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巨变
2012-11-13 09:09:06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北京)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其GDP占比也显著提升。继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何时超越美国成为一大热门话题。正因如此,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根据该报告,按2005年的购买力平价为基准,中国的GDP规模将在一年左右超过欧元区,并最早在2016年超过美国。报告还认为,未来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巨变,中印经济总量将赶超欧美,甚至超过OECD成员国之和。
11月1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中国实际GDP规模去年就已经与欧元区相当了。只要不“自废武功”,中国经济总量20年之内超越美国是有可能的。
再平衡成为中国发掘增长动力关键
记者注意到,OECD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尤为乐观。在首次发布的远期经济展望报告——《展望2060:远期增长的全球视野》中,其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一的时点远早于普华永道2008年预测的2025年和世行今年年初预测的2030年。究其原因,不少分析家认为这与金融危机导致美欧日经济长期低迷有关。
对此,梅新育表示赞同并补充认为,这样乐观的预测也建立在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实力全面提升的基础之上。“我们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动力,根本上来自我们立足于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制造业正确的发展战略,大国市场的大国效应又使得正确战略的效果充分发挥。”
巴克莱资本经济学家常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再平衡是关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发掘新的增长动力的一个关键。而这要求增长方式转向以内需和消费为主,产业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
常健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最近几年中国的消费占GDP之比已经开始逐步回升,人口结构变化和市场化改革引发的激励机制的改变已经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他观察到了以下变化,即:今年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中西部地区工业和投资增速持续快过东部沿海地区,2008~2009年大规模基建投资为产业链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和当地商业旅游业发展打下基础;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但服务业发展较快且空间广阔;宏观政策维持谨慎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意识到,利用经济下行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型和结构调整才是出路。
尽管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是中国转变增长模式的契机和压力,但梅新育提醒认为,这种转变不能“自废武功”——废掉自己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的前途。
中国将转向适度推动国际规则演化
根据OECD的报告,到2020年,中国的增长率将是样本国家中最快的,但随后可能会被印度和印尼赶超(未来50年里中国GDP平均增速将回落到3.9%,而印尼和印度则分别为4.1%和4.9%)。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导致未来50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巨变。中印经济总量将赶超欧美,甚至可能超过OECD成员国之和。2060年全球GDP排名前三位依次为中国(占全球GDP比例为28%)、印度(18%)、美国(17%)。
如果上述巨变真的发生,对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巨变?他说,无论是在国内抑或国外,未来中国调整与外部关系的关键是,认清并接受、顺应中国从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适度推动规则演化的趋势,要为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现行国际经贸规则日益构成制约中国实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不可避免地当中国成为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组织享有全部权利的成员之后,中国必然要行使她的合法权利,力图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更符合自己期望的方向演化。”
梅新育表示,中国的持续增长必然会有波折,而有些新兴经济体,比如印度,未必能够维持持续的增长。据悉,在1970年全球108个人均收入低于7000美元的国家中,只有4个到2010年跻身为按世界银行标准定义的高收入国家。
“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统治之下,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促进两极分化,乐观地估计目前增长迅速的新兴国家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从而顺利、迅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无异于颠覆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注定是不现实的。”梅新育说。
中国面临老龄化等挑战
谈到未来中国面临的挑战时,OECD强调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称中国的这一问题比印度和印尼更严重,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速。
除老龄化外,OECD秘书长古里亚还将人口流动、城乡差异、环境、资源等问题列为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梅新育认为还应加上收入分配失衡。
目前,对于中国迟早跻身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全球已形成共识。梅新育提醒,在中国跻身“老大”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和增长模式的转型意味着广泛而深刻的调整,这种调整将波及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对此大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