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代大扩容迈向平民时代 超高薪将成历史
2012-11-01 10:39:08 作者: 来源:和讯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随着市场行情的低迷和保荐代表人制度的改革,保荐代表人曾经的贵族光环正在逐步消失,迈向平民化。
有投行人士向和讯网透露,今年12月1日举行的保代考试将大幅提高通过率,并且今后将扩大到每年2考甚至3考。这是自2004年保荐代表人制度实施以来首次迎来的大扩容,“证监会已经下定决心大幅扩大拥有保代资格的人数”,该人士表示。
而早在今年2月,证监会已经将保代可同时签字的IPO项目,从此前的2个扩展到4个,即采用“2+2”的方式,每个保荐项目仍由两位保荐代表人负责,但每位保荐代表人可同时申报的项目由发行部、创业板部各一个扩大为各两个,这意味着保荐代表人供给数量直接提升一倍。不断壮大的保代队伍和有限的新股发行项目,保代资格的含金量将进一步降低。
薪酬过高 券商不堪重负
目前,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令许多投行不堪重负。截至9月底,2241名保荐代表人分布在74家投行中,平均每家投行有保荐代表人约28名。以年薪平均200万元计算,每家投行支付给保荐代表人的薪酬高达5600万元。
与庞大支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如今IPO(首次公开发行)速度下滑,券商投行收入大幅度缩水。
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今年1至9月IPO融资金额为1017亿元,比去年同期2333亿元的融资额缩水56%。今年前9个月沪深两市的IPO数量也只有148单,较之去年同期的228单减少35%。目前,排队候审的拟上市公司近800家,市场消化这些项目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依照目前的IPO速度,显然不可能匹配2241人庞大的保代规模。成本高昂的保代团队,成为很多券商心里的痛,保代薪酬的调整如今也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9月29日,中投证券的投行遭遇人事地震,投行部13位保荐代表人因薪酬问题出走,中投流失了40%的保代。10月15日,中信证券取消了保荐代表人津贴中2万/月基础津贴。华泰联合、兴业证券等多家券商投行部门均大幅度降低了保代津贴,广发证券甚至宣布明年起取消保代津贴,取消保代津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在国内蔓延开来。
此前,太和顾问的人力资本数据咨询业务副总监蒲世林曾对媒体称,“年初,国内几家券商的确想联手降薪,但是谁也不敢第一个站出来,怕保荐人流失,怕承担责任。到了年末,观望的券商开始撑不住了,不得不降薪裁员。”
在政策和行情的双重冲击下下,保代薪酬下降已成定局。
上市就变脸 保荐制度不得不变
实际上,中国的保荐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近年来,上市公司业绩变脸频发,2011年,瑞银证券保荐的庞大集团和比亚迪上市,但不久之后两家公司公布的半年报却显示,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6.19%和88.62%。而在两家公司上市之前,瑞银证券曾发布报告预计,两家公司的业绩会有20%以上的增幅。
新股业绩变脸至今未有放缓的迹象。今年3月16日挂牌的茂硕电源上市后7个交易日,就发布今年一季度业绩预减公告,成为史上“变脸”最快的新股。茂硕电源预告,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0%~30%。今年1月10日上市的温州宏丰(300283,股吧)在3月30日预告一季度业绩将下滑70%~90%,1月6日上市的利君股份在3月30日预告一季度业绩将下降25%~35%。
如此快速的业绩变脸,保荐机构难辞其咎。“为了符合上市条件,获得投资者的认同,企业上市时必然会经过包装。但上市后业绩下滑速度如此之快,不能不怀疑这些上市公司发行材料的水分非常大。”某券商投行部的肖先生向和讯网表示。
根据证监会《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的要求,作为保荐机构的券商,要对发行人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作为保荐机构委派的项目主保荐代表人则需要全程参与项目,参加项目重大协调会和问题讨论会,参与项目涉及解决方案的讨论制定。然而,很多尽职调查都只是走过场,最终的结果就是由二级市场投资者买单。
此前,中国证监会创业板部主任张思宁公开表示,今年将修订完善保荐制度,淡化保荐代表人的注册许可。就解决保荐机构在尽职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证监会将进一步弱化行政审批,加强市场约束。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