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债券承销成救星 IPO锐减难养保代

2012-12-20 13:37:10 作者: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2012对于国内证券行业来说,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5月的创新大会,为行业未来数年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券商五大业务转型方向也更为明确;转融通的开启,鼓励券商放开双手力攻两融业务。

中华PE:

2012对于国内证券行业来说,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5月的创新大会,为行业未来数年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券商五大业务转型方向也更为明确;转融通的开启,鼓励券商放开双手力攻两融业务。2012年,券商也经历了经纪、投行“左膀右臂”两大业务的低迷以及转型初期的迷茫:银证合作规模倍增却沦为廉价通道为银行打工。而对整个行业来说,只有吞下过同质化竞争的苦果,才有进一步创新的动力。

债券承销成券商救星 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143%

今年以来,总体来说,受经纪和股票承销收入减少影响,各家券商业绩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从前11个月的上市券商业绩来看,本年累计营业收入531.6亿元、净利润156.5亿元,同比减少2.9%和11.1%。

然而在券商“颓废”的业绩中也不乏亮点。其中,债券承销收入就为弱市下券商业绩的“救星”。统计显示,65家券商今年以来共承销发行1133只债券,合计吸金133亿元,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发布证券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统计显示,114家证券公司1-9月实现营业收入955.77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263.42亿元。其中,87家公司实现盈利,占券商总数的76%。

另外,共计有27家券商出现亏损。亏损最严重的是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净利润-9025.15万元,其次是英大证券净利,亏损5659.38万元,长江保荐也亏损4688.78万元。

再来看上市券商的情况,前三季度19家上市券商实现营业收入468.24亿元,同比下降0.3%;实现净利润147.89亿元,同比减少6.5%。9家券商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

今年以来,上市券商月度业绩起起伏伏。总体来说,业绩环比下跌的月份居多。在前11个月中,4月、6月、7月、8月、10月和11月这6个月份业绩出现环比下滑,其中8月份上市券商营业收入合计25.78亿元,环比下降幅度高达41.49,净利润3.86亿元,环比下滑18.12%,是今年以来上市券商业绩最低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券商业绩下滑多为经纪和股票承销收入减少所致。

国泰君安研报显示,上市券商本年累计营业收入531.6亿元、净利润156.5亿元,同比减少2.9%和11.1%。本年度,股基日均交易额1295亿元,同比减少29%。股票承销额3949亿元,同比减少35%。企业债券承销额8218亿元,同比增加133%。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券商获得的承销与保荐费用同比下降逾5成,募资超过百亿元的只有国信证券和中信证券。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有39家券商共承销149单IPO项目,实际募资950.6亿元,获得承销与保荐费用53亿元。而去年同期,56家券商合计承销259单IPO项目,实际募资2425亿元,获得承销与保荐费用124.8亿元。今年券商承销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逾5成。

而在IPO市场降温的同时,债券发行明显提速。今年以来,共有66家券商承销发行1133只债券(主要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比去年同期增长143%,募集资金共计13303.5亿元。按照1%的承销费率计算,65家券商合计吸金133亿元,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经纪业务下滑也是导致券商整体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传统经纪业务盈利方式已经备受诟病。不过随着行业创新,这一局面也得到扭转。代销金融产品成为券商经纪业务创新的方向之一,经纪业务有单一的代理买卖二级市场股票向综合性财富管理业务穿行的趋势日益明确。申银万国研报指出,目前代卖金融产品的费率为1-1.5%,而股票交易的佣金率为万分之8,这样代卖一定资金金融产品获得渠道收入相当于相同资金6-9 倍的换手率,而2011 年全市场的换手率为2.6 倍,远低于6-9 倍,也就是说对于相同资金,赚取的代卖销售金融产品的渠道收入高于佣金收入。申万预计未来券商代买金融产品讲给行业贡献150亿以上的收入,占行业收入约10%-15%。

投行IPO收入锐减难养“花瓶保代” 差异化发展瞄准债券并购业务

对比海外投行,多年来国内券商投行业务过分倚重IPO,并购、财务顾问业务占比小,因此受市场影响业绩波动较大,可谓“跛足前行”。今年以来,针对投行弊端的改革不断,这些新举措将行业往市场化方向引导,并促使保荐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更加尽责和规范。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积极引导投行不能只盯IPO,债券市场和并购业务等也需拓宽。

今年伊始,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开始。内容包括信息披露、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加强发行定价监管、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完善对炒新行为的监管、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六个方面;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保荐机构整体责任,强调了保荐投行机构在质量把控、风险防范、质地优化方面的责任。

业内认为,以上改革对投行业务来讲大致有强化信息披露主体责任、促使主承销商主动提升股票销售能力、规范新股合理定价和加强风控力度、细化投行业务操作流程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新股发行强化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将推动投行部门明确以发行人为第一责任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尽职核查,并督促发行人完整、客观的披露发行基本情况和风险因素。同时,投行需要积极主动提升股票销售能力,充分发挥投行资本市场部和机构业务部的组织与协调作用,使发行人的融资诉求与投资人利益能够充分得到市场化博弈,形成稳定且合理的报价。因此,新股发行改革还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

