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私基金经理报告:光环难续 6名退出私募圈
2012-11-09 09:02:33 作者: 来源:网易财经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11月9日讯《公转私基金经理报告:60%产品前三季亏损》里提到,80名公转私基金经理管理的300多只产品中,60%今年前三季度出现了亏损,65%左右的产品成立以来依然为负增长,那么,那些曾在公募界叱咤风云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的奔私之路如何?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近7年87名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中,有6名管理的产品已经清盘,并退出了私募圈,其中5位均在公募基金界取得过良好的业绩。此外,还有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后水土不服,业绩一直上不去。当然,持续的熊市导致基金经理奔私后的业绩无法与公募期间相提并论,更多的私募还是靠天吃饭,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维持着平淡的业绩。
6名公转私基金经理退出私募圈
顶着公募界明星基金经理的盛名投奔私募领域,然而,在持续熊市的洗礼中,一些基金经理未能挺到最后。数据显示,随着今年两位公募派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清盘,近7年87名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中,已有6位退出了私募圈。
今年6月25日,孙志洪掌舵的上元一期净值为0.6991元,触及了清盘线0.7元,提前终止。据了解,该产品成立于2009年12月30日,信托期限原本为20年。自2009年年底成立以来,上元1期2010年业绩一度领先,但是随着市场的调整,该产品最终无奈地被清盘。
孙志洪具有14年的基金管理经验,曾经为南方基金的基金经理、信诚基金股票投资总监、上海大正投资副总经理。其掌管的基金金元曾在2003-2005年的熊市期间取得正收益;在2006和2007年的牛市里,其掌管的信诚四季红混合1年又10天取得110%的收益,信诚精萃成长股票175天取得78%的收益,战绩不俗。但现在,孙志洪已经不再公开掌舵阳光私募产品。
今年退出私募圈的并不只有孙志洪一个,陈剑平的毕升精选成长1期也于今年9月清盘。
陈剑平在众多转投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中表现十分稳健。自2003年6月至2010年4月初,陈剑平担任社保105组合基金经理,期间经历了A股史上最大牛熊市,但凭借其极强的风险控制能力,最终实现了累计净值495%的增长率。此外,其掌管的国投景气行业在2006年2月21日至2007年4月27日取得165%的收益,国投创新动力在163天取得87.73%的收益。
与孙志洪和陈剑平相比,王贵文更是一个悲情者。上海隆圣投资总经理王贵文作为最早一批从公募转战私募的试水者,曾担任嘉实基金总经理助理,掌舵嘉实主题精选。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嘉实主题精选基金净值增长175%,在同期同类基金中排名第七。
2007年7月,王贵文创办了隆圣投资,正式转战私募,并于同年11月闪电发售了四只产品。然而,大盘很快就迎来了疯狂的暴跌,王贵文管理的四只产品净值被腰斩。2011年12月29日,王贵文将旗下四只私募产品清盘,并悲情地表示,“此次别过,今世不再来”。清盘时,4期产品的净值分别为0.7453元、0.6918元、0.6373元和0.6656元。
如果说悲情者王贵文让人倍感市场残酷的话,郑拓及林少立的清盘无疑让市场认识到了私募领域的阴暗面。
郑拓在担任公募基金经理期间,所管理的产品全部为正收益,2009年9月正式离开交银施罗德,创立上海好望角投资。2011年,所有产品清盘。今年5月,证监会通报称,郑拓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目前,好望角公司也已经注销。
林少立的清盘至今仍是个谜。2009年12月31日,华润信托公告称,三羊资产旗下4只产品全部清盘,当时有报道称,三羊资产的管理人林少立已经涉案。但具体清盘原因,后来也不了了之。投身私募前,林少立掌管的泰信先行策略及泰信优质生活的业绩也不错。
此外,鑫地的蔡杰也于2010年10月清盘了旗下的私募产品,不过,在投资私募前,蔡杰虽然在公募界工作,但并未担任过基金经理一职。
操作风格迥异 部分公募派经理奔私遇冷
