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结构改善助推经济企稳回升
2012-11-14 08:50:40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北京)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052亿元,低于此前6000亿元的市场预期。与此同时,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38亿元,较9月份的1.65万亿元少增3600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10月份金融数据下滑除了季节规律之外,主要体现了监管层的规范要求,例如央行的“窗口”指导和银监会对同业代付、信托风险的管控等。尽管信贷增量低于预期,但信贷结构明显改善,有利于经济企稳回升。
中长期贷款占比有所回升
央行数据显示,1至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23万亿元,同比多增9590亿元。10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052亿元,同比少增816亿元。
“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主要由于央行不希望信贷增长过快,依然在坚持全年的信贷额度。”有银行业人士如此认为。
从信贷结构来看,住户贷款增加145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0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5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5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6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5亿元,票据融资减少732亿元。
多位分析师表示,信贷虽同比少增,但结构有明显改善,中长期贷款占比已上升至56.14%。“在信贷总量较低情况下,10月份中长期贷款新增2836亿元,与9月份基本持平,占比已经达到56.14%,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85亿元,比9月份的1277亿元明显增加了408亿元,显示基建投资拉动效果逐渐体现,企业长期投资需求明显回升。”中投证券分析师张镭说。
“10月份居民长期贷款1151亿元,环比9月份略有下降但仍在高位,对应地产销售稳定增长。企业长期贷款1685亿元显著回升,虽然同比依然少增,但考虑到2400亿元长债净融资,企业中长期融资显著好转,仍有利于经济逐步回升。”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姜超对记者表示。
但也有专家表示,虽然中长期贷款占比有所回升,但有可能存在机构行为的因素。“例如在信贷额度受约束时,出于收益率和资金安排的综合考虑,2008年、2009年、2011年10月份中长期贷款占比均较9月大幅上升。”国金证券分析师刘锋说。
刘锋进一步表示,10月份居民短期贷款少增1400亿元,而对居民中长期贷款下滑450亿元,考虑到按揭贷款大体与上月持平,少增的压力完全落在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上。同时,10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较上月多增408亿元,而房地产投资信贷资金与上月略持平,多增信贷应更多地向关系客户、大型企业项目集中,从而挤占市场化信贷需求。
存款季节性流出
根据央行数据,10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2799亿元,同比多减58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63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15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806亿元。1至10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75万亿元,同比多增8686亿元。9月末,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发行来争夺存款规模,季末过后存款减少应该说是一个正常现象。
“银行表外业务在季末和季初的大进大出,导致10月份存款下降较多。由于今年银行表外业务扩大,此类存款季节性波动的幅度也加大,导致10月份M1和M2的同比增速出现回落。”中金公司分析师彭文生认为。
“M1增长6.1%,略低于预期,源于企业存款下降1158亿元。但在未来融资总量持续改善的背景下,企业流动性仍能改善,M1增速也将小幅回升。M2增长14.1%,环比9月份略有下降,小幅下降主要源于季初居民存款转为表外理财。”姜超表示。
从社会融资总量来看,10月份新增社会融资1.29万亿元,同比多增5038亿元,其中债券、信托贷款等直接融资成为主要贡献因素,同比多增均在1350亿元左右。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央的目标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比重自然随之下降,信托、债券等占比上升,这是一个健康的趋势。
“发展债券融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对通胀影响小,是可持续的模式,因而未来信贷低增及融资总量多增或成常态。”姜超表示。
“从10月份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大增来看,真实的货币条件并未出现紧缩。基于最新数据,我们将今年的M2增速预测从此前的12.5%上调至14%;预计明年M2增速与今年持平。”彭文生表示。
经济回暖态势明显
对于今年全年的信贷额度,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全年新增信贷大幅超过8万亿元的概率较小,四季度新增信贷额度较小,月均5000亿元左右,全年8.2~8.3万亿元。
“目前社会融资总量更能代表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今年三季度以来的持续多增也有利于经济的见底回升。”一位股份制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表示。
而事实上,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绝大部分都是超预期回暖,经济企稳回升的判断也得到进一步佐证。
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10月份PMI为四季度经济数据带来了“开门红”,该指数连续回升两个月至50.2%,制造业活动重回扩张区间,印证了宏观经济开始筑底回升。而作为反映实体经济情况的硬指标,10月份工业生产增速较此前回升0.4个百分点至9.6%,创5个月新高。
记者注意到,央行在不久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第三季度的情况,定性为“呈缓中趋稳态势并继续出现积极变化”,对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前景连续使用了两个“合理”和两个“平稳”: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合理”增长,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业内专家表示,面对逐步向好的经济形势,央行或更有信心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除非未来经济形势转而再度出现恶化迹象,否则,未来央行依然会更多用逆回购替代准备金率下调,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很低。当然,一旦形势超出央行的判断而恶化,那么又一波降息和降准浪潮就会到来。”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采访时说。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