而新股的合理定价,才能遏止三高规避监管和市场风险。才能进一步推动投行在注重项目数量的同时注重挖掘优质项目;从风险控制角度审慎定价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直接的效果会导致新股发行的市盈率的降低,而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由实质性审核越来越多向合规性、披露性审核转变,核心是把定价权越来越多交给市场和证券公司。

具体业务方面,监管层也在引导投行不能只盯IPO,债券市场和并购业务等也需拓宽。

除了更加规范保荐机构和拓宽投行收入来源外,受这些改革影响最大的还有保荐人。从“双人双签”的保荐代表人签字权放宽,到保代注册行政许可取消,再到刚刚确定的保代考试一年增加到两次的考试次数。保代这一群体恐怕是今年券商里受影响最大的一群人。

不过虽然保代们叫苦连天,但业内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这些新情况使得市场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投行争抢优质保代、淘汰劣质保代。一方面,尽管投行的项目过会速度下降,但整个行业储备的项目却有增无减,因此各家券商不得不加大了对优质保代和熟手的争夺。一方面,因为双人双签政策背景和IPO放缓,使得本已过剩的投行通道闲置率进一步上升,因此,今年出现了很多券商想通过裁掉部分劣质保代降低投行成本的方式。这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保代处于无项目状态,加速投行通道的过剩。一系列新政之后,保代作为资格的溢价即将消失。

转融资业务先行 18家券商试水转融通

今年8月27日,中国证券金融公司(“证金公司”)发布《转融通业务规则(试行)》和《融资融券业务统计与监控规则(试行)》,并自当日起实施。同时,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同日也发布了转融通业务配套细则,相关的清算交收系统和保证金委托管理系统已启用,这标志着转融通试点实质启动,转融通的启动使得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迈向了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转融资、转融券业务规则虽然同时出台,不过转融资业务试点先行启动,转融券业务试点会在进一步的技术系统和业务组织方面准备好后,待条件成熟时再行推出。根据规则,转融通累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券商保证金比例为20%至50%。

转融资试点先行启动,将不断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资金来源。11家券商获得首批转融通试点资格。海通证券、申银万国、华泰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光大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信证券共计11家券商与证金公司签署转融通业务合同,开立了相关资金与证券账户,开始进行担保品划转。证金公司也确定了这11家券商的转融资授信额度。11月6日,中国证金公司再次宣布,转融资业务试点证券公司范围将进一步扩大,19家第二批转融资试点证券公司将开展业务。这19家证券公司是:安信证券、长城证券、长江证券、东方证券、方正证券、国元证券、宏源证券、平安证券、齐鲁证券、西南证券、兴业证券、中金公司、中投证券、国都证券、中信万通、中信浙江、国海证券、民族证券和东吴证券。至此,转融资试点的证券公司增至30家。

证金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第二批证券公司转融资试点的顺利推进,证券公司只要在业务技术系统、业务方案、综合管理能力和融资融券客户基础等方面满足条件,就可以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随着转融通业务的开启,将对证券公司的高端零售业务、机构业务、资管业务、研究服务和量化工具运用等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转融通释放出来的资本金,也将推动证券公司其他资本运用业务的发展,对于资本金运用能力强的证券公司,将有效提升其资本收益水平。

有一部分人认为,转融通试点的推出意味着“做空”时代来临。但许多市场人士并不赞同此说法,我国融券实行即融即卖的制度,不存在“裸卖空”、也不存在借券隔一段时间卖出的情况,且实行“提价检查”规则,即融券卖出的价格必须高于前一笔交易的成交价。再加上,我国采用以证券金融公司为主导的集中转融通模式,因此能够有效地辅助监管者实施有关政策或调控,起到防范和控制恶意做空的作用。

从成熟市场情况看,融资余额远远大于融券余额。转融通推出的步骤是先转融资,后转融券,预计转融通的推出会给市场做多带来不少的增量资金支持。即使推出转融券,标的也会限制。实际上,融资融券为客户提供了做多和做空双向交易机制,投资者如果判断准确,运用杠杆能够获取超额收益,但如果判断失误,损失也更大。

十一条创新举措逐一落地 券商五大业务步入“春天里”

11月,众所期盼的证券行业十一条创新举措密集公布,包括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预计今年内可以全部出齐。

这些举措是在5月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确定的,当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证券公司负责人共聚一堂,商讨创新发展大计,被称为开启券商行业创新元年的一次盛会。

这次大会对证券业的创新内容和创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证券业的发展构成长期利好。会议探讨了管理层对创新模式、监管模式的创新以及行业自身发展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证券行业创新一向是自上而下,而本次创新大会引入了商讨机制,参会券商对创新业务提了大量提案,内容囊括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放松、券商业务创新等广大范围。这意味着创新权力下放,让市场的参与者来当创新的主体,这是构成市场发展长期利好的基础。监管模式方面,以前证券业监管多以事后的“堵”为主,而会上则释放了今后要事先就“导”的监管新意图。

