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十年国资路认知“新国企”

2012-11-15 09:04:00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国营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当时,大量的国营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徘徊在破产的边缘,最后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大下岗。今天,经过大改革“涅槃”之后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巨大支撑。

中华PE:

国营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当时,大量的国营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徘徊在破产的边缘,最后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大下岗。今天,经过大改革“涅槃”之后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巨大支撑。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2万亿元,其中,仅央企就实现收入20.5万亿元,利润9136.1亿元。一批国企更已经走出国门,其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0%。

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国资企业,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关系在产权制度的作用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认识越来越多以公众公司面貌出现的“新国企”,记者为此专访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博士。

第一财经日报: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进程,请问您认为这30年的国企改革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李保民: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从国营工厂到国营企业的改革,时间是1978年底至1984年10月;第二步是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时间是1984年10月至1993年11月;第三步是从国有企业到国家出资企业的改革,时间是1993年11月至2003年10月。这以后至今的十年时间,是国有企业发生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改革发展最快的阶段,一直在探索走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革之路。

日报:十年前,中国还在谈论国有企业如何扭亏为盈,而今天则在探讨如何“做强做优”,在您眼中,国有企业这十年的经济效益、发展质量和核心目标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新提升?

李保民:从2002年至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39.2万亿元,年均增长18.47%。其中,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长到2O.5万亿元,年均增长22.26%;中央企业实现净利润从l622.3亿元增长到9136.1亿元,年均增长21.17%。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今天的国有企业已非昔日的国有企业,而是在自身凤凰涅槃中建立“新国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行规范改制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企业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大大提升。积极探索市场化选聘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有效方式,到2012年中央企业市场化选聘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达到59.5万人。

日报: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国资企业,名称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实质性产权变革?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企在产权上已经由单一型转为多元型,由国有独资企业变为公众公司,您又如何理解“新国企”的这一特征?

李保民:目前,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改制面达到72.3%,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企业有43家,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已达373家,资产总额的54%、净资产的69%、营业收入的60%集中在上市公司。

我个人认为,要进一步分类指导企业改制实现产权多元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以及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后母公司不宜或难以股权多元化的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对于其他行业的企业,在完善规范上述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要通过探索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外资、职工持股、债券转股权、转持国有资本、人力资本作价等各种方式,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中央企业未来将依托资本市场对国有大型企业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提升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效能。

日报:伴随着产权结构的变化,近十年国有经济在行业布局上来有进有退,您如何理解其中的进退取舍?

李保民:《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国有经济应该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一个恰当的比率,要把握好“度”。这个“度”既能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提供必要的数量基础,又不会因为所占比重过大而抑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有企业“小散乱”的格局已根本改观,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分布在食品制造、纺织、木材加工等一般生产加工行业的国有企业资产比重下降至11.9%,而分布在基础性行业和支柱产业的国有企业资产比重上升到50.6%,石油、电信、电力、军工等行业的比重占到90%以上。

未来,国有企业要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剥离非主业资产,重组低效资产,提高配置效率。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带头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建立产业联盟,加大攻关力度,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

日报:在国有企业进与退中,如何防止“国”“民”对立?

李保民:国有企业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通过拟订行业标准,共享技术和资源,带动和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要注重把自身的技术、资本的优势与私营企业机制灵活、风险意识强的特点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例如,电信运营大企业带动了设备制造商、内容服务提供商、业务代理销售商等一大批企业的发展;工程建设大企业发挥技术、资金、品牌优势积极承接大型工程,带动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劳务输出等企业的发展。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在产业发展中公平竞争、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实现了共同发展。

日报:近十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与外资企业正面竞争,您如何看待“新国企”在“世界杯”上的竞争格局?

李保民:以2003年为分界线,此前,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是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非国有企业迅速崛起,外商投资企业则在抢滩中国市场中快速发展,且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对象。2003年后,随着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实力及发展能力大为提升,而且在呈现出良好的预期发展前景。中央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作用。

一批国有企业也同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得到加强。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资产达3.1万亿元,营业收入达3.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504亿元,分别占中央企业的11%、17%和12%。

关键词:十年国资认知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