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军召集54家基金广州闭门会:你们大胆地试
2012-11-05 09:10:21 作者: 来源:理财周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最近监管层频繁的开会,也不断有一些座谈会,个人感觉,基金行业大变革的时期要来了。”某华南基金公司高管称
10月30日周二,上午10点18分,眼看着要坠落的上证指数K线转头向上。37分至41分短短时间里,上证指数直线拉升14个点。
广州,气温24摄氏度,微凉。越秀区的流花路上,细雨朦胧,零丁的行人撑着雨伞散落马路。东方宾馆金黄色的牌坊肃立在流花路上,大院里停着一排粤A牌照的车辆,会议大厅门口,几个侍从在招待搭乘的士车的客人。烟雨之中,东方宾馆大院里的人气有点稀落。
但就在这一天,东方宾馆却在接待重要客人。
当日,东方宾馆会议室的员工拒绝透露任何关于会议室使用的情况。根据广东证监局的议程安排,一位来自北京的重要人士在当天到东方宾馆开会,彼时,广东辖区内几乎所有基金公司的高管和证券公司代表出席会议。
这位重要人物是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此前积极召集基金公司开会以及调研的他,10月底出现在广州。没有媒体收到任何通知或会议邀请函。
“你们可以大胆地试”
10月30日上午,穿着职业衬衫、提着公文包的人们陆续进入东方宾馆会议大厅一楼。三个重大会议同时在此召开,分别是“第17次派出机构基金监管工作例会”、“基金管理公司高管人员座谈会”,以及“广东辖区证券公司座谈会”。
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出席基金高管会议。据记者了解,当日,73家基金公司均有代表参会。广东辖区公司和规模排名靠后的54家基金公司派出高管参加,其他公司则派出人员接待。
而前20家基金公司的高管,此前已经参加了三次在北京举行的会议。
据记者了解,由于与会代表较多,当日基金高管人员座谈会从周二上午一直开到下午,除了中午12点半的午餐茶歇,张育军全程出席会议。
会议上,张育军发言并不多,主要为听取54家基金公司代表发言。而张育军的发言内容仍然围绕基金行业“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新政。
“放松管制”包括对基金公司股东设限,投资范围设限、产品审批等方面业务的放宽,“鼓励创新”则主要指基金子公司成立对专户业务、销售业务的拓展。
“放松管制”具体理解为,未来对基金公司股东设限将会放宽;个人、民企、保险、银行及其他行业公司可能都将逐渐参与基金公司股权。例如,未来,信托产品也很有可能参与基金公司股权,不排除出现基金公司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的可能。
会议上,并无基金高管提出较为尖锐的问题,但多位代表在发言时均提到基金管制的问题。
张育军在发言时也承诺称:“我过来了,以后审批那些事儿,只要不反对的,你们就可以大胆地试。”言语中,有意鼓励基金公司大胆创新实践。
“最近监管层频繁的开会,也不断有一些座谈会,个人感觉,基金行业大变革的时期要来了。”华南区一位活跃基金公司的高管说。
“我们知道,新的《基金法》明年会出来,现在监管层已经逐步开始出台一些措施,以后会有更多力量加入到基金行业里来。”
一位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还透露,会议提到,基金法目前正在修订中,明年二月份很有可能出台。
30日中午,与会代表在东方宾馆一楼的自助餐厅简单用餐后,继续下午的会议。当晚,所有与会人员出席接待晚宴。
据了解,31日上午,张育军仍然在广州小范围召集了包括易方达等在内的基金公司,听取其经营情况,公司管理情况等。10月31日周三,张育军广州调研一行基本结束。
“做有特色的基金公司”
“11月1日,基金子公司的管理办法要正式生效,张主席助理过来也是先跟基金公司通气,希望大家抓住机会,多多创新。”另一位出席基金会议的代表说。此前,关于专户子公司管理办法,多家基金公司高管均表示:“已经被征求过好几次意见。”
据透露,张育军当日提到,子公司管理办法推出,希望各家基金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公司建成有自己特色的基金公司。
11月1日,证监会网站果然公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
记者了解到,此前,包括招商基金、鹏华基金、长城基金等在内的公司都有意筹备成立子公司,但鉴于政策规定不明朗,多家公司高管均在“等待”具体的措施出台。
据闻,此管理暂定规定的发布,令基金行业不少管理人员为之一振。
此前,市场传闻的“监管层要维稳,所以各处传达意思”一说,遭到与会人员的否认。“维稳倒不至于跑到广州去维稳,也不至于这么大规模大范围。”一位与会代表说。
该与会代表还透露:“张主席助理现在接管基金这一块,过来熟悉行业情况,了解各个基金公司的想法,听听他们有什么意见。从管理层来看,他也知道有哪些工作可以做嘛。郭主席一直倡导创新,张主席助理也是传达这层意思。”
“未来三到五年是基金行业大发展的时期,一定会有一批超大规模的公司出现。”华南区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在理财周报基金业峰会上如是说。
11月1日,周四,广州和深圳终于结束了连续数日的雨天。阳光明媚。
行业大开放前夜群情振奋,未来3年机遇挑战双重放大
招商基金总经理许小松认为,从明年开始基金业会出现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从2008年9月24日的那个下午开始,一年一度,在每个深秋时节,中国基金业的精英们都会应理财周报的邀请聚首、交流、回顾和展望。
这已是第五个年头。2012年10月30日下午,由中国财富管理媒体第一品牌——《理财周报》主办的“2012中国基金业领袖峰会”在广州举行,峰会主题是“基金进化论”——中国基金业正在进化的路上。今日之中国基金业所肩负的使命,是必须迈向一个更强大的财富管理市场。
有思考,有困惑,有无奈,有信心。在仍然处于冬天的市场里这些中国基金业的精英们翘盼春天。正如鹏华基金公司副总裁高阳所言:没有什么可以再过于悲观的,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在不断增强。
基金大佬的判断和困惑
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中国公募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2.4万亿元。这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特别是和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行业的资产规模相比,基金业的规模已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
今年以来,监管层不断喊话并出台新政,希望基金业迅速壮大,以在财富管理的大蛋糕中分享更多,其情殷切。就在“2012中国基金业领袖峰会”举行的同时,同时在广州的某宾馆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和一些基金公司的负责人探讨发展和突破之策。
公募基金业的元老级人物——南方基金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良玉参加了“2012中国基金业领袖峰会”的首场对话。
此前,关于高良玉从南方基金出走的消息一度甚嚣尘上。如今仍坚守在公募基金江湖的高良玉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又作何感想呢?