当然,退出私募圈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公转私基金经理目前仍在与熊市抗战,而一些明星基金经理所掌管的产品甚至超过20只。但是,由于公募与私募的风格明显不同,并非每个基金经理都能转型成功,这里面有的业绩继续优异,也有的业绩平平。甚至有一些在公募业绩较差的经理,转私后获得不错的业绩,可谓三十年河东山十年河西。
最让人唏嘘的当属吕俊无疑。在担任公募基金经理期间,吕俊掌管的上投中国优势在2004年9月15日至2007年8月9日取得了549%的辉煌业绩,在目前所有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中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
但在2007年11月创立了上海从容投资后,吕俊尽管前后发行了20只私募产品,但整体业绩并不理想,今年前三季度,大部分产品均为负增长,且部分亏损逾10%;而从成立以来的表现看,大部分也是处在亏损状态,且多只亏逾20%,这与做得比较好的民间派私募徐翔相比可谓相去甚远。
石波及常昊的转型也并不太成功。石波在担任公募基金公里时,其掌管的华夏回报曾在3年多的时间里取得390%的优异业绩,常昊曾掌管的光大保德信量化及光大保德信新增长业绩也不错。
但两人奔私并共同管理尚雅旗下超过20只产品以来,今年前三季度绝大部分产品均出现亏损,并且跑输大盘。从成立以来的表现来看,多只产品的亏损超过20%,这样的业绩对于均为明星基金经理出身的石波及常昊来说,显然并不理想。
不过,也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在转战私募后,业绩延续了此前的强势。管理着26只产品的赵军就是一个例子。
赵军自从2007年便开始担任淡水泉的基金经理,首只产品淡水泉成长尽管在07年牛市顶峰成立,但经过熊市洗礼后,到今年三季度末,大盘已经下跌超过60%,而淡水泉成长累计收益仍达到了80%。此外,淡水泉旗下的产品今年前三季度全部处在盈利状态。
徐大成在执掌富国天瑞期间曾取得良好的业绩,投身私募并掌管博颐旗下4只产品以来,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和成立以来的业绩均为正值,虽然说绝对收益并不算太多,但在熊市中所有产品均为正收益仍显示出其强大的资产管理能力。
此外,张冰管理公募产品招商优质成长及招商先锋业绩优异,掌管私募产品后的表现也不错,其中,粤财合赢在2007年牛市见顶至今仍取得了53%的收益;而原华夏基金的另一个明星基金经理孙建冬在掌管华夏红利时业绩出色,创立私募基金鸿道后业绩也较为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在公募期间担任管理职务、并无任职基金经理的公募派,转战私募后也取得了成功。如蔡明曾任博时基金副总裁,成立私募基金民森以来,旗下产品绝大部分都取得了正收益;而与王亚伟有原华夏基金“左膀右臂”美称的杨爱斌,今年发行的两个债券类私募产品表现突出。
还有一些在公募基金业绩平平甚至较差的经理,但在转私之后获得不错的业绩。如原来执掌上投中国优势亏损50%的梁均,管理其他公募产品的业绩也不理想,但转战私募后,其管理的原君1期今年前三季度收益率达到19%,跑赢大盘逾20%,且在所有私募的业绩排名也在前列。
整体而言,由于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基本上都在2007年之后,持续的熊市使得他们奔私后的业绩无法与公募时期相提并论。从绝对收益来看,业绩良莠不齐,平均业绩与民间派、券商派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更多的还是靠天吃饭,在行情不好时维持平淡的业绩。但即便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包括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也已投身私募领域。
好买基金研究员许付漪表示,吸引基金经理“公转私”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其中,薪酬待遇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公募的监管明显严格于私募,造成基金经理在选择投资标的时顾虑较多;另外,公募对投资组合的比例要求及股权激励机制的缺位也造成基金经理流失。
业内人士指出,公募私募操作风格的迥异可能会导致部分基金经理水土不服,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私募基金经理时不应该过多参考其在公募时的业绩,而更应长期跟踪其现在的投资业绩及投资风格,以及目前公司投研团队的实力。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