从长远来看,行业创新最重要的是发展模式的创新。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证券发展以股市为主,相对独立。本次会议内容则涉及债券市场、衍生品、以及场外市场等,创新的内容已不仅仅限于证券业本身,而是在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综合的创新和发展做铺垫。

除此以外,围绕券商综合、经纪、投行、资管、对外开放五个具体方面,监管层和券商业界也展开一场头脑风暴,未来政策的趋向也在争论中逐步明了。综合五个分会场的代表发言来看,经纪业务未来将从传统的通道向财富管理转化,创新将涉及账户、产品、渠道、人才等多个层面;资管业务将成为券商全面改革的最有效引擎,全产品线的建设有待开发;投行业务将侧重定位的重估,服务增值与销售、定价能力将会提高;在海外发展方面,引进外资和“走出去”业务有望迎来同时加速。具体到细节,债券市场、并购业务,以及私募基金等业务的发展在本次会议上也被多次提及。

本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莫过于推出了被业内称为“十一条”的《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及一系列规则的征求意见稿,这项“创新纲领”包含了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加快新业务新产品创新进程、 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鼓励券商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券商积极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调整完善净资本构成和计算标准、人才激励机制和适当性管理要求等十一个举措。

目前,这11条举措中的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等已陆续发布,但仍有多条举措尚在酝酿之中。有消息称,11条举措有望在年内全部出齐。

银证合作规模逼近1.5万亿大关 券商大打价格战揽客

在行业创新的大背景下,券商资管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目前,券商资管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大关,正在向1.5万亿元逼近,今年以来的新发产品和创新型产品发行数量也大大超过往年。业内人士直言,从目前形势来看,今年券商新政受益最大的业务是资管。

“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给券商资管业务打了强心针。”一家券商资管分公司老总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借助政策东风,未来两年行业发展的速度将超过以往年份的总和。“各家都在制定战略、招人,加快发产品,行业现在是热火朝天。”他表示。

证监会8月份公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试行办法》)标志着券商资管创新发展之路正式开启。具体来看,今年券商资管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改审批制为备案制、放松券商资管业务的投资范围。新政实施后,券商资管与其他理财产品的竞争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

监管“松绑”

资管产品类别逐渐丰富

随着监管的逐步放松,各种新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类别也在日渐丰富。《试行办法》的修改,放宽了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限制,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创新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对未来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9年以来,券商资管的新发产品数量在今年迎来一个高峰期,新发产品数量呈逐季递增。今年以来,券商资管新发产品数量达到174只,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量。另外,据某券商理财产品研究员介绍,截至今年11月底,今年以来有31只创新型产品新成立。

数据显示,在资管新政落实的11月,共有27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被推向市场,平均每天1个新产品面世。而这一速度还在不断提升,从12月以来,有36个集合理财产品问世,平均每天新发2只产品。这个数字已经为全年最高。与新发产品同样较多的11月相比,12月发行的产品中,债券型产品和货币型产品目前的发行只数与11月相同,但混合型产品为11只,比11月多出8只。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各种创新型产品的问世,券商集合理财的类别也在逐渐丰富。比如,今年券商系结构分级产品已经破题。券商系首只结构分级产品国泰君安君得丰一号债券分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自11月22日起向国泰君安证券各营业部、工商银行指定营业网点的客户进行推广。

规模突破万亿大关

“通道换规模”遇瓶颈

今年资管规模完全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从规模来看,截至目前,券商资管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超过1.2万亿元。其中,定向资管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集合理财产品规模为1900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规模仅为100亿元。

虽然今年以来券商集合理财新发产品数量很多,但是从整体规模上来看,集合理财占比很小。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发行规模不超过1000亿元,而定向资管却实现了万亿级增长。

定向资管规模的巨幅增长得益于银证合作,也是券商选择“以通道换规模”的结果。数据显示,银证合作已增长至券商资管业务总规模的70%以上,其中包括票据、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和资金池等银证合作业务——以往受到诸多管制的券商资管在破除限制后正以低价策略大规模并且飞速地抢占以往信托公司的业务。

虽然目前银证合作业务规模急剧增长,但以通道费为主的管理费却由3‰骤降至0.05‰以下,已不到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管理费的一成。由于目前票据业务同质化严重,引起券商之间恶性竞争导致利润率微薄。如果按照0.05‰的通道类业务费率计算,1.2万亿看似庞大的数额只能给券商资管带来6亿元左右的收入。

万亿元的管理规模已被突破,业内的担忧声却从未停止。据悉,各地证监局已经开始关注纯通道性质的“银证合作”业务,要求部分过于激进的券商注意风险控制,压缩购买银行票据的定向资管产品规模。此前,一些地方银监局也曾要求商业银行上报购买券商资管产品的规模,以及此类产品中票据资产的占比。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对券商来说,未来银证合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凭借自身投资渠道更为灵活的优势,获得较为可观的费率。

关键词:债券承销救星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