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究员吐槽:口水报告难免 预测如盲人摸象
2013-01-04 10:07:52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承压“四重门”
2012年年末,对入行三年多的黄明(化名)来说,感觉到被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北方一所名校金融学博士毕业的他,三年多前刚进入这家中型券商研究所做研究员,当时内心充满了憧憬。
如今,对他来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黄明感觉自己的工作状态甚至有些乱七八糟。
黄明认为,除了现在券商普遍不景气,研究员要面临被裁员的压力以外,他们还面临着研究报告数量和质量的压力、外部排名的压力、基金派点的压力等重重考验。
这“四重门”让他内心充满了焦灼的感觉。特别是2012年年末以来,各大券商研究所研究员成为券商裁员降薪重灾区的消息,让黄明常常不寒而栗。
比如,上市券商华泰证券传出其研究所人员裁员过半的消息。有消息称,在华泰证券对其下属业务部门的考核中,包括研究所、资产管理部、投行业务部门在内的部门都属于重点裁员部门。其中,研究所目前分析师加研究助理约200人,计划缩编至100至150人。
从业以来,还没有经历过牛市的黄明没有亲身体会过研究所高度扩张时那种大肆招兵买马、高歌猛进的态势。但没料到,熊市来了,在券商裁员过冬时,研究员竟会首当其冲。
“上市券商经营成本控制的压力可能比我们更大些,虽然我们还没传出裁员的消息,但是,谁能料到明年不会这样做呢?”黄明对此忧心忡忡。
对黄明来讲,研究所的那套考核体系他至今也没有弄明白。
“一个很复杂的量化指标,基金派点+工作量+排名,再加上一些七七八八的东西。我们都搞不懂这个评估体系。”黄明称,“据说是参考了外企的什么量化指标。领导给我们展示过了,但是我们没看懂,也没兴趣懂。”
而另一家内地上市券商的一位研究员则称,在她们的年度考核指标中,除了佣金收入、报告数据量等指标以外,公司还是比较看重新财富的排名。
“卖方研究员写多少报告肯定是要考核的。每年主要是考核深度或点评之类的报告的数量,而且相对于研究所内其他同事的情况,有个综合排名的考核,所有考核指标的最终结果会与薪酬挂钩。”该研究员如是说,“当然,股市行情对于研究员的薪酬也是有很大影响的。行情不好,大家都不好。特别是,今年研究所为了推新财富入围、上榜,花了不少费用。”
“主要是新财富投票需要付费,不去造势拉票的话,肯定拿不到选票,就别想入围。这些都需要大量投入。”该研究员强调。
让黄明苦恼的是,每到年报、季报披露的时候,写报告要写到深更半夜。“都是口水报告,但是又必须写。更重要的是,与上市公司沟通也有压力,很多公司都是忽悠。如果不配合,以后调研不接受;如果配合,结果却骗人,也不好。”
“出差多压力并不大,主要是出差回来写报告压力大。”黄明称,“还有报告质量压力,搞得不好,被媒体盯上了就惨了。”
而且,在黄明看来,每年一度的年度策略报告会也已变得程式化,了无新意。每年,公司都会请来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代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彼此做一番交流。
通常情况下,年度报告会首先会请政府部门官员剖析一下宏观经济形势,然后由首席经济学家或首席策略分析师分析一下经济大势和股票市场,最后则是行业研究员解读一下不同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却没有多少实质内容。”黄明直言,“明明知道市场很难预测,但每年还是难以摆脱俗套。说白了,真有盲人摸象的感觉。”
此外,黄明还表示,尽管大家都有分仓派点的压力,但由于行情不好,今年基金的佣金分仓收入也大幅下滑。
“只能指望明年,看看会不会有起色。再低迷下去的话,恐怕坚持不下去了。”黄明如是说。


已有