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保代溢价消失:投行IPO收入锐减难养“花瓶”

2012-12-19 10:18:26 作者: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对比海外投行,多年来国内券商投行业务过分倚重IPO,并购、财务顾问业务占比小,因此受市场影响业绩波动较大,可谓“跛足前行”。今年以来,针对投行弊端的改革不断,这些新举措将行业往市场化方向引导。

中华PE:

差异化发展瞄准债券并购业务

对比海外投行,多年来国内券商投行业务过分倚重IPO,并购、财务顾问业务占比小,因此受市场影响业绩波动较大,可谓“跛足前行”。今年以来,针对投行弊端的改革不断,这些新举措将行业往市场化方向引导,并促使保荐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更加尽责和规范。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积极引导投行不能只盯IPO,债券市场和并购业务等也需拓宽。

今年伊始,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开始。内容包括信息披露、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加强发行定价监管、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完善对炒新行为的监管、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六个方面;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保荐机构整体责任,强调了保荐投行机构在质量把控、风险防范、质地优化方面的责任。

业内认为,以上改革对投行业务来讲大致有强化信息披露主体责任、促使主承销商主动提升股票销售能力、规范新股合理定价和加强风控力度、细化投行业务操作流程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新股发行强化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将推动投行部门明确以发行人为第一责任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尽职核查,并督促发行人完整、客观的披露发行基本情况和风险因素。同时,投行需要积极主动提升股票销售能力,充分发挥投行资本市场部和机构业务部的组织与协调作用,使发行人的融资诉求与投资人利益能够充分得到市场化博弈,形成稳定且合理的报价。因此,新股发行改革还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

而新股的合理定价,才能遏止三高规避监管和市场风险。才能进一步推动投行在注重项目数量的同时注重挖掘优质项目;从风险控制角度审慎定价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直接的效果会导致新股发行的市盈率的降低,而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由实质性审核越来越多向合规性、披露性审核转变,核心是把定价权越来越多交给市场和证券公司。

具体业务方面,监管层也在引导投行不能只盯IPO,债券市场和并购业务等也需拓宽。

除了更加规范保荐机构和拓宽投行收入来源外,受这些改革影响最大的还有保荐人。从“双人双签”的保荐代表人签字权放宽,到保代注册行政许可取消,再到刚刚确定的保代考试一年增加到两次的考试次数。保代这一群体恐怕是今年券商里受影响最大的一群人。

不过虽然保代们叫苦连天,但业内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这些新情况使得市场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投行争抢优质保代、淘汰劣质保代。一方面,尽管投行的项目过会速度下降,但整个行业储备的项目却有增无减,因此各家券商不得不加大了对优质保代和熟手的争夺。一方面,因为双人双签政策背景和IPO放缓,使得本已过剩的投行通道闲置率进一步上升,因此,今年出现了很多券商想通过裁掉部分劣质保代降低投行成本的方式。这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保代处于无项目状态,加速投行通道的过剩。一系列新政之后,保代作为资格的溢价即将消失。

关键词:溢价消失投行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