整场对话中,高良玉不苟言笑,但言辞中肯。会场安静,大家听到了这位基金大佬的声音:基金行业以前发展不快,2008年到现在基金行业的规模就停滞不前了,现在要加快行业发展。这个行业的人士都有一种紧迫感,有这个压力和动力在。
高良玉坦言:大家觉得发展的路径还不是很清晰,如何突破?
招商基金公司总经理许小松认为,从明年开始基金业会出现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它的标志多种主体、多种成分的管理员出现,越来越多加入到财富管理和基金管理的行业中。
“这必然带来产品的多元化,投资管理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出现一批死掉的公司,也会出现一批很厉害的公司,这一个过程在未来3—5年是不可避免的,是我们可以看见的,也是非常正常的进化程序。”许小松说。
许小松的困惑在于:财富管理这个蛋糕很大,但公募基金业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取到更多蛋糕。现在关键问题是如何能够出一些更吸引投资者的产品。
“财富管理需求非常大,只要产品和业绩受到投资者的认可,钱就会有很多。”许小松说,“招商基金要发展成为招商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的资产管理平台。”
易方达基金公司总裁刘晓艳认为,前十几年基金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局限,随着放松管制、加强监管,整个行业处于一个放开的过程,行业会迎来广阔的空间。
鹏华基金管理公司总裁邓召明获“2012基金公司最受尊敬总裁奖”。他的判断是:基金公司是未来十年资产管理行业最具有前景的行业。基金公司面对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和巨大的实体经济需求,基金公司要构建自身能力满足这两方面需求。
在会议茶歇间隙,工银瑞信[微博]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夏洪彬告诉记者,基金公司不应该总讲做大做强,合理的发展路径是做强做大——先做强才能做大。夏洪彬对公募基金私募化和私募基金公募化的趋势表示肯定,认为这样有助于真正做强基金业。
投资能力是根本
投资能力是基金公司向现代资产管理公司进化的根本,本次峰会的第二场对话围绕“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展开——在当下,如何维持基金持有人的投资收益,维护基金持有人的信心。
长期以来,相对收益一直是公募基金的代名词,而绝对收益则是私募基金、对冲基金的商标。公募基金实行相对排名机制、无绝对收益率概念,是整个行业值得探讨的一大问题。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对基金仓位(如股票基金的仓位一般在60%到95%)以及缺少对冲机制、固定的管理费率等一些政策或机制的限制,公募基金难以真正追求绝对收益。
但是,一些公募基金公司开始明确提出要做绝对收益。如天弘基金对旗下所有基金实施绝对收益考核标准——以绝对收益指标考核基金投资绩效,而不再考核基金经理的相对收益排名。
说到底,基金投资人最关心的是能否真正赚钱。在此次峰会上公布的《2012中国三千万高净值家庭基金投资行为调查》显示,基金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主要看重基金的表现(尤其是今年以来的收益)和品牌效应。
中小基金公司减薪,创新成功公司项目奖豪掷百万
证券行业寒潮来临,基金业也未能幸免。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上海某中小基金公司日前已正式实施减薪方案,“拿到手的基本工资已整体下调。”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今年初,基金业大佬华夏基金[微博]整体降低薪酬20%,此后不少基金公司开始跟进。“各项费用预算都在缩减,但其实对基金公司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基本工资削减20%左右都属于正常范围。”上海另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她预测她所在公司2012年年终奖金或许无望。
然而,在一批基金公司降薪的同时,也有少数基金公司在寒冬中逆势扩张,不但大规模引进人才,并且对某些项目奖金豪掷百万。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报料,一家因产品创新而获得空前成功的上海公司,给整个产品部门特批了200万奖金作为激励。据悉,该公司在今年的人才战略也并没有停止,一直在业内广泛撒网聚集最优秀的人才。
一家基金公司资深人士对此分析,各家基金公司在寒冬来临时的不同举措,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行业的冬天。不过,更深层次的可能还有股东层面的原因。“例如嘉实等一些大型基金公司,每年的利润股东是不提走的,而是放在基金公司自有资产中,这样基金公司自然感觉家底厚实,各项费用预算也会更宽裕些。但是更多的基金公司股东,每年都会将当年的利润提走,造成这些基金公司经常捉襟见肘。”
随着未来管理层鼓励基金业进一步市场化,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加入这个队伍中,未来的竞争也势必更加残酷。“现在才70多家基金公司,遇到行情不好裁员减薪都属正常。未来可能出现数百家基金公司,到时这些基金公司可能就不是依靠控制成本来度日,倒闭、收购、兼并,都将是未来基金业的课题。”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