荐机构资格,必须符合“拥有保荐代表人资格条件的从业人员不少于4人”这一条件。因此,一些小券商为了保住保荐资格,常年高薪“供养”着一定数量的“花瓶保代”。
“虽然这些保代水平不高,但凭着一个保代资格前几年一直跳来跳去,享受着高薪和转会费。”老周透露,有的根本没有在公司上班,只是保荐资格挂在公司名下,也能坐享百万年薪。以前他曾帮不少小券商招聘过此类保代,不过近期以来他明显感觉到券商的招聘要求越来越高了,“花瓶保代”的市场迅速萎缩,转会费不断缩水。“不光得是保代,还得有项目承揽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券商普遍要求保代能带着项目过来,没有项目的很难办。”他预计,一年一次的保代考试很可能从明年起调整为一年多次,通过率也会逐渐提高,未来的保代资格可能会像证券人员从业资格一样仅仅成为一种从业资格,由于制度造成的考试溢价将彻底消失。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