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战胜机构并非难事
2012-11-08 11:57:19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素来弱势的个人投资者也有优势?这似乎很不可思议。事实上,笔者看过的投资类书籍里,花了大量篇幅讨论这种优势的只有一本,其他都在说个人投资者很不专业、很可怜,等等。
确实,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有很多劣势,主要表现在缺少信息来源、专业知识等。但是,这些劣势几乎全部是柔性的,也就是说,是可以通过更多阅读、思考和分析改善的。而机构投资者受到受托理财的本职约束,导致他们必须遵守一些既定的制度、制衡。这些制度、制衡给投资行为制造的障碍则是刚性的,机构投资者要逆转它们,难如登天。
这里,笔者想说的就是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在制度、制衡方面的优势。
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与机构投资者不同,个人投资者的工资、其他收入等等,会持续涌入。这样,只要能找到有价值的资产,个人投资者就可以在标的价格下跌的时候更多地买入。反观机构投资者,如果购买的资产出现下跌,几乎无一例外会受到投资人的质疑。是否撤资另说,至少继续追加投资是很困难的。
这种资金投入上的区别,使得个人投资者可以更加专注地集中于价值发现,在价格下跌、价值升高时买入更多,而机构投资者则必须考虑到对投资人态度的管理,甚至由于投资人撤资(这在公募基金中尤其普遍)而被迫在价格下跌、价值凸显的时候卖出。
没有仓位、品种限制:不同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在仓位、品种上没有限制,可以在2007年整体市场市盈率50倍的时候把股票空仓,也许还可以在现在房租收益率不到2%的时候少买点房子。这不需要什么太专业的知识,只需要一些不相信癫狂会成为常态的理性,一些逆大众而动的决断,以及一个允许这种行为的机制。
机构投资者则不然,以基金为例,在A股市场,大部分主动股票型基金必须在所有时候最少保留60%的股票仓位,2007年也不例外。同时,很多机构投资者被禁止持有一个品种超过一定的百分比,通常是5%或10%,这就导致他们必须在重仓品种如预期般大幅上涨、导致权重增加的时候被迫卖出、而不是买入。
不需要解释为什么没有做这个、没有做那个:来自投资者、投资委员会的压力,永远导致机构投资者需要解释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没有买一个最近波动很大的股票板块?城投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等等。这会导致机构投资者的精力被消耗,最终难以集中全部精力去研究在自己掌握范围内的、那些潜在的风险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机会。加之以相对性业绩考核带来的从众性压力,机构投资者会被迫去思考整个市场,并且多多少少持有一些不太熟悉的资产。
这种解释带来的压力,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入全部精力,而不用理会三网融合到底会利好哪些公司、或者文化产业政策会对哪些公司带来机会。事实上,如果这么做的话,个人投资者很可能会发现一些身边的美妙投资机会,比如装修行业的股票之于一个建材市场经理,等等。
没有业绩压力:不管是公募、私募基金还是保险机构、资产管理公司,机构投资者都有或长或短、或相对或绝对的业绩压力。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绝对业绩压力是不存在的,即使国际对冲基金也需要考虑相对自己同行的业绩表现。
这种相对业绩压力,使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在考虑“怎样才能让资本增值”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果看错了市场,也千万不要和大家差太多,以至成为众矢之的”的现实问题。这种思维导致的短期行动有很多,如在市场过热的时候,把仓位降到显著低于同业的水平会导致巨大的压力,而在市场估值凸显的时候满仓,也会带来短期排名风险;再如在一个股票占指数权重太大的时候,无论其基本面如何,最好还是持有一些,以保证不和指数相差太远。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这种外在的业绩压力并不存在。他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涨到40倍市盈率的时候坚定卖出,而不必担心如果涨到60倍如何向投资者交代,也可以在10倍市盈率的时候重仓买入,而不用担心挨不过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真实、难以动摇。请记住,个人投资者的优势是刚性的,而劣势是柔性的。也就是说,加以努力,个人投资者打败机构投资者远比反之容易,而那些真正能做到不受这些限制的机构投资者也终能脱颖而出。美国的沃特·施洛斯老先生就用自己的业绩做出了证明:这个“在华尔街几乎没有人认识他、从来不访问客户、不和分析师交流也不上网、从不会被说服做他不愿意做的事”的投资者,依靠自己的分析,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平均20%多的年复合收益率。
最后,还记得在本文开头那本大谈特谈个人投资者优势的书吗?它的作者叫彼得·林奇,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股票共同基金经理。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